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峰

作品数:52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6篇细胞
  • 14篇淋巴
  • 11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8篇病理
  • 7篇临床病理
  • 7篇淋巴瘤
  • 7篇急性
  • 6篇淋巴细胞
  • 6篇淋巴细胞白血...
  • 6篇病理特点
  • 5篇临床病理特点
  • 5篇X线
  • 5篇成像
  • 4篇三维重建
  • 4篇文献复习
  • 4篇复习
  • 3篇早幼粒细胞
  • 3篇早幼粒细胞白...
  • 3篇体层摄影

机构

  • 5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医药卫...

作者

  • 51篇李峰
  • 20篇于亚平
  • 20篇周晓刚
  • 20篇翟勇平
  • 20篇宋萍
  • 19篇唐玉梅
  • 15篇安志明
  • 10篇史平
  • 10篇王利平
  • 10篇黄伟
  • 10篇刘海宁
  • 8篇苏宏
  • 7篇卢光明
  • 7篇袁仁松
  • 6篇朱宗明
  • 6篇梅建刚
  • 5篇袁立友
  • 5篇梁泉
  • 4篇陈英鑫
  • 4篇储诚奇

传媒

  • 8篇医学研究生学...
  • 7篇现代肿瘤医学
  • 6篇医学影像学杂...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江苏医药
  • 2篇医疗卫生装备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疗设备信息
  • 1篇第八届全国难...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应用技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8例临床疑有肠梗阻病人,采用美国 IMATRON公司生产C—150型超高速CT机。扫描序列:选择CVS—CB序列;扫描电压130KV;电流为610—620MA...
李峰陈英鑫
文献传递
炎症性肠病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
对3例炎症性肠病(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研究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指出,IBD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性可能增加,这与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及免疫抑制治...
于亚平刘海宁翟勇平史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炎症性肠病临床病理化学治疗
文献传递
肩锁关节脱位X线投照方法的探讨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投照方法。 方法 :对 2 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肩部前后立位、应力位、部分内旋位X线投照方法。 结果 :2 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中 ,Ⅰ型 3例 ,占 15 % ;Ⅱ型 7例 ,占 35 % ;Ⅲ型 10例 ,占 5 0 %。 结论 :肩锁关节脱位以肩部前后立位、应力位X线投照法为主 ,Ⅲ型患者可用内旋位投照。
李峰袁允邦张丽
关键词:肩锁关节X线投照脱位
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血管建立的CT评价
2008年
目的探讨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途径。方法采用下肢直接静脉造影的方法对36例病人进行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显示和判断病变侧支循环图像。结果股静脉梗阻所致的侧支循环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深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形成,同侧闭孔静脉为主要深静脉吻合通路(30例,83.33%);第二类为深静脉与浅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形成。深静脉和浅静脉的吻合途径主要是腹壁静脉(30例,83.33%),旋髂静脉(18例,50%),阴部外静脉(12例,33.33%),其它浅静脉(12例,33.33%)。结论VR技术对判断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是非常有价值的。
黄伟苏宏李峰袁立友梁泉
关键词:容积再现侧支血管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eell prolymphocytic leukaemia,T-PLL)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例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人,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及TCR受体基因重排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结果:例1初诊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镜检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分型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经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疾病缓解,32个月后复发,复发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细胞形态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核仁明显,免疫分型转变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再治疗无效。例2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均为成熟淋巴细胞,无幼稚淋巴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为HLA-DR^+CD7^+CD5^+CD4^+CD3^+CD2^+CD56^+cCD3^+TCRα/β^+。氟达拉滨联合方案治疗无效。结论:病程中出现免疫表型转变的T-PLL对化疗反应差,CD56表达可能是TPLL原发耐药和预后不良的标记。
于亚平王利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关键词:免疫分型CD56
双源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胡桃夹”现象患者进行(DS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对左肾静脉受压处进行显示与测量。结果:24例中16例诊断有“胡桃夹”现象,表现为左肾静脉明显受压。24例患者的SMA均以小于45°的锐角从AO发出,夹角A为14°~38°,平均28.12°±7.92°;A'为11°~21°,平均16.46°±3.42°。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现象最理想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和诊断依据。
李峰杨刚朱宗明卢道延
关键词:三维重建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受压
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技术及原理的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放大摄影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而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较前者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分别介绍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 ,并探讨其成像技术特点。
李峰袁仁松汤黎明
关键词:X线摄影数字化成像技术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骶尾骨侧位摄影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骶尾骨的常规X线检查方法不能够满足临床要求。文中通过与常规X线比较,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骶尾骨侧位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外伤致骶尾骨疼痛的患者均行普通X线平片及断层融合成像。评价2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骶尾骨图像质量及骶尾骨异常诊断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断层融合成像和普通X线的优质图像率分别为93.3%和53.3%(P=0.000 1)。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发现10例骶尾骨骨折和(或)脱位的患者中,普通X线平片仅确诊2例,漏诊7例,1例怀疑骨折。结论:X线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可明显改善骶尾骨侧位影像质量,且价格低廉、辐射剂量低,有望成为骶尾骨外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李峰赵艳娥孙志远潘永泉曹新志胡秋菊常双会鞠兵卢光明苏宏
关键词:X线数字断层融合骶尾骨
医源性肠外瘘的分型和CT表现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医源性肠外瘘的分型和CT表现。方法:对754例医源性肠外瘘实施了CT检查。参照临床分型,将肠外瘘分为管状瘘、唇状瘘和断端瘘三个类型,并分析其CT征象。结果:管状瘘所占比例最高(占68.70%),表现为内、外口之间不均匀的管道形成;唇状瘘(占31.30%)的CT征象特点是较大的外口,呈唇状改变,无瘘管形成。管状瘘的腹腔和腹膜后脓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唇状瘘(P<0.01),而唇状瘘的肠壁炎性改变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CT检查能够显示医源性肠外瘘的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
黄伟卢光明苏宏王修来李峰袁立友梁泉
关键词:医源性肠瘘
利妥昔单抗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时的特殊反应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于亚平翟勇平史平刘海宁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利妥昔单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