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崇

作品数:35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主题

  • 14篇清末
  • 13篇出洋
  • 12篇大臣
  • 10篇五大臣
  • 10篇出洋考察
  • 8篇端方
  • 5篇五大臣出洋
  • 5篇留学
  • 5篇教育
  • 4篇新政
  • 4篇宪政
  • 4篇宪政改革
  • 4篇立宪
  • 4篇留学教育
  • 3篇清政府
  • 3篇锡良
  • 2篇舆论
  • 2篇社会舆论
  • 2篇史实
  • 2篇女子

机构

  • 18篇安阳师范学院
  • 14篇南开大学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河北大学
  • 1篇天津人民出版...

作者

  • 33篇潘崇
  • 4篇张兰英
  • 2篇贾鸽
  • 2篇元青
  • 1篇马晓雪

传媒

  • 4篇保定学院学报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历史档案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史知识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军事历史研究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史林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东北史地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协调发展思想的典型——孙中山的农业发展观述论被引量:1
2008年
孙中山在革命历程中始终关注农业发展问题,他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主张,涉及农业科技、政府统筹、灾害治理等方面。孙中山不仅强调这些内容之间的统一互补,还着眼于将农业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鲜明地体现了其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关怀,彰显出协调发展思想作为其农业发展主张指导思想的地位。由此说,各项农业主张及协调发展思想共同构成了孙中山极富时代特色的农业发展观。
潘崇
关键词:孙中山农业协调发展
留学生与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兼论考察团关涉留学教育的考察
2011年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此举为清政府推行政治改革采取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意识到高素质的随从人员是考有实效的前提条件,遂将归国留学生作为重点选拔对象。在出洋考察过程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随从人员承担了几乎全部重要场合的翻译之职,正在国外留学且倾向立宪政治的留学生亦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考察事务,热情积极,展示出新知识阶层日益成熟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同时,考察团亦将与留学生接洽、调查留学教育现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为政府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也是了解、引导留学生的政治取向,进而与革命派争夺留学生的需要。
潘崇
关键词:留学生五大臣宪政
“预备立宪”起点再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清王朝在覆亡前最后几年所推行的"预备立宪"是中国谋求政治革新的开端,是"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政治观念、政治建设的走向。厘清"预备立宪"的起点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清政府宪政改革动机以及当时社会发展脉络的认知。然而,学界对"预备立宪"起点的认识并不一致。通过梳理当时的朝野政治倾向可以判定,清政府于1905年7月16日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实为"预备立宪"之起点。
潘崇
关键词:预备立宪出洋考察社会舆论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3年
20世纪上半期,留英学生在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对外努力翻译儒家经典、宣扬中国文化精神,撰写以中国为题材的学术学位论文,译介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译介中国现代文学,传播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传授汉语知识,介绍中国本土宗教,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已构成20世纪上半期中英跨文化交流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这说明即使在国势积贫积弱、文化交流有逆差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也没有中断走向世界的步伐,而且在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后生命力更加旺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20世纪上半期留英教育平稳发展的产物,也体现了留英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责任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条件,同时一战前后弥漫于欧洲的西方文化衰落心理为留英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元青潘崇
关键词:中国文化
外国媒体对清末五大臣出洋的观察与反应被引量:3
2014年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遣派王公大臣随带人员出洋考察的谕旨,史称"清末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西方宪政文明,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宪政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各国报刊媒体普遍对这一极有可能影响清朝政治走向的考察团给予密切关注。本文即本着清末中国政治走向与外论回应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外论对考察团"形象"以及中国改革新面貌的宣扬,另一方面分析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评论,总结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基本态度、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判断和期许,从而揭示清末宪政改革初期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五大臣出洋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
潘崇
关键词:清末五大臣出洋外国媒体
清末端方的古物收藏及藏品著述被引量:2
2011年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大吏,历仕南北,督抚一方,以思想开明、力行新政而被时人评论。端方又是近代收藏颇富的大收藏家,藏品涉及青铜器、玉器、石刻、瓦当、古印、书画等等。端方延揽了一大批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委托他们将自己的藏品进行整理汇编、著录成册,有效地保存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潘崇
关键词:清末端方收藏著述
端方与清末女子教育被引量:1
2008年
清末,社会上逐渐掀起发展女子教育的热潮,加入这一热潮的亦有统治阶层中的少数人物,端方即是代表之一。端方在发展女子教育的过程中,"趋新"与"守旧"的双重心态并存:前者表现为他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不遗余力;后者表现为他在思想上严格遵循男女之间的"礼教之防"。但是,正是由于双重心态的支配,端方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有时并不按照其思想所预设的走向,而在不自觉中超出思想认同的范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元青潘崇
关键词:端方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近代中外教育交流
2013年
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主要使命是考察各国宪政制度,同时由于国内科举制度甫停,考察团对各国教育事业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考察团归国后关于教育发展的建言,对于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尤值一提的是,考察团争取到留学学额、载泽等考察政治大臣还被英国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成就了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总之,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在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同时亦说明,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除了侵略和反侵略主题之外,尚有正常的国家关系和文化交流之内容。
潘崇
关键词:清末教育交流
清末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选拔经过史实考——兼论清政府宪政改革的社会舆论氛围
2011年
1905年,清政府派出以载泽等五大臣领衔的出洋考察团,是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颇费周折,最终入选者基本上对宪政持认同态度,展示出清政府对待宪政改革具有相当的诚意。同时,舆论界对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过程密切关注,行使了批判、建言的职责,总体以支持、宣传清政府宪政改革为主,展示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具有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潘崇
关键词:清政府社会舆论
清政府立宪化除满汉畛域策略确立过程之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清季满汉畛域,主要指满、汉族群间的权利差异,是革命派宣传革命排满的主要依据之一。清政府最终确立通过立宪化除满汉畛域以消弭革命的策略,然该策略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1905年9月24日吴樾暗杀考察政治大臣,引发清政府关于立宪化除满汉畛域论说的兴起。考察政治大臣归国后极力宣扬立宪可以化除满汉畛域、消弭革命,推动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化除满汉畛域作为预备立宪的重要目标之一得到确认。然而该谕旨颁布后,清政府随即开始中央以及地方的官制改革,对化除满汉畛域似乎无暇顾及。直到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恩铭事件的发生,清政府意识到革命派非此前内乱可比,需要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筹划治本之策,最终确立起立宪化除满汉畛域以消弭革命的基本策略。
潘崇
关键词:满汉畛域立宪清政府革命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