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复初

作品数:98 被引量:83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磁性地层
  • 16篇地层
  • 15篇黄土
  • 12篇地质
  • 11篇季风
  • 10篇气候
  • 10篇青藏高原
  • 10篇黄河
  • 10篇黄土地层
  • 10篇古气候
  • 9篇青藏
  • 8篇第四纪
  • 7篇地层学
  • 7篇昔格达组
  • 7篇古环境
  • 7篇冰期
  • 6篇地质学
  • 6篇新构造
  • 6篇新生代
  • 6篇孢粉

机构

  • 8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国家自然科学...
  • 9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地质矿产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青海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外生成矿与矿...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福建华东岩土...

作者

  • 98篇蒋复初
  • 54篇王书兵
  • 37篇傅建利
  • 34篇吴锡浩
  • 33篇赵志中
  • 24篇李朝柱
  • 21篇肖华国
  • 20篇王燕
  • 19篇田国强
  • 17篇乔彦松
  • 13篇薛滨
  • 12篇姚海涛
  • 11篇王苏民
  • 10篇姚玉鹏
  • 9篇孙东怀
  • 8篇殷伟德
  • 8篇王广才
  • 8篇刘萪
  • 8篇刘羽
  • 7篇徐和聆

传媒

  • 30篇地质力学学报
  • 13篇第四纪研究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6篇地质通报
  • 4篇地球学报(中...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质论评
  • 2篇中国科学基金
  • 2篇第七届全国地...
  • 2篇纪念李四光诞...
  • 2篇青藏高原地质...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理学与国土...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青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 9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0篇1999
  • 6篇1998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垣曲盆地最高阶地风尘堆积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对垣曲盆地原土坪阶地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原土坪剖面地层自下而上由水下河湖相-漫滩相-风尘堆积构成,整个剖面记录了一个水位下降、由水下沉积环境转变为气下环境的连续堆积过程。剖面地层记录的1.84~1.62MaB.P.期间由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为典型风尘堆积的沉积转型及风尘堆积反映出的1.21MaB.P.前后古气候变化事件是对青藏高原青藏运动C幕和昆黄运动的区域沉积响应。开始于1.62MaB.P.的典型风尘堆积底界年龄代表了该级阶地的形成时代,表明该段黄河至少在此时已经形成。
傅建利王书兵蒋复初蔡遥
关键词:风尘堆积垣曲盆地黄河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被引量:56
1997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本文对九江长虹大道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剖面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河流相冲积砂砾石、以发育水平状网纹为特征的铁质网纹红土、以垂向网纹为特征的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和风成下蜀黄土,分别厚3.3、4.5、5.9、3.6和4.1m。磁性地层研究结果,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限出现于网纹红土层中部,距顶深部12.9m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出现在铁质网纹红土层中,距顶深度15.1—16.1m处。根据CandeandKent古地磁极性年表的模式年龄和热释光年龄,计算出沉积速率,进而计算出各层的界限年龄。结果表明,铁质网纹红土沉积于1232—869kaBP;网纹红土大约沉积于869—392kaBP;红色粘土沉积于392—101kaBP。九江长虹大道剖面代表了该地区从河流沉积、铁质网纹红土、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到风成黄土沉积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准0.4Ma的周期变化。这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构造层和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所反映的准0.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赵志中王苏民薛滨
关键词:网纹红土地质时代更新世红土地层
郑州邙山官庄峪黄土地层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邙山官庄峪剖面共厚154.9 m,出露S10及以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特征的马兰黄土厚度达70.125 m,具有明显的粗粒、均匀特点,且在该段地层中部,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弱古土壤层。磁性地层测量表明B/M界线置于深度132.04 m处,位于L8的下部;剖面底部未进入Jaramillo正极性亚时。与赵下峪剖面对比结果显示,以B/M界线为标志,72 m以下地层两者高度一致,只是对地层的划分不同而已;但赵下峪剖面中比较特征的具有较高磁化率值的L1SS1地层单元,在官庄峪剖面却无明显表现,其原因可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玉振王书兵王喜生傅建利蒋复初
关键词:磁性地层
中原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被引量:14
1998年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巨厚的马兰黄土为特色。本文研究了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粗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曲线反映的冬夏季风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万年尺度上夏季风增强对应于冬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对应于夏季风减弱,但在千年尺度上冬季风变化比夏季风强烈得多,而且末次间冰段开始时冬季风减弱明显早于夏季风增强。通过中原黄土记录与深海及冰芯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阶段明显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征,它们不能简单地进行等时性全球对比,而应该通过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尺来建立古气候变化的远距离联系。
肖华国吴锡浩蒋复初田国强刘科薛滨孙东怀
关键词:黄土末次冰期冰阶古季风古气候
四川汉源地区滑坡地质灾害与地层地貌的关系
川西地区地貌陡变带是新构造运动非常强烈的一个地区,深切的峡谷是本区地形地貌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地质、地貌条件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通过对典型地区地质灾害点及其控制因素的调查分析,探讨区域地质灾害的...
李朝柱乔彦松王书兵姚海涛傅建利蒋复初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
文献传递
滇西北剑川盆地新近系地层时代的新认识及构造意义被引量:8
2020年
地处板块接触地带的滇西北剑川地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重要场所。剑川盆地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在1:250000地质图上,新生界自下而上为古新统勐野井组、始新统宝相寺组、渐新统金丝厂组、中新统双河组和上新统剑川组;其中双河组为一套含可采煤层的砂泥岩夹泥灰岩沉积,剑川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组。近期的研究揭示双河组和剑川组均属始新世,但发表的年龄相互包含,并没有清楚的把两者分开。本文采用Ar-Ar和锆石U-Pb方法测试了双河组和剑川组顶、底凝灰岩的年龄,辅以岩体、岩脉的年龄,重新厘定了两个组的顶、底年龄。剑川组顶部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34 Ma±;底部凝灰岩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36 Ma±,与底部侵入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一致;中上部侵入岩脉的黑云母Ar-Ar坪年龄在34~36 Ma之间。同时,老君山岩体、玉召块岩体和沙帽山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在34~35 Ma之间。剑川火山-沉积岩组的年龄集中在34~36 Ma之间,属始新世晚期。剑川双河煤矿矿部至三家村及五家村一带,双河组之下新发现一套凝灰岩,其黑云母Ar-Ar坪年龄和锆石SHRIMP U-Pb年龄均为37 Ma±,表明双河组的起始年代不超过37 Ma;双河组形成于36~37 Ma之间,也属始新世晚期。新的结果表明剑川盆地始新统地层应包括宝相寺组、金丝厂组、双河组和剑川组,缺失渐新统沉积。结合其他盆地的年龄数据,表明剑川乃至整个云南地区在渐新世期间为褶皱隆起期。
王书兵王书兵蒋复初田国强李朝柱
关键词:AR-AR年龄锆石SHRIMPU-PB年龄始新世
黄土高原南缘午城黄土底部火山碎屑的来源和成因被引量:2
1997年
一种与多类撞击记录共存的灰黑色碎屑,发现于黄土高原南缘段家坡黄土地层剖面午城黄土底部Ga/M边界(2.48MaB.P.)附近,通过对此碎屑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最初是源自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碱性玄武质火山喷发的碎屑物,后来又在表生条件下与黄土层一起经历了包括水解、成土化和氧化等作用在内的风化改造。此外,本文更为强调的是,在火山碎屑形成过程中存在具有富Ni和Ce,高Sm/Nd比以及低Eu/Sm比等特点的地外物质的参与,据以论证这种火山活动确系N/Q界面撞击事件引发。在黄土地层中,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无疑对全面探讨第四纪环境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午城黄土底部松山-高斯边界火山碎屑风化作用地外物质新近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迁往往与起因于撞击和火山事件的大量尘埃物质有关[1],而地外物体的撞击又常能引发火山活动[2、3],因此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火山喷发空落堆积物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火山学发展至今,对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已有十分详尽的研究[4、5]。从国内第四纪火山碎屑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丁国瑜等早在1964年就曾在河北平原及太行山东麓的黄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火山碎屑堆?
徐和聆吴锡浩蒋复初邓寄温肖华国殷伟德孙东怀马配学
关键词:黄土高原火山碎屑风化作用
西昌大箐梁子组形成时代及沉积环境被引量:3
2007年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粉记录反映在此期间该区经历了凉湿(1·256~1·180MaB·P.)—暖干,后期偏潮湿(1·18~0·94MaB·P.)—暖湿(0·94~0·66MaB·P.)—温湿(0·66~0·59MaB·P.)—凉干(0·59~0·40MaB·P.)—干旱(0·400~0·195MaB·P.)的6个气候演变阶段,揭示出5次明显气候转型事件。通过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或相同季风环流系统中其他剖面气候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气候转型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箐梁子剖面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昆黄运动”阶段性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同时也受该区季风环流的复杂性、特殊的地貌部位等区域环境的影响。
傅建利赵志中李朝柱王书兵陈永生蒋复初姚海涛王燕乔彦松
关键词:磁性地层孢粉分析环境演变季风环流
关于晚新生代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被引量:18
1998年
构造气候旋回的理论要点是构造作用驱动气候变化,因而不同于Milankovitch冰期气候旋回,但两者又都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的。本文主要根据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晚新生代地质记录,以磁性地层为时间标尺,以黄道倾斜(ε)最大变幅位置为模式年龄,划分最近8Ma的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的主旋回层,即MTC7、MTC6、MTC5、MTC4、MTC3、MTC2、MTC1、MTC0,它们的界线年龄分别为7.3、6.1、4.9、3.7、2.5、1.3和0.2MaBP。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各自显示的准1.2Ma周期的演变特征,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构造驱动气候的因果关系。文中还探讨了最近7.3MaBP的古环境变迁,获得了有关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形成演变和环境分异是在轨道气候旋回背景下受构造气候旋回控制的新认识。
吴锡浩王苏民安芷生安芷生蒋复初孙东怀肖华国
关键词:晚新生代古气候青藏高原
川北若尔盖高原玛曲—红原一带表土中孢粉组合的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对四川若尔盖高原玛曲—红原一带20个表土孢粉样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玛曲—红原一带表土的孢粉组合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在植被类型、植被带的空间排列、主要建群种属和优势种属等方面基本一致。依据孢粉的百分含量,可以划分为亚高山灌丛植被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植被区和高寒草甸、草原植被区3个植被带。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松属和菊科花粉具超代表性,云杉属花粉的代表性较好,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而桦木属则不具有超代表性,可能与桦木属花粉不易搬运有关。3个植被区中的表土孢粉的种类、比例与现代植被均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可能与植被退化有关。
蔡遥王燕蒋复初李朝柱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孢粉分析植被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