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水平及二者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血液肿瘤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病情进展将患者分为初发组11例、难治/复发组8例和缓解组13例,以LDH中位值(188μg/L)为界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188μg/L)和B组(>188μg/L)各16例。比较初发组、难治/复发组与缓解组的血清VEGF/PLT与s Fas水平,A、B组的VEGF/PLT与sFas水平及血清VEGF/PLT与sFas的相关性。结果初发组、难治/复发组血清VEGF/PLT与sFas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难治/复发组血清VEGF/PLT与sFas水平均明显高于初发组,B组血清VEGF/PLT与sFas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PLT与s Fas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白血病患者的血清VEGF与sFa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两者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二者亦呈正相关,可作为监测病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为MDR的耐药机制提供了参考。
- 江文华
- 关键词:白血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AL感染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60例AL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构成比,对导致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0例化疗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33例,感染发生率12.7%;共分离出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占25.0%),革兰阴性菌26株(占72.2%),真菌1株(占2.8%);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11.1%(4/36),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0.6%(1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天数、化疗阶段、合并糖尿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血流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β值=1.388,比值比=4.005,P=0.038)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β值=1.752,比值比=5.769,P<0.001)是AL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AL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需加强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早干预,严密监控并预防感染的发生。
- 朱齐兵陈慧君唐小万江文华陈莉莉叶发青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组织中miRNA-181a、miRNA-373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组织中微小RNA-181a(miRNA-181a)与miRNA-373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患其他血液疾病的40例患者作为病例对照组、4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各组骨髓组织中miRNA-181a及miRNA-373的表达,分析各组间两者的表达差异及其与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分析miRNA-181a与miRNA-37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别与病例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miRNA-181a表达明显较高,miRNA-373表达明显较低(P <0.05),而病例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miRNA-181a、miRNA-37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患者骨髓组织中miRNA-181a、miRNA-373表达与肿瘤分期、肿瘤分化有关(均P <0.05),其与年龄、性别、细胞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 0.05)。病例组骨髓组织中miRNA-181a与miRNA-373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96,P <0.05)。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miRNA-181a与miRNA-373表达无相关性(r=0.151、0.179,均P> 0.05)。结论 MM骨髓组织中miRNA-181a表达升高,而miRNA-373表达降低,两者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成为新的MM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 王娴婷郑良达解晶江文华
- 关键词:多发骨髓瘤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骨髓增殖性疾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价值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诊断,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到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MPD 患者共60例,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0例,真...
- 陈莉莉王友群唐小万江文华解晶杨清宇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 文献传递
- 肝素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的预后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素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2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应用肝素治疗,将126例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肝素治疗组和常规肝素治疗组,连续治疗14d后,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情况、血液流变性指标及24周内临床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①肝素治疗组心绞痛控制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90.47%VS73.02%,P<0.05);肝素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88.89%VS69.84%,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素治疗组临床事件发生例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43例次VS 52例次,P<0.05)。结论肝素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有效预防不良临床事件发生。
- 江文华石晓红
- 关键词: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肝素预后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青年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被引量:4
- 2021年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重点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院通过第一届青年师资培训实践,探索青年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构建了三级培训体系:报名遴选体系、过程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第一届青年师资38人通过遴选参加培训,33人根据综合考核合格标准获得了青年师资培训结业证书。我院探索和实践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青年师资培训体系完整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以多届反复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 张文喜蔡俏张鸿方丹嫔黄丹江江文华陈逸韶王俊周勇叶湛
-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青年师资
-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APL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6例初治病人给予ATRA联合As2O3以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后用DA(D:柔红霉素,A:阿糖胞苷)、HA(H:高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和中剂量Ara-C(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维持治疗方案用ATRA、MTX(甲氨蝶呤)和As2O3依次序贯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CR,其中15例目前仍保持CR状态,持续CR的时间8~46个月,l例因为皮肤浸润复发而死亡。结论:ATRA联合As2O3诱导缓解治疗APL以及维持治疗阶段以ATRA、As2O3、MTX序贯治疗,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不仅能提高CR率,缩短达到CR的时间,并可降低复发率,有助于延长APL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
- 江文华陈莉莉王友群唐小万
- 关键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发序贯治疗
- 髓外浆细胞瘤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MP)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EMP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EMP好发于头颈部,男性多见,预后相对较好,较易转化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EMP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等,局部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对于肿瘤分化较差及复发患者有一定的作用。
- 陈莉莉唐小万江文华王友群卢红阳
- 关键词:髓外浆细胞瘤
-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反应停)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3例MM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用VAD方案化疗,治疗组在VAD方案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6个疗程,根据血清M蛋白、骨髓瘤细胞减少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7%,对照组5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便秘、腹胀和水肿增加,经对症处理后较快消失,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同。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MM具有疗效明显增加,耐受性良好的优点。
- 陈莉莉王友群江文华唐小万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疗
- 伊马替尼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联合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方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leukemia,CML)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8例经allo-HSCT术后复发的慢性期CML患者,均为接受同胞供者的CD3+T淋巴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复发。对患者给予伊马替尼口服治疗(400~600mg/d),同时输注其同胞供者的CD3^+T淋巴细胞(2.5~8.0)×10^7/kg。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片段检测法或双色双融合荧光免疫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状态。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9(16~56)个月。8例CML患者中有6例存活,2例因髓外复发(Ⅲ~Ⅳ级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7、22个月。血液学反应:6例存活CML患者分别于治疗后0.5~1.5个月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于治疗后3.5~12个月后陆续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反应,其原始粒细胞从11.5%降至0.3%,BCR-ABL融合基因均为完全供者嵌合,其中5例为BCR-ABL融合基因阴性。6例存活患者中2例接受DLI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Ⅰ度皮肤不良反应,1例发生药物相关皮疹;6例均不同程度地发生全血细胞减少(<0.5×10^9/L)。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DLI对allo-HSCT后CML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多数患者治疗后随访2年仍存活。
- 王友群陈莉莉江文华陈阳王娴婷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淋巴细胞输注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