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先交 作品数:52 被引量:35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客家地区农村风水林群落调查及保护——以梅州市龙村镇为例 被引量:4 2015年 为更好地保护客家地区农村风水林,通过样方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调查了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村落宅基风水林的分布格局、类型、群落结构、群落外貌和保育现状。结果显示该地风水林植物多样性较丰富,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占植物数量的46%、22%和32%。矮高位芽、高位芽、小高位芽和藤本植物各占43%、24%、22%和11%。由于风水信仰的存在,风水林得以较好保护,但有些地点也有砍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风水林保护的建议。 曾兰华 温美霞 刘曙 欧先交关键词:风水林 客家 群落结构 保育 岭南粤东北地区晚第四纪红土与棕黄色沉积物的古气候转变记录 被引量:18 2008年 通过对南岭以南的粤东北地区河流沿岸晚第四纪地质调查,并主要以对临江地层剖面为代表的红土与棕黄色粉砂的时代、主氧化物——SiO2,Al2O3,TOFE(Fe2O3+FeO)和CIA值反映的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认为,该地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的红土属末次间冰期(距今132~73ka)湿热的类似于现代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环境背景下形成的网纹红土;上覆棕黄色粉砂层主要是末次冰期(距今73~11ka)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的堆积,其中的风成砂——LJ3层位代表了其时气候恶化的极端时期.这一看法与前人对岭南及其以东的大量的古生物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颇为吻合.由此表明,粤东北甚至整个岭南地区从末次间冰期到末次冰期、从红土为嗣后的棕黄色粉砂沉积替代(甚至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演替为澎湖动物群),生物气候带确实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急剧的古地理环境变迁,这一研究可为全球变化影响下的中国低纬区域万年尺度的环境响应提供一个重要的地质学实证。 李保生 温小浩 David Dian Zhang 邱世藩 董玉祥 李志文 杜恕环 欧先交 李后信 牛东风 杨艺关键词:晚第四纪 网纹红土 环境变迁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3地层段腹足类动物化石种类及气候环境 被引量:13 2007年 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与MIS3相当的MGS3地层段中33LS,35LS,37FL和39LS的腹足类—陆生蜗牛和淡水螺类化石,经鉴定为11种,隶属于8科10属.可以划分为:(1)旋螺属-土蜗螺属组合,主要成员是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西伯利亚旋螺Gyraulus sibiricus,小土蜗Galba pervia,奇异土蜗Galba superegra Gredler等;(2)瓦娄蜗牛属组合,主要成员有伸展瓦娄蜗牛Vallonia patens,白云石虹蛹螺Pupilla muscorum,浅圆盘螺Discus pauper等陆生螺类.依据年代测试结果和这些化石现生种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研究认为,33LS,35LS,37FL,39LS依次距今为26000,29000,33000和38000a,其在时间与气候特点上与格陵兰冰芯GRIP-4,5,6,10间冰段具有较好的对比关系,33LS,35LS,39LS代表了非常温暖湿润时期,37FL次之;MGS3记录的这4个时期的气候波动与MIS3间冰阶全球气候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对毛乌素沙漠的强烈影响有关. 李保生 陈德牛 David D.Zhang 温小浩 邱世藩 欧先交 杜恕环 牛东风 杨艺 叶建萍 郭云海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剖面 腹足类化石 气候环境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2层段主要氧化物变化及其指示的气候波动 被引量:5 2010年 萨拉乌苏河流域与MIS2相同时代的MGS2地层段记录了5.5个由风成砂与河流相或湖沼相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各沉积旋回的主要氧化物分析表明:河湖相中Al2O3、TOFE、K2O、MgO、CaO、Na2O、TiO含量通常明显高于风成砂,而SiO2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构成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的5.5个主要氧化物变化旋回。结合各主要氧化物的化学迁移特性和剖面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剖面的主要氧化物变化旋回是气候波动的反映,一个主要氧化物含量变动旋回指示了一个干冷暖湿旋回,也即一个冬夏季风先后演替的气候旋回。MGS2持续的时间仅为12ka,一个冬夏季风环境的变化大致平均仅需要2ka,一个冬季风或者夏季风环境的平均持续时间大约1ka。显然,这是一个千年尺度的环境变化。研究还表明,MGS2气候波动与晚冰期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Heinrich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断,MGS2记录的千年尺度环境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在本区域的反映。 李后信 李保生 温小浩 欧先交 李志文 牛东风 杜恕环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剖面 气候波动 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调查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1 2017年 智能手机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通过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后可知,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是当前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最常用的功能。要应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严格要求、恰当提醒,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欧先交 吴杏荣 曾兰华关键词:课堂教学 手机依赖 网络 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探 被引量:5 2012年 随着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而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的经济腹地,吸引着大量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对地方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嘉应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内的分布呈现出趋于偏好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偏好直接就业等,同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对这些偏好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人才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平衡区域内的人才供给,达到区域内经济的和谐发展和人才的高效利用。 尚志海 欧先交 曾兰华关键词:大学生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 被引量:17 2006年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含7层古流动沙丘砂、4层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对这些沙丘砂的沉积构造观察以及粒度、扫描电镜和常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沙丘砂具有与现代沙丘砂相似的风成沉积构造特征;(2)粒度及其参数——Mz、!、Sk和Kg,以及主要化学组分SiO2、Al2O3和TOFE也与现代沙丘砂相近;(3)Mz-"、SiO2-Al2O3+TOFE散点图和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这些沙丘砂与萨拉乌苏组中的河湖相、古土壤差别明显,而与现代沙丘砂一致;(4)石英砂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以及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上翻解理薄片、硅质沉淀和硅质裂纹等表面结构特征,反映其曾受持久的风力搬运作用。沉积构造、粒度、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和化学元素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沙丘砂类似的风成特征,证明这些沙丘砂的成因是风成的。 欧先交 李保生 靳鹤龄 吴正 温小浩 董光荣 曾兰华 欧阳椿陶 杨艺 刘宇飞关键词:萨拉乌苏组 沙丘砂 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被引量:15 2005年 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该地额济纳剖面(41°46.36'N,101°09.26'E)的地层含1层现代流动沙丘、8层古流动沙丘、18层古半固定沙丘、14层古固定沙丘、2层沙质弱成土和2层沙黄土-亚沙土。根据对该剖面11个14C年代样品测试和263个粒度样品的分析结果,本文确定了这套以沙丘沙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主要是2.5 ka BP以来气候一风沙地貌过程的产物,并详细讨论了自那时以来不同沉积类型的粒度及其Mz、σ和SC/D等分布规律和成因问题。这一研究结果表明:①额济纳剖面古流动沙丘沙、古半固定沙丘沙和古固定沙丘沙无论在粒度组成还是在Mz、σ分布上,都分别与现代流动沙丘沙、半固定沙丘沙和固定沙丘沙颇为相似,这为该剖面沙丘类型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对这三类沙丘沙而言,沙黄土-亚沙土和沙质弱成土的沙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而粉沙和粘土含量明显增高,显示出沙丘嗣后的较强的成土作用和一定的土壤化过程。②该剖面古流动沙丘沙或古半固定沙丘沙与上覆的古固定沙丘或沙黄土-亚沙土或者是沙质弱成土可以构成11.5个沉积旋回,其每一个旋回又表现为颗粒由粗变细,Mz(Φ)、SC/D由小到大和σ显示的由分选好到变差的粒度旋回变化,代表了一个“沙漠化”时期被嗣后的“绿洲化”时期替代的正逆交替变化过程。③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经历了11.5个旋回的“沙漠化”与“绿洲化”的生态环境变迁,在时间上具有若干百年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其驱动因子主要与自那时以来东亚冬夏季风交替演变有关。 温小浩 李保生 李森 欧先交 姚春霞 罗开利 曾兰华关键词:额济纳绿洲 粒度特征 流动沙丘 成土作用 生态环境变迁 西藏东南部更早冰川作用新发现 被引量:5 2021年 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及第四纪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通过对冰川沉积物的定量测年研究,业已建立起本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其中,本区最早冰川作用即古乡冰期发生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MIS-6).近年我们发现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波堆藏布谷地中高出古乡冰期冰碛500~600m的谷坡上有断续分布的高谷肩,其上残存更老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获得冰碛物的年代为(506.3±60.4)ka.若考虑年代误差及气候环境,此次冰川作用发生于深海氧同位素12阶段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排除发生于更早阶段的可能性.根据冰碛物出现的典型地点,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尼通冰期". 周尚哲 谢金明 欧先交 许刘兵 孙永 曾雪真 温晓霞 陈仁容 杨虹 黄贤妹 周亚中 孙锦锦关键词:西藏东南部 ESR测年 第四纪冰川 琼西热带稀树草原成因初探 被引量:3 2013年 海南岛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其西部出现非地带性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原因尚有争议。主要从海南岛东西部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琼西热带稀树草原的成因。琼西地区旱季时间长达6个月(11~4月)。冬春季(旱季),受琼中山地阻挡,琼西位于冬季风的雨影区,旱季降水量与海南岛其他地区相比较少。春季受干热风的影响,蒸发量较大。另外,该地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总量大、风速大等因素,进一步增大旱季蒸发量,加剧该地旱季水分收支不平衡。与海南岛东部相比,琼西地区旱季干旱尤为突出,与热带草原气候相似。这种旱季干旱的气候抑制了木本植物生长,从而在琼西形成稀树草原景观。 欧先交 曾兰华 林培松 尚志海关键词:旱季 干旱 海南岛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