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志航

作品数:19 被引量:213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云斑
  • 5篇云斑天牛
  • 5篇天牛
  • 5篇泡菜
  • 5篇挥发性
  • 5篇寄主
  • 4篇色谱
  • 4篇气相色谱
  • 4篇相色谱
  • 4篇挥发性成分
  • 3篇质谱联用
  • 3篇气相色谱-质...
  • 3篇肿腿蜂
  • 3篇挥发性成分分...
  • 3篇固相微萃取
  • 3篇川硬皮肿腿蜂
  • 2篇顶空
  • 2篇顶空固相微萃...
  • 2篇毒液
  • 2篇营养

机构

  • 1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四川省森林病...
  • 1篇巴中市林业局

作者

  • 18篇卓志航
  • 12篇徐丹萍
  • 10篇杨伟
  • 10篇杨春平
  • 9篇杨桦
  • 6篇蒲彪
  • 3篇邓忠彬
  • 2篇王红伟
  • 2篇覃欢
  • 2篇王保新
  • 2篇陈安均
  • 2篇张楠
  • 2篇王兴旺
  • 1篇刘书亮
  • 1篇叶萌
  • 1篇敖晓琳
  • 1篇杨佐忠
  • 1篇李锋
  • 1篇罗松明
  • 1篇陈小平

传媒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食品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营养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及树叶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揭示云斑天牛对寄主核桃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云斑天牛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核桃树皮和树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核桃树皮和树叶共含有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9类6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类36种,分别是15种萜烯类、4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1种醇类、3种醛类、1种酮类、2种酯类、3种醌类和3种杂环化合物。核桃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8类42种,分别是22种萜烯类、2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4种醇类、2种醛类、1种酮类、5种酯类和2种醌类。核桃树皮和树叶均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共4类13种,分别是9种萜烯类、1种醛类、1种酯类和2种醌类。此外,核桃树皮和树叶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3.371%和78.948%;核桃树皮烃类相对含量最低,为1.043%;核桃树叶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009%和0.268%。【结论】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和树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其中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酮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均较低。
卓志航杨伟徐丹萍杨春平杨桦刘臣山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性成分
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为得到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对泡菜的乳酸菌总数、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d泡菜品质最优,为最佳食用期;不同发酵时间的泡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发酵过程共检出化合物45种,酯类在发酵过程相对含量最高,是结球甘蓝泡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硫氰酸甲酯、(E)-丁酸-4-己烯酯、乙酸己酯、叶醇、正己醇、β-蒎烯、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对泡菜风味形成影响较大。
徐丹萍蒲彪罗松明张金凤卓志航冯亚超贾春燕
关键词:泡菜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主成分分析
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
天牛类害虫一般具有补充营养习性,成虫自由生活历时较长,且取食及产卵具有嗜性;云斑天牛以生活隐蔽、分布广、寄主多、危害重、抗逆强和防治难等原因成为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重要蛀干害虫,常对林木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林业无公害防...
卓志航
关键词:云斑天牛化学指纹图谱触角电位蛋白纯化
川硬皮肿腿蜂毒液蛋白的分离纯化被引量:3
2013年
为揭示川硬皮肿腿蜂寄生对寄主黄粉虫蛹的麻痹机制,通过自然寄生和Sephadex G75层析等方法研究寄生过程中毒液的作用,并对毒液中一种麻痹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毒液具有麻痹作用,且毒液中存在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1.17 ku的麻痹蛋白。寄主被麻痹的程度与毒液注入量呈正相关,恢复活动情况与毒液注入量呈负相关;当人工注射毒液浓度为0.01 VRE时,黄粉虫蛹表现出可逆的轻微麻痹,但羽化蜕皮被抑制;当人工注射浓度提高到0.2 VRE时,黄粉虫蛹表现出不可逆的完全僵化。另外,川硬皮肿腿蜂毒液中存在6种大分子毒液蛋白,其中相对分子量约为51.17 ku的毒液蛋白vpr 4具有麻痹活性,且对寄主黄粉虫蛹的麻痹活性程度表现不平衡。
卓志航杨伟覃欢杨春平杨桦徐丹萍
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纯化
传统泡菜中乳酸菌对风味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乳酸菌作为传统泡菜中的优势菌群,对泡菜独特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阐述了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种类及作用、传统泡菜中风味物质的种类,从3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乳酸菌产生风味物质的机制,并对今后泡菜中微生物对风味影响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徐丹萍蒲彪卓志航
关键词:乳酸菌风味
华山松大小蠹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杨伟李锋杨佐忠王兴旺李强陈小平李涛杨桦杨春平张紫晋王茹琳王保新王红伟卓志航邓忠彬
华山松大小蠹是华山松的重要蛀干害虫,近年来在四川省秦巴山区及邻近地区普遍发生危害,常造成华山松林的成片枯死,严重威胁华山松林资源和环境安全。华山松大小蠹隐蔽性强,世代重叠严重,防治十分困难,传统的防治方法,以树干注射法较...
关键词:
关键词:华山松虫害防治引诱剂
蜀柏毒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被引量:33
2012年
为了探索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规律,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蜀柏毒蛾奠定基础,本研究在野外及室内温度22±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研究了蜀柏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尾、产卵行为,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蜀柏毒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主要集中在1:00-5:00,占总羽化量的44.94%,7:30-11:00进行婚飞和交尾,交尾高峰期出现在8:30左右,交配时间少则2h,多则8h,求偶、交配均发生在光期。随着日龄的增加,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雌蛾羽化当天就可交尾,2日龄雌蛾交尾率最高,达36.67%。雌蛾分多处产卵,雌蛾一生最高产卵量达402粒,最低产卵量为78粒。羽化当天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第2天最高,以后逐日下降;2日龄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7:00起逐渐增加,8:30-9:30时最高,9:30后逐渐减小。雄蛾对处女雌蛾腺体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在8:30-9:00最强,说明8:30-9: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蜀柏毒蛾的羽化、求偶、交尾及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野外处女雌蛾诱蛾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张坤胜杨伟卓志航邓忠彬杨春平杨桦周建华肖银波贾玉珍
关键词:蜀柏毒蛾生殖行为羽化交尾性信息素时辰节律
川硬皮肿腿蜂毒液对寄主黄粉虫蛹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揭示川硬皮肿腿蜂寄生对寄主黄粉虫蛹的调控机制,本文通过自然寄生和毒液注射等方法研究了寄生过程中蜂毒液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人工注射的蛹,寄主被麻痹的程度与毒液注入量呈正相关,恢复活动情况与毒液注入量呈负相关;当人工注射毒液浓度为0.01 VRE时,黄粉虫表现出可逆的轻微麻痹;当浓度提高到0.2 VRE时,黄粉虫蛹表现出不可逆的完全僵化.单独注射土壤菌液,导致蛹大量死亡并出现大范围的黑化现象,而注射毒液和土壤菌液混合物,蛹的黑化作用发生延缓,且死亡率显著下降.对毒液的抑菌测试表明,毒液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大肠杆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毒液麻痹活性显著降低,对大肠杆菌抑菌性显著升高,对金黄葡萄球菌抑菌性显著降低.表明川硬皮肿腿蜂毒液对寄主黄粉虫蛹具有麻痹、抑菌、抑制蜕皮和延缓黑化的作用.
卓志航杨伟覃欢杨春平杨桦徐丹萍
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抑菌
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45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发酵方式泡菜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发酵、老泡菜水发酵、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和短乳杆菌发酵5种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及泡菜原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不同种类化合物共55种。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各类泡菜及原料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的种类。结果表明,不同泡菜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种类差异较大,仅壬醛是各类泡菜的共有主体风味成分,对结球甘蓝泡菜风味影响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老泡菜水发酵、短乳杆菌发酵和甘蓝原料的风味在整体上明显不同,而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在总体风味成分上较为接近,并与壬醛、异硫氰酸烯丙酯、右旋萜二烯关联较大。
徐丹萍蒲彪刘书亮卓志航张楠
关键词:泡菜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1
2013年
乳酸菌作为传统泡菜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菌群,是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乳酸菌发酵对泡菜风味品质的影响和风味物质主要检测技术、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的消长规律、乳酸菌的分类鉴定以及优良发酵剂的开发几个方面对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泡菜中乳酸菌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徐丹萍蒲彪敖晓琳陈安均卓志航
关键词:乳酸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