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东

作品数:2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碧霞元君
  • 4篇文化
  • 3篇冬至
  • 3篇诗性
  • 3篇历法
  • 2篇伊斯兰
  • 2篇伊斯兰教
  • 2篇玉女
  • 2篇儒家
  • 2篇审美文化
  • 2篇审美文化史
  • 2篇诗性文化
  • 2篇美学
  • 1篇道家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种植
  • 1篇新约
  • 1篇学史
  • 1篇演进
  • 1篇易传

机构

  • 20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0篇邓东
  • 4篇陈炎
  • 1篇曹贤香

传媒

  • 1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农业考古
  • 1篇理论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东方丛刊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泰山玉女祠改名昭真观的缘由考辨被引量:3
2008年
在北宋时期,泰山玉女这一民间神灵既未载入国家祀典,也不符合道教经典,且名气不大,来历不明,实属淫祀。到蒙古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道士张志纯重修泰山玉女祠之后,玉女祠被改名为昭真观。这一改名之举,是结合当时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以道教理论重新解释泰山玉女,从而使泰山玉女既得到官方认可,也受到道教重视。这就为后来的碧霞元君大盛于明清,做了必要的准备。经分析推断,将玉女祠改名为昭真观的人,很有可能是张志纯。
邓东
关键词:碧霞元君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被引量:1
2003年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陈炎邓东
关键词: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
人类文明史上四种原始文本的话语系统——《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之共同题解被引量:1
2004年
作为人类几大文明形态原创时代的几种传世文献 ,《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出发 ,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 ,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 ,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 ,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己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 ,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从整体上看 ,由这些古老文本创造出的有着内在必然性联系的网状系统 。
邓东
关键词:旧约新约古兰经
试析《易经》与《圣经》的文化分野
2007年
从创作论角度看,《圣经》的上帝创世神话是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去寻找一切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易经》的宇宙起源图式是按照具体情景之间的比兴关系去揭示一切事物得以演化的基本法则。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圣经》的律法走向了希腊和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整合,《易经》的阴阳则衍生出儒道两家的历史性拆解。从语言方面看,不同于《圣经》那种由理性内容所支配的叙事方式,《易》象和古代汉语都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主体性、灵活性特点的生成性语言。
邓东
关键词:易经圣经文化差异
从阿拉伯社会的特点看伊斯兰教的兴起
2003年
陈炎邓东
关键词:伊斯兰教儒家文化游牧社会奴隶制经济原因
中国古代神仙观念中的三种玉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文化背景辨析被引量:4
2006年
明星玉女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与星辰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有祠祀之,颇行于世。受《庄子》、《楚辞》、神仙方术的影响,西汉以后,又分别演化出仙人玉女、六丁玉女,从而形成了古代神仙观念中三个不同系列的玉女。泰山玉女属于汉晋游仙诗赋中的仙人玉女系列。
邓东
西汉《易阴阳》对冬至特性的阐发被引量:2
2015年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历法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物候历、颛顼历、太初历。不同阶段对于阴阳、四象、八风、八卦、五行、九宫等学说的解释都有不同。汉武帝太初改历体现着以冬至为中心的四分术历法思想,而作为一种历理准备,《易阴阳》对于冬至特性作出了独到的哲学概括,并将多种学说加以相应的调整,使之构成一种《易》学性质的历法理论。
邓东
《说卦》与《系辞上》所涉及的四种历法
2017年
《易传》作者以历释易,通过考察天地万物与时序的关系,概括出一些普遍性哲理,用于阐发《易经》的卦爻符号与卦辞爻辞。其中《说卦》与《系辞上》所涉及的历法概念及历数,或杂采以往历制的成果,或兼收当时诸国的用历,分别使用了四种历法,即物候历、三百六十日法、五行历、四分历。
邓东
关键词:易传历法
西周农作物的种收时节与五行学说被引量:3
2019年
在西周前期,农作物都是春种秋收。到西周中后期,冬小麦秋种夏收,北方农业由此跨入轮作而两熟的新阶段。为了适应二元化的种收时序,周王室在农政管理方面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以十月朔日为岁始,属于历制上的调整;二是以五行学说解释农作物种收的不同时序,属于理论上的构建。五行学说认为,每年农作物种收的五个关键时节相互接替更换,形成了相生相克的有机整体;天地自然相生相克的性能,推动了岁时运行的循环往复。这种学说可从田间农事上得到验证,广受世人信服,成为论事说理的依据。战国时又用"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代王朝的循环更替。
邓东
关键词:农作物农政西周
《随园诗话》中的儒、道、屈、禅被引量:4
2002年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陈炎邓东
关键词:儒道互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