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俊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地质
  • 4篇地壳
  • 4篇区域地质
  • 3篇海洋地质
  • 2篇地质构造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深部
  • 2篇深部地壳
  • 2篇深部结构
  • 2篇深水区
  • 2篇时深转换
  • 2篇剖面
  • 2篇南海中央海盆
  • 2篇海盆
  • 1篇地层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地块
  • 1篇地震剖面

机构

  • 18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广东地下管网...

作者

  • 19篇汪俊
  • 10篇姚永坚
  • 9篇李学杰
  • 8篇杨楚鹏
  • 7篇高红芳
  • 6篇徐子英
  • 4篇邱燕
  • 3篇聂鑫
  • 3篇阎贫
  • 3篇孙美静
  • 2篇陈振林
  • 2篇陈泓君
  • 2篇黄文凯
  • 2篇唐江浪
  • 1篇张伙带
  • 1篇罗伟东
  • 1篇李波
  • 1篇王立飞
  • 1篇钟和贤
  • 1篇梅西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北部的时空展布与深部结构被引量:1
2021年
中南-礼乐断裂带是协调南海各次海盆扩张的重要断裂.深入研究中南-礼乐断裂带时空展布和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南海海盆多期次海底扩张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的精细剖析,结合重力、磁力与地形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北部的时空展布特征、内部构造形变及其深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南-礼乐断裂带在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宽约25~35 km,北延于珠江海谷西侧(18.7°N,115.5°E),南消失于中沙地块东北侧(17.2°N,116.0°E),主要呈NNW向延伸.该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大型海山和侵入岩体分布,主要发育时期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为继承性活动,其内部断裂对早中新世及以前的地层具有控制作用,表现为正断层.深部结构上,中南-礼乐断裂带两侧Moho面埋深不一,两侧次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甚至可能是岩石圈级断裂.
徐子英汪俊汪俊唐江浪姚永坚李学杰
关键词:深部结构海洋地质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3
2020年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中沙地块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从西北向东南由减薄陆壳向洋陆过渡壳再向正常洋壳发育变化;Moho面埋深从中沙地块下方的26 km快速抬升到海盆的10~12 km;从中沙地块陡坡至其前缘海域的重力异常明显负异常区为洋陆过渡带,在重力由高值负异常上升到海盆的低值正、负异常的边界为洋陆边界。中沙地块南部发育有4组阶梯状向海倾的深大正断裂,主要发育时期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断裂早期发育与南海东部次海盆近NS向扩张有关,后期遭受挤压变形、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南海的NWW向仰冲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和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徐子英汪俊汪俊姚永坚高红芳唐江浪姚永坚孙美静
关键词:发育机制深部结构
北极区域地质构造与北冰洋成因
北极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3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这些克拉通之间为一系列的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蒂曼造山带、晚志留世...
李学杰杨楚鹏姚永坚汪俊王哲
关键词:区域地质
跨南海西南次海盆OBS、多道地震与重力联合调查被引量:7
2019年
对跨南海西南次海盆及两侧陆缘的一条1050km长的、包括海底地震(OBS)、长排列多道地震和重磁在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CFT)进行了构造成像和研究。在多道地震成像基础上建立了CFT剖面初始速度模型,进而通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CFT剖面的速度结构模型,在重力异常资料的约束下建立了CFT剖面的综合地壳结构模型。讨论了沿CFT剖面出现的下地壳高速体、龙门海山的低密度物质等地质问题。结果表明,下地壳高速层在北部陆坡、西南海盆和南部南沙地块均有分布,厚度在0~4km之间,可能与陆缘下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熔融混合,以及深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构造拉伸导致地幔蛇纹岩化有关。
汪俊邱燕阎贫DELESCLUSE M王彦林PUBELLIER M聂鑫
关键词:层析成像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区域地质与构造演化被引量:2
2015年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西起北大西洋东岸,东至上扬斯克山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其构造特征,以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前寒武纪的波罗的克拉通与斯瓦尔巴微板块以及蒂曼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和乌拉尔-新地岛造山带等,而东区主要包括西伯利亚克拉通及上扬斯克造山带。本区主要经历4次大的构造事件:(1)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蒂曼造山运动,使得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蒂曼造山带;(2)早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波罗的与劳伦碰撞造山,形成加里东造山带;(3)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板块与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形成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4)早白垩世,科雷马-奥莫隆复合超地体及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碰撞拼贴,形成上扬斯克造山带和南阿纽伊缝合线。
李学杰姚永坚杨楚鹏陈振林汪俊祝嵩李波
关键词:区域地质
跨西南次海盆深部地壳结构探测剖面初步结果
汪俊邱燕M.Delescluse阎贫M.Pubellier王彦林
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优选区?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张伙带许振强姚永坚姚永坚吴婵沙志彬李学杰杨楚鹏杨振汪俊
关键词:深部地壳莫霍面
南海中央海盆陆洋转换带
南海中央海盆是因海底扩张而形成的洋壳区,这一点已经勿容置疑.但是有关陆壳区和洋壳区之间的陆洋转换带特征目前却研究甚少.基于最新调查所获得的多道地震、重磁和水深资料,南海中央海盆两侧的陆洋转换带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邱燕汪俊黄文凯杜文波
北极区域构造对沉积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
2020年
北极地区众多沉积盆地的演化受控于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复杂区域构造作用。利用环北极编图计划重力、磁力资料对现今北极基底构造格局进行识别,并将其与沉积盆地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在综述北极主要沉积盆地演化序列事件基础上,归纳出三类对北极沉积盆地演化起主控作用的区域构造因素,包括:(1)后造山伸展垮塌;(2)地体增生前陆收缩;(3)洋盆扩张作用。此三类区域构造作用之后的构造事件对盆地的重塑力有限,使盆地性质大致得以延续。新元古代至显生宙时期,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古陆相继碰撞形成了蒂曼、加里东、埃尔斯米尔、乌拉尔造山带,经历后碰撞期伸展垮塌成为巴伦支、喀拉、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区域的大型沉积盆地的基底。现今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的北太平洋边缘地体新生代演化导致其北侧发育前陆收缩盆地。美亚海盆和北大西洋-欧亚海盆洋盆扩张作用控制了马更些三角洲、巴芬湾及拉普捷夫海裂谷盆地的演化。
王哲李学杰汪俊汪俊姚永坚杨楚鹏
关键词:沉积盆地基底造山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