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子英

作品数:50 被引量:170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岩石
  • 9篇盆地
  • 8篇岩石样品
  • 7篇应力
  • 7篇海洋地质
  • 6篇应力变化
  • 6篇耐压
  • 6篇海底
  • 6篇凹陷
  • 5篇物理模拟
  • 5篇发育
  • 5篇白云凹陷
  • 4篇断裂带
  • 4篇新生代
  • 4篇热物性
  • 4篇热物性参数
  • 4篇珠江口盆地
  • 4篇绝热
  • 4篇空腔
  • 4篇海域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广州海洋地质...
  • 12篇国土资源部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广东地下管网...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0篇徐子英
  • 14篇杨小秋
  • 13篇施小斌
  • 10篇孙珍
  • 10篇高红芳
  • 9篇姚永坚
  • 7篇张云帆
  • 6篇聂鑫
  • 6篇许鹤华
  • 6篇周蒂
  • 6篇汪俊
  • 6篇林为人
  • 5篇罗伟东
  • 5篇赵中贤
  • 5篇钟和贤
  • 5篇曾信
  • 4篇彭学超
  • 4篇孙美静
  • 4篇李学杰
  • 3篇廖杰

传媒

  • 4篇中国地质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地球科学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技风
  • 2篇地质学刊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9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下岩石绝热应力变化的温度响应系数测试系统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岩石绝热应力变化的温度响应系数测试系统,其包括三个放置在海水中的耐压罐,第一耐压罐中安装有数据采集单元,第二耐压罐的第一空腔内安装有岩石样品,岩石样品的外表面和中心以及第一空腔中分别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
杨小秋徐子英施小斌许鹤华
文献传递
深海海底冷、热知多少被引量:4
2019年
170多个站位的深海探测结果表明,深海海底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冷库"。在水深超过3500米的海域,海底底水温度在南海约2.5℃,西太平洋(~1.6℃)和东印度洋(~1.3℃)略低,而南大洋则在0℃以下;而水深超过4800米的海域,底水温度因绝热自压随着水深稍有升高(升高率~0.1℃/km)。不过深海热液喷口处,温度可高达300-400℃,甚至更高。这些探测结果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深海海底温度边界,并有助于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徐子英杨小秋
关键词:东印度洋西太平洋
南海神狐峡谷群海底沉积物摩擦特性
2023年
海底滑坡区沉积物的摩擦特性对滑坡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是海底边坡稳定性评估、滑坡过程中温压场演化及与滑坡相关的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参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区不仅赋存着丰富水合物资源,而且在地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滑坡作用,目前仍是潜在的海底滑坡区.为了尽可能了解南海北部滑坡区沉积物的原位摩擦特性,本文在围压Pc=20 MPa、孔隙压Pp=10 MPa及温度T≈20℃条件下,对采自南海神狐峡谷群的4个沉积物样品开展了三轴准静态摩擦滑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神狐峡谷群浅层沉积物:(1)均呈现速度强化及位移强化特征;(2)最大静摩擦系数μmax为0.460~0.510,稳态摩擦系数μss为0.455~0.554,二者的变化趋势较一致;(3)内聚力c为0.30~0.57 MPa、摩擦角φ为24.5°~27.0°.而神狐峡谷群地形坡度较缓(<6.8°).现今神狐峡谷群仅在沉积物自重作用下不会发生失稳,总体上比较稳定.结合峡谷群多期次的滑坡特征以及滑坡体与水合物稳定域底界(通常与似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写BSR)重叠)、气烟囱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我们推测:神狐峡谷群滑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BSR附近地层孔隙压升高、强度降低,进而导致失稳.BSR附近地层孔隙压升高则可能是由于深部热成因游离气的聚集、BSR附近的水合物在地震等对其温、压场的扰动下分解所致.
陈顺杨小秋何昌荣何昌荣徐子英姚文明施小斌姚文明施小斌
关键词:水合物海底滑坡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演化过程被引量:4
2020年
构造沉降史分析有助于认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基础。为对比分析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选取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多道地震剖面测线,其中NH973-3测线横跨西南次海盆北侧陆缘中-西沙地块,NH973-1+SO27-04联合剖面跨越西南次海盆南侧陆缘南沙地块,在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构造沉降特征及伸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曲线特征表现为裂陷初始期曲线斜率平缓,裂陷强烈期和末期曲线斜率较陡,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曲线斜率又回归相对平缓的反“S”形多段式特征;(2)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具有一定的延迟滞后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岩石圈的分层差异伸展及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有关,且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造成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中心向南迁移;(3)两侧陆缘盆地主要形成于晚渐新世,北侧陆缘因受晚渐新世南海西缘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走滑相关的沉积盆地,南侧陆缘在早中新世因受到挤压碰撞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挠曲复合型沉积盆地。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沉积盆地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背景支持。
朱荣伟朱荣伟刘海龄姚永坚徐子英
关键词:构造沉降南海西南次海盆
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被引量:49
2010年
本文根据伸展盆地发育的挠曲悬臂梁模型,以二维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1530测线北段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分析了其裂后沉降规律。由正演模拟,发现盆地1530测线北段的裂陷由北向南逐渐发育,其陆架岩石圈的平均伸展系数为1.2和较大凹陷处的岩石圈理论伸展系数变化在1.08~1.24之间。整条剖面裂后沉降的实测值比理论值大2.5km左右,本文分析造成这一差值的最大可能是裂后异常沉降的存在。由前人成果可知,陆坡区也存在其他大的异常,对于陆架和陆坡区的异常,本文认为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南海陆缘之间都可能有关联,它们的产生可能是某种共同机制的结果。珠江口盆地陆架区的实测裂后沉降速率明显不同于逐渐减小的理论变化规律,而是存在两期(30~18.5Ma和18.5Ma至今)由快到慢的变化。在30~23.8Ma沉降速率集中在140~190m/Ma,之后23.8~18.5Ma减小至35~65m/Ma。18.5~16Ma的沉降速率迅速增大到300m/Ma,随后16Ma至今又减小至75~110m/Ma。其中18.5~16Ma的沉降速率最大,并与当时陆架坡折的形成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相对应,也与前人在陆坡区白云凹陷发现的17.5~15.5Ma裂后重大加速沉积的时间一致,因此本文推测珠江口盆地18.5~17.5Ma可能存在一重大构造事件,引起盆地从陆架到陆坡的裂后快速沉降的发生。但对于构造事件的成因、准确时间及其范围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赵中贤周蒂廖杰何敏郭翔燕张云帆徐子英
关键词:陆架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6
2011年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深的凹陷,中心处沉积物厚度达12.5km以上,其中30Ma破裂不整合面以上厚度达6.5km以上.按照张裂盆地构造发育的理论模型,如McKenzie的经典理论模型,裂后由于冷却收缩而产生的盆地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是岩石圈伸展系数的函数,可以计算出来.白云凹陷裂后期的实测沉降量是否大于应用理论模型计算的热沉降量,即是否存在裂后异常沉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实测与理论裂后沉降量进行对比.实测裂后沉降可通过回剥去除沉积物荷载等因素引起的沉降而得到,但理论热沉降的计算则需要知道盆地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后者是未知的.本文设计了正演模拟和反演回剥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即应用基于挠曲悬臂梁模型的二维模拟方法正演模拟白云凹陷的幕式张裂过程,通过试错达到实测的张裂期剖面形态,从而获得岩石圈的伸展系数,计算出理论的裂后热沉降,并与回剥得到的实测裂后沉降量进行对比.结果不仅表明白云凹陷的确存在裂后异常沉降,而且揭示了异常沉降的时空特征:30Ma以来,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17.5~13.8Ma;凹陷中心的异常沉降量最大,达2km,其次为凹陷南侧的异常沉降量,明显大于凹陷北侧;根据凹陷两端的异常沉降量没有降低的趋势,推测向凹陷北部的陆架区和凹陷南部的洋盆方向依然存在裂后异常沉降.正演灵敏度实验还表明,白云凹陷的张裂期剖面形态只能通过低角度(≤13°)的边界断层的伸展来获得.针对可能引起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机制,初步探讨了几种可能机制,认为东亚季风增强导致的沉积物供给量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地壳流动可能是主要原因.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
关键词:二维正演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南海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特征及其与南海扩张演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司令断裂带在东部次海盆与西南、西北次海盆之间呈NS向延伸,并南延至南海南部陆缘之上,深度上切割至莫霍面。根据南海海盆中磁异常条带走向的变化,及磁异常条带、走滑/转换断裂、扩张方向的印证关系,结合前人对古南海"剪刀状"碰撞闭合、南海扩张演化、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提出在32~25 Ma,伴随着南海东部次海盆的NNW向扩张,南海海盆及南沙地块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使中南—司令断裂走向由形成初期的NNW向转变为N—S向;23.5 Ma之后,顺时针旋转停止,南海东部次海盆继续NNW向扩张,西南次海盆呈NW—SE向渐进式扩张。作为一条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中南—司令断裂与红河-越东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三条深大断裂一起组成区域"滑线场",制约南海海盆的扩张与南沙地块的南移。
黎雨晗刘海龄朱荣伟王印周洋徐子英
关键词:南海扩张新生代
探针偏角对海底热流测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南海和印度洋共87 个海底热流测量站位的探针偏角分布表明: 海底热流测量过程中, 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后通常都存在偏角, 其偏角在0°~10°的占48.3%, 10°~20°的占20.7%, 20°~30°的占2.3%, 30°~40°的占2.3%, 超过40°的占26.3%。当用探针偏角较大时, 必然会给地热参数计算带来不容忽视的相对误差。因此, 文章建立探针偏角与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误差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并据此计算得知: 探针偏角<10°时, 对地热参数测量影响不大, 其相对误差只在2.0%以内; 而当探针偏角增大到15°~20°时, 地热参数相对误差则增大到5.0%左右, 且随着探针偏角逐渐增大, 引起的相对误差呈非线性迅速增大。因此, 建议今后进行海底热流测量过程中, 尽可能获取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时的偏角, 进而可对地温梯度和热流进行偏角校正, 获得更为准确的地热参数。
徐子英杨小秋施小斌曾信赵俊峰于传海
关键词:海底热流地温梯度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为探究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地块在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利用过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对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前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物质组成存在差异,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微地块;两侧陆缘前新生代地层在晚中生代经历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作用,且遭受抬升剥蚀.结合南海及邻区中生代花岗岩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进一步推测两侧陆缘地块在晚中生代以俯冲碰撞的方式完成拼贴缝合,该俯冲碰撞带是南海北部俯冲带在南海西南方向的延伸,并且新生代南海的扩张可能与该俯冲碰撞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是南海海盆初始破裂的部位.
朱荣伟朱荣伟姚永坚徐子英刘海龄徐子英
关键词:中生代晚期海洋地质
南海中央次海盆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南海海底扩张形成的观点已被大多数海洋地球科学家所接受.我们运用近几年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重力、磁力、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480道地震剖面和水深测量,以及OBS资料),对南海中央次海盆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地质构造分析,...
高红芳姚伯初孙桂华徐子英聂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