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晓刚

作品数:2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细胞
  • 14篇淋巴
  • 11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7篇淋巴瘤
  • 7篇急性
  • 7篇病理
  • 6篇临床病理
  • 6篇淋巴细胞
  • 6篇淋巴细胞白血...
  • 6篇病理特点
  • 5篇临床病理特点
  • 4篇文献复习
  • 4篇复习
  • 3篇早幼粒细胞
  • 3篇早幼粒细胞白...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粒细胞
  • 3篇粒细胞白血病
  • 3篇免疫

机构

  • 20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20篇于亚平
  • 20篇周晓刚
  • 20篇翟勇平
  • 20篇宋萍
  • 20篇李峰
  • 19篇唐玉梅
  • 15篇安志明
  • 10篇史平
  • 10篇王利平
  • 10篇刘海宁
  • 6篇梅建刚

传媒

  • 7篇现代肿瘤医学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第八届全国难...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9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炎症性肠病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
对3例炎症性肠病(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研究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指出,IBD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性可能增加,这与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及免疫抑制治...
于亚平刘海宁翟勇平史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炎症性肠病临床病理化学治疗
文献传递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eell prolymphocytic leukaemia,T-PLL)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例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人,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及TCR受体基因重排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结果:例1初诊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镜检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分型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经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疾病缓解,32个月后复发,复发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细胞形态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核仁明显,免疫分型转变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再治疗无效。例2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均为成熟淋巴细胞,无幼稚淋巴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为HLA-DR^+CD7^+CD5^+CD4^+CD3^+CD2^+CD56^+cCD3^+TCRα/β^+。氟达拉滨联合方案治疗无效。结论:病程中出现免疫表型转变的T-PLL对化疗反应差,CD56表达可能是TPLL原发耐药和预后不良的标记。
于亚平王利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关键词:免疫分型CD56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发纵隔脊柱旁髓外造血1例被引量:1
2011年
髓外造血(EMH)足指在骨髓以外的部位出现造血组织,是骨髓功能异常的代偿机制。本文报道l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并发胸椎旁EMH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1病历资料患者女,52岁。因受凉后发热,心悸,尿黄于2009-06-20就诊。患者1周前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当地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退热等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但患者出现活动后心悸和头晕,伴尿黄,再次来院就诊。患者自幼有脊柱侧弯。轻度贫血病史7年,
于亚平刘海宁翟勇平史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唐玉梅
关键词:髓外造血纵隔肿块
老年人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virus—positivediffuselargeB_celllymphomaoftheelderly,EBV+DLBCL—E)是2008版WH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新增加的暂定肿瘤类型,对其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EBV+DI.BCLE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200901—01—2013-12-30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确诊的4例EBV+DLBCI-E。活检淋巴结行常规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V编码,小核糖核酸(EBV-encodedsmallRNAs,EBER)原位杂交检查,根据2008版WHO标准确诊EBV+DLBCL—E。血浆EBV—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患者接受联合化疗或免疫化疗。回顾性分析EBV+DI。BCL—E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EBV—DNA水平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4例EBV+DLBCL—E患者,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3~69岁,中位年龄59.5岁。均有发热和体质量减轻等B症状,均以淋巴结病变合并结外病变起病,包括脾大,肺和鼻咽部肿块及胸腹腔积液。临床分期均为晚期,其中ⅢB期3例,IVB期1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判定,高中危2例,高危2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和Pax-5等全B细胞标记,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EBER均阳性。Hans分型均为非生发中心型。肿瘤细胞增殖指数高,4例中3例的Ki-67达80%。血浆EBVDNA检测均阴性。采用联合化疗后,仅1例部分缓解,余3例均疾病进展,诊断后生存时间仅3~10个月。结论EBV+DLBCL—E作为一种独特亚型,具有多种提示预后不良的临床和免疫组化特点,侵袭性强,对联合化疗反应差,长期生存率低,急需研究以EB病毒为靶点的新治疗方法。
于亚平王利平宋萍安志明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关键词:淋巴瘤EB病毒化疗
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良反应比较及处理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以门冬酰胺酶(AS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25例儿童和45例成人ALL/LBL共接受118疗程含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功能、血脂和血糖。临床或血液检查怀疑胰腺炎时行超声或CT检查。怀疑血栓形成时进行相应血管超声检查。结果:ASP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静脉血栓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2.5%。这些并发症均导致治疗中断或原计划的治疗方案推迟2周-3周。另有因脑出血致死亡一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41.5%、5.6%和6.1%。比较儿童和成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SP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少数可致死,需密切监测,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于亚平史平刘海宁翟勇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关键词: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栓胰腺炎纤维蛋白原
利妥昔单抗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时的特殊反应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于亚平翟勇平史平刘海宁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利妥昔单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期并发脑梗塞:一例报告和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时并发广泛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例以阴道出血和重度贫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对神经系统异常进行脑MRI检查。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ATRA治疗后第三天,患者突然出现失语、意识不清和右侧肢体瘫痪。MRI检查示左侧额、顶、颞和枕叶广泛脑梗塞。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示心肌缺血。经亚砷酸和去甲氧柔红素联合诱导治疗及神经营养等支持治疗后,患者APL获完全缓解。意识恢复正常,失语明显改善,但右侧肢体瘫痪未恢复。结论:APL诱导治疗过程中可合并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等血栓并发症,需提高认识。
于亚平安志明宋萍王利平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栓脑梗塞全反式维A酸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因"咳嗽、发热、皮肤结节和瘀斑3个月"于2012-05-19入我院。患者于2012-02初受凉后咳嗽、发热、体温38.5~39℃,伴颈部和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当地诊所予抗感染治疗,4d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淋巴结缩小,咳嗽症状好转,但出现前胸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并逐渐加重,躯干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大面积瘀斑,其间散在结节,无疼痛和搔痒,无破溃和渗出。
于亚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唐玉梅翟勇平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皮肤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病例报告
成人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于亚平宋萍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梅建刚翟勇平
关键词: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病毒
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报告两例分别并发于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PRCA,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联合化疗治疗后,DLBCL及其相关的PRCA均获完全缓解,而PTCL-NOS虽获缓解,但其相关的PRCA未好转,加用泼尼松治疗后PRCA缓解。结论:NHL相关的PRCA在联合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后可获完全缓解,且可不需维持治疗。
于亚平史平翟勇平刘海宁宋萍李峰周晓刚唐玉梅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免疫抑制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