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玲
- 作品数:9 被引量:68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剂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中波紫外线辐射后BALB/C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慢性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BALB/C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剂型EGCG(溶液、乳膏及脂质体)局部外用于小鼠背部皮肤后给予30mJ.cm-2的UVB照射,每天1次持续30d,TUNEL法检测小鼠表皮中的凋亡细胞。结果不同剂型的EGCG均表现为促凋亡作用,乳膏和脂质体组效果强于溶液组(P<0.05),乳膏组和脂质体组之间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CG对慢性低剂量UVB辐射后的小鼠表皮细胞有促凋亡作用,乳膏和脂质体效果较溶液显著。
- 徐晶骆丹周炳荣郝晓帧马全红张晓军余美玲
- 关键词:中波紫外线BALB/C小鼠凋亡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剂型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紫外线辐射后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脂质体对急、慢性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BALB/c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EGCG脂质体局部外用于BALB/c小鼠背部皮肤,将小鼠分为5组,分别给予中波紫外线180mJ/cm2照射1次为急性损伤组;30mJ/cm2每天照射1次,持续30d,为慢性损伤组。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表皮中的凋亡细胞。结果:急性损伤组中接受UVB照射的小鼠表皮中大部分细胞发生凋亡,EGCG脂质体未表现出对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慢性损伤组中照光加药组的凋亡细胞多于其他组,EGCG脂质体表现为促凋亡作用(P<0.05)。结论:EGCG脂质体不影响急性大剂量UVB辐射所致的表皮细胞凋亡;对慢性低剂量UVB辐射有促凋亡作用。
- 徐晶骆丹周炳荣郝晓帧马全红顾宁张晓军余美玲
- 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小鼠
- 不同剂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中波紫外线辐射后BALB/C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慢性UVB辐射后BALB/C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组、UVB+EGCG丙酮溶液组、UVB+丙酮溶液组、UVB+EG...
- 徐晶骆丹周炳荣张晓军余美玲
- 文献传递
- 伊曲康唑短程冲击加除甲疗法治疗甲真菌病11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6
- 1996年
- 甲真菌病占皮肤真菌感染的30%。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由于药物不易渗透到甲母和甲床上,所以用药至少需6~12个月,且较难彻底清除真菌。新一代三唑类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治愈率高,但2周和3周的间歇冲...
- 朱文元范卫新周宝泉张美华余美玲
- 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药物疗法
- 伊曲康唑短程冲击加除甲疗法治疗甲真菌病近期疗效观察
- 1996年
- 朱文元范卫新周宝泉张美华余美玲
- 关键词:皮肤真菌病甲癣伊曲康唑
- 伊曲康唑冲击疗法配合除甲治疗甲真菌病(附175例疗效观察)
- 1998年
- 报告175例甲真菌病(指甲140例,趾甲35例)治疗结果。用40%尿素糊剂连续封包病甲5~7天,除甲后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连续7日。指、趾甲真菌病的临床和真菌痊愈率6个月时为98.9%及98.6%和956%及95.6%;18个月时为93.5%及92.8%和82.8%及828%。8个月和18个月的复发率为2.1%和10.8%。副反应为0.57%。本疗法与伊曲康唑传统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效果相同,但副反应少,用药时间短。
- 朱文元范卫新周宝泉张美华余美玲
- 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药物疗法冲击疗法
- 通心络对兔外周血管球囊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影响被引量:60
- 2001年
- 目的观察中成药通心络对兔腹主动脉及骼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36只 ,随机分为3组 :通心络组16只 ,阿司匹林组11只 ,安慰剂组9只。各组服药剂量 :通心络0.38g·kg-1·d -1 ,阿司匹林50mg·kg-1·d -1,安慰剂组服用生理盐水10ml·d-1。1wk后制作腹主动脉和骼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在模型制作后24h、1wk或1mon取受损节段血管 ,经HE染色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管腔内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球囊损伤后24h、7d在各实验组均可见部分血管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内膜增生 ,管腔狭窄5 %~40 % ,术后1mon安慰剂组2只兔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内膜增生更为显著 ,管腔狭窄50%~70%。阿司匹林组血栓形成的血管比例少于另两组 ,但无显著差异。通心络组出现内膜增生的血管比例显著少于阿司匹林及安慰剂组。结论兔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是研究PTCA术后再狭窄的理想模型。通心络明显抑制兔外周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
- 黄峻李春坚杨国平余美玲
- 关键词:通心络血栓形成再狭窄
- 蛙粪霉病一例报告(附超微结构观察)
- 1996年
- 对1例蛙粪霉病的临床经过作了报道,并作了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和真菌学检查。结果表明:①使用皮质类固醇期间,由于炎症反应被部分抑制,临床表现相对静止,机体虽有防御反应,病灶内致病菌仍然生长良好,繁殖旺盛,一定条件下发生了病灶播散。②使用伊曲康唑期间,药物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抑菌和杀菌;发挥与机体防御系统的协同性而增强疗效。在药物作用下,大量真菌崩解,促发较强烈的急性炎症反应,继之,真菌被清除,病灶吸收和修复,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脓肿和纤维化结节,辅以相应的手术治疗,缩短了疗程。
- 薛筑云程宝庚郁辉余美玲梅亚灵
- 关键词:伊曲康唑药物疗法超微结构
- 蛙粪霉病1例
- 2003年
- 报告1例来自江苏省的蛙粪霉病临床经过:包括皮质类固醇和伊曲康唑作用下的病理生理学、组织病理学演变过程;光镜和电镜下,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调查了可疑传染源。研究结果表明:(1)蟾蜍是可能的传染源,真菌反复接种于破损皮肤是可能的入侵途径。(2)使用皮质类固醇期间,由于炎症反应被抑制,临床表现相对静止。机体虽有防御反应,病灶内致病菌仍然繁殖旺盛,一定条件下发生了病灶播散。(3)伊曲康唑治疗3天见效,3周真菌被清除,8周显效,6个月治愈。药物破坏真菌细胞膜,引起抑菌和杀菌。大量真菌崩解后,促发强烈的急性炎症反应,因而真菌被清除,病灶吸收和修复。演变过程q一形成的脓肿干¨纤维化结节,辅助相应的手术治疗,缩短了疗程。
- 薛筑云骆丹程宝庚余美玲梅亚灵
- 关键词:炎症反应真菌学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