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阳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清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肿瘤
  • 3篇标志物
  • 2篇肿瘤患者
  • 2篇淋巴
  • 2篇基因
  • 1篇血清LDH
  • 1篇血清肿瘤
  • 1篇血清肿瘤标志
  • 1篇血清肿瘤标志...
  • 1篇药性分析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病毒
  • 1篇乙肝病毒标志
  • 1篇乙肝病毒标志...
  • 1篇乙肝病毒血清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机构

  • 8篇广州医学院附...
  • 2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李志阳
  • 5篇王金龙
  • 3篇杨素冰
  • 2篇罗凯
  • 1篇申鸿卓
  • 1篇胡树珍
  • 1篇朱萧
  • 1篇易高
  • 1篇叶伟成
  • 1篇崔书钟
  • 1篇潘东晓
  • 1篇钟亮星
  • 1篇杨波
  • 1篇苏锦坤
  • 1篇陈舒颖
  • 1篇刘季芳
  • 1篇卢敏莹
  • 1篇罗琼
  • 1篇李菊香
  • 1篇贺智敏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HBV—DNA定量和HBV—M模式对我院3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大三阳检出率(96.1%)最高,其次为小三阳检出率(77.9%),再次为HBsAgf+1HBcAhf+K63.9%)。大三阳的检出率与HBV—DNA的含量同其他HBV—M模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和HBV—M模式的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早期的诊断。
李志阳杨素冰钟亮星
关键词:乙肝病毒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卵巢癌抗原(CA125)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216例肺癌(鳞癌124例,腺癌50例,小细胞肺癌42例)患者和92例良性肺病(炎性假瘤24例、结核32例、其他良性肺病36例)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CA125的含量进行检测,计算其对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CA125的含量分别为(53.26±23.21)ng/ml,(14.95±5.32)ng/ml,(21.94±9.26)ng/ml,(141.64±57.68)U/ml,良性肺病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CA125的含量分别为:(10.63±6.56)ng/ml,(2.36±0.98)ng/ml,(7.69±3.69)ng/ml,(16.98±8.94)U/ml,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四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中的分布有明显的病理倾向性,CEA、CA125在腺癌中表达较高,而CYFRA21-1在鳞癌中表达较高,NSE在小细胞癌中表达较高。四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对肺癌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高,准确性也较低,四项联合检测则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明显提高,阴性似然比为0.1。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和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为肺癌的诊断、病理分型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志阳王金龙陈舒颖
关键词:肺癌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卵巢癌抗原
血清HSP2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HCC患者血清中HSP27的含量,并结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平行检测。结果 HCC患者平均HSP2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HBV携带者。其中大/小肝癌组、或AFP阴性/AFP阳性HCC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及急性HBV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肝癌组与AFP阳性的HBV感染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当HSP27与经典标志物AFP相结合检测HCC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大大提高。结论 HSP27可以作为HCC的早期血清学诊断的生物标志物。HSP27和AFP平行试验可提高敏感度,减少误诊率,有利于临床诊断工作。
王金龙胡树珍潘东晓卢敏莹李志阳杨素冰申鸿卓罗凯罗凯崔书钟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27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
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6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B细胞)绝对数值,其中肺癌80例,鼻咽癌48例,肝癌45例,乳腺癌39例,结肠癌36例,食管癌27例,胃癌21例,并与4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s细胞、NK细胞绝对数值均减低(P<0.05),B细胞绝对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数值在不同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可作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
李志阳王金龙杨波
关键词:肿瘤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
双链DNA测序检测白血病Flt-3和PTPN11基因突变检测的研究
2013年
目的使用双链DNA测序方法检测不同年龄白血病患者和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Flt-3和PTPN1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Flt-3和PTPN11高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的酶降解测序法对扩增出片段进行测序,并与天然序列进行比对,总结白血病Flt-3和PTPN11基因突变特点,并计算不同位点突变频率。结果 0~<18岁患者中Flt-3和PTPN11突变频率明显高于18岁以上的患者(P<0.05)。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Flt-3和PTPN11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0.05)。结论 Flt-3(14号外显子、14号内含子和15号外显子)和PTPN11(3、8和13号外显子)突变可能与0-18岁白血病患者和淋巴性白血病发生和进展相关。
李志阳杨素冰李歆罗琼郭敏
关键词:白血病基因年龄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后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0例NHL骨髓侵犯后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测测结果以及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0例NHL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异常者中,骨髓侵犯(BMI)5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者114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者8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者48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2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有异常者86例,骨髓增生不良者52例,增生活跃及以上者118例,血β2微球蛋白、血LDH在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中没有明显差异,而高度恶性与低、中度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白细胞数值在低、中、高度恶性程度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BMI或LMCL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常规检查对其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李志阳王金龙李菊香
关键词: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清LDHΒ2微球蛋白
肿瘤患者临床分离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2009年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肿瘤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脓液、分泌物、尿液、大便、血液等合格标本分离菌株的培养鉴定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G-杆菌215株(48.2%),念珠菌135株(30.3%),G+球菌96株(21.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56株(53.8%),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62株(78.5%)。G-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较低(≤1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100%。结论:肿瘤患者痰、咽拭子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率较高,大肠埃希菌药物试验中表现出多重耐药,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毫无作用。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和耐药株的出现是本院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广大医务工作者应重视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根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在临床诊疗中针对疾病特点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李志阳苏锦坤王金龙叶伟成
关键词:肿瘤抗药性肿瘤病原微生物
靶向PIK3CA候选miRNAs在胃癌细胞与血清中表达的分析
2012年
目的:预测和筛选靶向PIK3CA的候选miRNAs并检测其在胃癌细胞和血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并结合既往文献和前期研究,预测和筛选出靶向PIK3CA的候选miRNAs(miR-203和miR-506)。常规提取胃癌细胞和血清总RNA,并用DNaseⅠ进行消化。以miRNAs特异性茎-环引物引导反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miR-203、miR-506和内参U6进行检测,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定量PCR产物。结果:电泳检测细胞和血清中RNA纯度较好;胃癌细胞和血清中miR-203、miR-506和内参U6均能实现特异性扩增。miR-203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表达分别为1.360±0.102和1.241±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5,P=0.09;miR-203在胃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为1.420±0.122,明显低于健康人的3.450±0.206,t=2.521,P=0.02。miR-506在胃癌细胞SGC-7901和MGC-803及胃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表达水平分别为1.256±0.113、1.158±0.109、1.735±0.220和1.592±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03可能是调控PIK3CA基因的miRNAs之一。PIK3C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miR-203的异常低表达有关,而与miR-506无关。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03的表达有望成为预测胃癌发生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
易高罗凯李志阳贺智敏刘季芳
关键词:计算生物学PIK3CA基因微RNA显微镜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