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楠
- 作品数:76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被引量:8
- 2012年
- 京杭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核心的部分,线路清晰,保留至今的历史记载和遗迹也最多,因此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运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了解。针对差异极大的运河保存现状,应紧紧围绕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多学科并举,在具体的时空架构内复原其演变过程,分析其遗产价值,完善遗产的评估、保护以及管理体系。
- 李德楠
-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文化线路
- 《明会要》标点纠谬一则
- 2005年
- 李德楠
- 关键词:标点校勘学历史古籍
- 郑民德著《明清运河漕运仓储与区域社会研究》评介
- 2021年
-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有现象,涉及漕河、漕粮、漕军、漕政、漕船、漕法、漕仓等方面,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国家事务,堪称古代王朝的立国之本和经济命脉,也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近些年来,随着南水北调、运河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运河漕运问题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中,社会史视角下的漕运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视角下移到微观、具体的基层社会,以人为中心,强调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但相对而言,专门以漕运仓储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区域社会变迁视野下探讨的成果还不多见。
- 李德楠吴霄彤
-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之探赜索隐——兼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与历史地理学之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与大卫·哈维、爱德华·W·索亚等有着重要的联系,"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体现了多维视角,它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更是致力于复原历史时期地理现象、解决某一时间切片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发展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本身的进步也有着诸多裨益,其指导下的历史地理学,可以成长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要代表。超出历史地理学的边界,综合"空间、社会与历史"三位一体的辩证互动,无疑会更好地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和史地关系,进而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规律。
- 康建军李德楠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明清淮扬运河城镇发展的驱动因素探析被引量:6
- 2019年
- 城镇发展是多种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淮扬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以“通漕保运”为中心的河工治理与河漕管理,以及借助运道的食盐转运,是拉动明清淮扬运河城镇发展的三驾马车。河工、漕运、盐务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内容,反映了运河城镇发展与王朝政治的密切联系。
- 李德楠
- 关键词:河工漕运盐务
- 盐河与运河关系的历史考察--以淮安三条盐河为例
- 明清淮安地区盐河基本东西走向,为人工开挖而成,具有运盐、排水等功能。东西向的盐河与南北向的运河构成了网络状的交通格局,成为苏北地区的一大特色。在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运河与盐河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苏北...
- 李德楠
- “运河之都”淮安的生态底色、区位特色与水工亮色
- 2024年
- 中国大运河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沟通中国东部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淮安正位于运河中段的古淮河之畔。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3000多公里,准安正位于隋唐运河与京杭运河的重合衔接之处。历史上江、淮、河、济“四渎”中,黄、淮两河均流经淮安。不仅如此,明清时期的淮安还是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驻扎地,是钞关税收、准盐转运、漕船修造的重要基地。
- 李德楠
- 关键词: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交通大动脉漕船
- 河道变迁与城市衰落:《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解读被引量:9
- 2008年
- 《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记载了万历三十五年徐州地方政府采取的一项蠲免政策,内容反映了徐州城市衰落、百姓生活艰难的事实。通过对《书册》进行解读,可发现频发的自然灾害是《书册》出台的重要原因,而河的开凿则是《书册》出台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交通路线的变迁与城市的兴衰关系密切。
- 李德楠
- 运河城市清江浦在晚清的形成及地位被引量:2
- 2020年
- 清江浦筑城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其城防体系的形成是特殊社会条件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江浦向无城垣,咸同年间为抵御捻军,吴棠充分利用水系与河堤等地理条件,修筑清江浦土圩和砖石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筑城特色。虽因时间仓促而遗留问题不少,但基本满足城防军事需要。更重要的是,城防体系增强了清江浦政治地位,促进了城市的资源聚集,其逐渐取代府城淮安成为新的区域中心城市,造就了今日淮安主城区在清江浦的城市格局。
- 李德楠王聪明
- 关键词:晚清城市
- 从别称现象看传统时代运河城镇的交流与传播
- 2023年
- 城镇别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本文以山东运河名城临清和济宁为例,通过对小临清、小济宁、小天津、小苏州等“小某某”别称现象的分析,一窥运河城镇的南北交流与声名传播。运河城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弱小城镇的乐于师人还是强大城镇的善为人师,都显示了城镇间的交流互动。别称作为运河城镇发展实力及影响力的外在表现,既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和确认,也树立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反映了奋发进取、崇优向好、适时而变的精神品质。别称实际上是声名传播的一种路径和手段,可为当今的城镇品牌建设以及知名度营销等提供历史借鉴。
- 李德楠
- 关键词: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