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
-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无激素与早期激素撤停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癌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一项单中心前瞻、对照研究
- 【目的】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应用在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激素与肝移植后相关并发症如感染、代谢异常、肿瘤复发和病毒性肝炎复发等密切相关。在我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是乙肝病毒感染。我中心自2003...
- 彭志海邢同海黄力钟林王书云
- 一种可充气的双套腹腔冲洗引流管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充气的双套腹腔冲洗引流管,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套腹腔冲洗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的内管置于外管内部中心位置;所述的内管管体下段周围均匀设有多个出水口;所述的外管上段周围设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上设有充气口...
- 王斐阳汪首同黄力张金彦樊军卫徐军明
- 再次肝移植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结合术后随访,回顾性研究29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次肝移植率为5.2%(29/561)。再次移植主要原因为胆道并发症(44.8%)、血管并发症(20.6%)、原发病复发(17.2%)、跨血型肝移植后(10.3%)及慢性排斥反应(6.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5.2%(16/29),主要并发症包括腹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血管并发症及感染等。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4.1%。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5.5%、51.7%和47.7%。结论尽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但再次肝移植仍不失为治疗首次移植物失功能的有效手段。选择合理的手术指征,把握合适的手术时机,有助于提高再次肝移植的疗效。
- 张寅徐军明许勇刚翁明哲张金彦黄力王兆文陈国庆彭志海
- 关键词:肝移植再手术生存率
- 结肠癌进展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生物一体化检测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 彭志海严东旺周崇治樊军卫唐华美夏骏王晓亮李大卫黄力王兆文裘正军李继坤陈翔贺林
- 该项目属肿瘤诊断领域。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上海地区发病率已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病死率逐年增高。尽管结肠癌治疗措施较规范,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在50%左右低水平徘徊,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
- 关键词:
- 关键词:结肠癌分子发病机制免疫组化检测
-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4p15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通过在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为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内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 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之间的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2 cM(centi-Morgon,里摩)。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染色体4p15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34%,最高的是d4S3103位点(35.62%);最低的是D4S2933位点(12.50%)。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范围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 cM的遗传距离内,该区域内有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D4S1546位点杂合缺失与肿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后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限定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 c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 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郑海涛唐华美黄力周崇治贺林彭志海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抑制基因染色体
- 供受体IL18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和死亡风险的相关研究
- 目的: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主要的原因.这项回顾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供受体IL18基因多态性与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的患者(≥18岁).对IL18基...
- 李浩王春光杨富邢同海樊军卫黄力彭志海钟林
- 肝移植和胰腺移植及联合肾脏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彭志海裘正军陈国庆徐军明钟林邢同海徐宁王兆文戚晓升邓贵龙王书云孙星李涛戴德坚黄力
- 该课题为肝脏移植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研究。完成上海市首例减体积经典原位肝移植、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急诊肝移植、首例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完成全国首例门静脉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国内首次成功施行急诊血型不相容性肝移...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
- 结肠癌相关基因筛选验证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
- 彭志海樊军卫李大卫周崇治高臻徐萍严东旺唐华美夏骏王晓亮黄力王兆文邢同海陈翔贺林
-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寻找灵敏、特异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分子标志物是提高结肠癌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基于结肠癌分子发病机制筛选基因标志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项目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肠癌早期...
- 关键词:
- 关键词:结肠癌肿瘤治疗纳米生物器件
- 散发性结直肠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通路之一。本实验通过对1号染色体1p36.33~36.31、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分析,以发现更精确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方法在1p36.33~36.31、1q31.1~32.1区域分别选择7个、6个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应。产物在电泳后进行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p36.33~36.3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31.47%,以D1S243位点最高,为47.22%(34/72),最低是D1S1347,为7.35% (5/68)。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p36.33)以及D1S468-D1S2660区域(1p36.32~36.31)。1q31.1~32.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在D1S413和D1S2622之间(1q31.3~32.1),大约2c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1p36.33~36.31、1q31.1~32.1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提示该区域上的杂合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结论1号染色体上存在3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cm)、D1S468和D1S2660位点之间(3cm)以及D1S413和D1S2622之间(2cm),提示在这些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 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李大鹏黄力郑海涛贺林彭志海
- 关键词:结直肠癌染色体
- MicroRNA-24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目的】探讨MicroRNA-24(miR-24)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发现肝癌术后复发的新理论,为肝癌复发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早期监测肝癌术后复发的新的生物学标志【方法】前期研究中使用高通量m...
- 黄力韩中博樊军卫彭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