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至澄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杆菌
  • 3篇分枝杆菌
  • 3篇不动杆菌
  • 2篇硬膜
  • 2篇噬菌体
  • 2篇小鼠
  • 2篇菌体
  • 2篇鲍曼不动杆菌
  • 2篇RRNA
  • 2篇16S-23...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损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肿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荧光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血肿

机构

  • 5篇中国药品生物...
  • 5篇台州市第一人...
  • 3篇浙江省台州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10篇黄至澄
  • 6篇闫李侠
  • 5篇王国治
  • 3篇牟朝晖
  • 3篇徐黔宁
  • 3篇陈保文
  • 2篇李恪梅
  • 2篇李春茂
  • 2篇吴剑
  • 2篇李兴
  • 2篇沈国良
  • 1篇段达荣
  • 1篇李春茂
  • 1篇王伟平
  • 1篇吴剑
  • 1篇杨再兴
  • 1篇应勇
  • 1篇仲人前
  • 1篇任应鹏
  • 1篇陈敏江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江西医药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2013浙江...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伤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介入治疗二例被引量:1
2013年
外伤性椎动脉损伤较为罕见,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常为其他合并伤所掩盖,当其出现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时已造成脑梗北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笔者近两年收治2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外伤性椎动脉损伤患昔现报如下。
牟朝晖李春茂吴剑黄至澄
关键词:外伤性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生理改变合并伤
噬菌体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重症感染小鼠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噬菌体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重症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以SPF级昆明小鼠建立小鼠感染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噬菌体AB46治疗,对照组给同等体积的肉汤治疗,统计比较两组小鼠的生存率,进行脾菌数分析。结果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0稀释实验组与对照组P=0.020<0.05,有统计学差异;1∶2、1∶5稀释组分别为P=0.650,P=0.170,均>0.05,无统计学差异;1∶50稀释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小鼠死亡,脾菌数计数结果 P=0.02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噬菌体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重症感染小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小鼠的生存率,在感染较轻的情况下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的脾菌数。
闫李侠黄至澄任应鹏李恪梅陈保文王国治
关键词:噬菌体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对小鼠致死剂量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死剂量,建立重症感染模型。方法以SPF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鲍曼不动杆菌按一定菌液浓度注射入小鼠腹腔,造成小鼠感染。结果经过反复试验,一般情况下5×1010cfu/ml及更高浓度的菌液可导致小鼠死亡,但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极个别小鼠仍可以生存,死亡时间多数在12h之内。结论为了进一步进行鲍曼不动杆菌的重症感染治疗研究,必须弄清楚不动杆菌感染的致死剂量,建立感染动物模型,才能进行噬菌体治疗的研究,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基础资料。
黄至澄闫李侠王伟平李恪梅王国治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颅内压监护在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目的 通过颅内压监测提高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以及合理应用甘露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颅内压监测组(57例),...
李春茂牟朝晖沈国良李兴吴剑应勇黄至澄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预后
常见分枝杆菌种内不同株之间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结果的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针对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方法利用16S rRNA Gene和16S-23S rRNAITS(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法分别对97株共7种DSMZ/ATCC引进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种内不同株之间基因差异性分析,对比两种分型结果的异同。结果 16S rRNA基因可将13株草分枝杆菌分为3个型别,18株偶发分枝杆菌分为6个型别,17株耻垢分枝杆菌分为4个型别,8株戈登分枝杆菌分为3个型别,9株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分为3个型别,15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分为2个型别,17株产鼻疽分枝杆菌分为1个型别;而16S-23S rRNA ITS可依次将上述分枝杆菌分为3个、15个、7个、3个、4个、3个、5个型别。结论 16S rRNA Gene分析和16S-23S rRNA ITS分析均是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的可靠方法,此外,16S-23SrRNA ITS的种内多态性高于16S rRNA Gene。
黄至澄徐黔宁闫李侠陈保文王国治
关键词:分枝杆菌RRNA16S-23SRRNA
实时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鉴别6种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建立一种鉴别6种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实时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方法。方法根据6种致腹泻大肠埃希菌的8种特异性毒力基因设计8对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后溶解曲线分析,根据曲线的峰值、高度、宽度、面积不同鉴别不同的致病菌。结果成功设计出8对引物,扩增出针对6种致腹泻大肠埃希菌的8种不同毒力基因,获得了特异性的溶解曲线。优化反应体系后在同一反应管中成功获得针对8种特异基因的溶解曲线,除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细胞致死膨胀性大肠杆菌具有相同的两种基因不能鉴别外,其中5种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均可以明确鉴别。结论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鉴别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是一种简单、特异、高效的方法,在腹泻病与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调查和日常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闫李侠黄至澄徐黔宁杨再兴仲人前
关键词: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大肠埃希菌
54株分枝杆菌国际参考株16S rRNA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54株分枝杆菌国际参考株16S rRNA序列,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54株分枝杆菌国际参考株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相似性百分比。结果除11株(共9种4组)分枝杆菌,即产鼻疽分枝杆菌与塞内加尔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与海分枝杆菌;堪萨斯与胃分枝杆菌;3株结核分枝杆菌与田鼠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无法相互鉴别,其它41株(共41种)分枝杆菌菌种间16S rRNA均不相同可以得到很好的鉴别。结论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鉴定分枝杆菌的方法,国际参考株16S rRNA基因序列的研究弥补了基因数据库的不足。
闫李侠黄至澄徐黔宁陈保文王国治
关键词:分枝杆菌RRNA
不动杆菌属噬菌体分离及其裂解谱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分离不动杆菌属噬菌体并分析其裂解谱。方法噬菌体分离自不同来源的污水,采集78株不动杆菌属临床分离株,采用单层平皿法测定其裂解谱。结果分离得到2株分别具有不同裂解谱的不动杆菌属噬菌体AB46和AB54,前者裂解谱为46,占1.28%,后者裂解谱为54、57、59、60、62、69、70、78,占10.27%。结论成功分离出不动杆菌属噬菌体并获得其裂解谱,其裂解谱比较窄,有待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提高其裂解范围,但是其裂解能力较强,可形成透亮的噬菌斑。
黄至澄王世文李恪梅王国治
关键词:不动杆菌属噬菌体
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rR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用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法对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相似性百分比。结果除灰尘与微黄分枝杆菌;田野与千田分枝杆菌;抗热与副偶然分枝杆菌,奥布与母牛结核分枝杆菌;杜氏与猪分枝杆菌;金色与东海分枝杆菌,海与溃疡分枝杆菌、科莫斯分枝杆菌;2株结核分枝杆菌与田鼠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的16S-23SrRNA ITS序列完全相同无法鉴别外,其他各分枝杆菌菌种间16S-23SrRNAITS序列均不相同,可以得到很好的鉴别。结论 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鉴定分枝杆菌的方法,国际标准株16S-23SrRNA ITS序列的研究弥补了基因数据库的不足。
闫李侠黄至澄段达荣陈保文王国治
关键词:分枝杆菌基因数据库
去骨瓣减压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联合去骨瓣减压术(DC)和同侧脑室外引流术(iEVD)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4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18~72岁[(51.8±15.4)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7例采用DC治疗(DC组),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0.1±2.9)岁。27例采用DC联合iEVD治疗(DC-iEVD组),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3.4±3.1)岁。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2周并发症,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3个月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4个月[(3.0±0.8)个月]。术后12,24 h两组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60,72 h DC-iEVD组颅内压值低于DC组(P<0.05)。术后2周DC-iEVD组脑积水发生率为15%(4/27),DC组发生率为7%(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DC-iEVD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19%(5/27),小于DC组的44%(12/27)(P<0.05)。根据mRS,术后3个月DC-iEVD组预后良好率为63%(17/27),而DC组为44%(12/27),DC-iEVD组预后略优于D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TBI患者,联合使用DC和iEVD,可更好地控制颅内压,减少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李少阳牟朝晖陈敏江黄至澄李兴沈国良吴剑李春茂
关键词:脑损伤引流术硬膜下积液脑积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