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热带
  • 5篇西太平洋
  • 4篇海流
  • 4篇厄尔尼诺
  • 4篇赤道
  • 3篇热带西太平洋
  • 3篇急流
  • 2篇水温
  • 2篇逆温
  • 2篇逆温层
  • 2篇气相互作用
  • 2篇热结构
  • 2篇西风
  • 2篇环流
  • 2篇海气
  • 2篇海气相互作用
  • 2篇锋面
  • 2篇赤道西太平洋
  • 1篇德雷克海峡
  • 1篇低层

机构

  • 1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于惠苓
  • 8篇李若钝
  • 8篇蒲书箴
  • 7篇徐贤俊
  • 4篇刘丽惠
  • 4篇孙瑞本
  • 3篇武建平
  • 2篇邹娥梅
  • 1篇蒋松年
  • 1篇廖启煜
  • 1篇龙宝森
  • 1篇冯岳
  • 1篇陈则实
  • 1篇曲维政
  • 1篇李伯成
  • 1篇徐洪达
  • 1篇施国强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热带海洋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道西太平洋大气边界层的诊断分析
1995年
利用1993年ENSO事件爆发(4月)前酝酿时期“热带大洋与全球大气-海洋耦合响应试验”强化观测阶段“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155°E,2°S定点海洋气象和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上空辐合对流区边界层内也有等温或逆温层存在,大气边界层物理参数变化与大尺度海-气变异有密切关系,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加强、东移,边界层上部逆温层出现概率明显增大,边界层内高湿层湿度减小。另外,边界层内实测风速、风向廓线随高度的变化基本上不服从Ekman规律,但由其平均,分量合成得到的平均风随高度的变化却基本符合Ekman规律。
李若钝于惠苓刘丽惠孙瑞本施国强苏新锁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
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化和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分析被引量:7
1992年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西北太平洋上空(25°—35°N,110°—180°)850 hPa客观分析的西风分量,计算了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度.结果表明1986年12月—1987年5月西风的累计强度比1986/1987厄尔尼诺前后诸年份同期的西风更强,这种强化与历次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哈德莱环流的强化.为了探讨大气环流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作者利用中美海气观测期间的海洋资料,说明了热带两太平洋东部对低纬度大气异常的加热和西部边界流向中纬度海洋输送热量的减少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于惠苓蒲书箴
关键词:西风副热带厄尔尼诺海气
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水温距平的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用于估算热带东太平洋冷水域的表面水温距平值。由于该海域表面水温距平是衡量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指数,所以本模式又是估计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工具。计算表明:利用本模式求得的海面水温距平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结果是非常一致的。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0.88(样本总数为446)。这说明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是一个模拟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距平和估算厄尔尼诺强度的有用工具。
蒲书箴于惠苓李若钝徐贤俊武建平
关键词:赤道东太平洋距平海气相互作用南方涛动赤道太平洋
赤道西太平洋强东风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诊断分析被引量:3
1994年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应航段观测日数的56%和72%;强风带强度与对流层顶下逆温层的强度及高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李若钝于惠苓刘丽惠孙瑞本苏新锁
关键词:急流逆温层对流层顶
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和锋面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概括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说明了德里克海峡附近海洋锋面分布和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其中,主要的海洋锋面有: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陆缘水边界(CWB);而德里克海峡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则代表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之间通过德里克海峡的水量交换。读者可通过本文加深关于德里克海峡锋面成因和绕极流机制的理解。
蒲书箴于惠苓徐贤俊张洪暖
关键词:锋面
埃尔尼诺期间热带低层大气的有效位能
1990年
本文根据热带西太平洋调查资料,用APE方程的近似形式计算了热带低层大气的有效位能,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赤道、165°E两条断面低层大气有效位能的分布特征。计算结果反映了埃尔尼诺期间热带低层大气热结构的物理状态。本文还分析了热带低层大气的温度层结曲线,指出热带大气也存在逆温层。这对深入研究热带大气热力结构打下了基础。文章表明,用APE方程近似形式计算大气有效位能是可行的,计算本身也是简便的。
徐贤俊于惠苓李若钝武建平
关键词:厄尔尼诺热带低层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流异常及其对副高的影响被引量:10
1993年
本文以中美双边TOGA考察期间所获得的资料为主,说明了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这些异常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埃尔尼诺期间,(1)热带西太平洋东部(以165°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高于29℃的表层暧水沿经向扩展,使大面积的海表面出现温度正距平;(2)在热带西太平洋西部(以137°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表层暖水(T>28℃)的横截面积变小;表层温度出现负距平;(3)165°E断面的上层东向流增强;(4)从黑潮源地,即18°20′N以南、130°E以西至菲律宾沿岸的热带洋域向北的暖水流量变小。在这些异常变化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低空(1 000hPa)的大气辐散加强,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
蒲书箴于惠苓
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热结构海流副高
E1 Nio形成期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热结构
1990年
本文根据1982年12月至1987年2月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观测资料计算了大气边界层的块体理查森数和温度结构系数,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热力稳定度、几个标准等压面热力状况和风场的分布特征,并与1985年底至1986年初的观测资料作了对比,得出E1 Nino形成期热带大气热结构的一些特征。
徐贤俊李若钝于惠苓武建平
关键词:热结构热带
沃克环流上升区赤道低空强西风带的分析
1995年
采用TOGA/COARE国际合作考察期间(1992年10月─1993年2月)获得的267次定点(2°S,155°E)定时高空大气探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92年12月─1993年2月低空存在一支西风急流,有两次分别持续半月之久,而1992年11月的两次赤道西风急流,因无赤道高空急流配合,仅持续2d便消失。本文还指出:(1)赤道低空西风急流是各种海-气指数产生ENSO异常的重要信息;(2)赤道高空急流有滞后赤道低空急流2d左右的响应关系;(3)赤道低空急流是纬向水汽输送的狭窄通道。
李若钝于惠苓刘丽惠孙瑞本井传才苏新锁
关键词:西风带西风急流沃克环流
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黑潮分支被引量:28
1992年
本文根据多个航次声学多晋勒海流剖面议(ADCP)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说明:确有黑潮分支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其流向多为NW向,但强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变化。该分支进入南海后可能进一步分为两支:台湾西海岸附近的N向流和南海东北部的W向流;后者的强度也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测流结果还表明:南海东北部W向流的南侧可能存在着一个涡状结构,而其北面向岸一侧,则有偏E方向的流动。
蒲书箴于惠苓蒋松年
关键词:海流巴士海峡黑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