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鹏高

作品数:29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9篇毛囊
  • 9篇毛囊干细胞
  • 9篇干细胞
  • 8篇创面
  • 5篇愈合
  • 5篇伤创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可见光
  • 5篇创面愈合
  • 4篇糖尿病大鼠
  • 4篇创伤
  • 3篇血管
  • 3篇烧伤
  • 3篇生物膜
  • 3篇烫伤
  • 3篇烫伤创面
  • 3篇瘢痕
  • 3篇小鼠

机构

  • 17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9篇杨鹏高
  • 19篇方勇
  • 11篇俞为荣
  • 8篇姚敏
  • 6篇胡孝辉
  • 4篇高丰厚
  • 4篇王宁
  • 4篇徐鹏
  • 4篇倪涛
  • 3篇顾钏
  • 3篇王川
  • 3篇倪涛
  • 2篇王莹
  • 1篇王玉明
  • 1篇毛和水
  • 1篇彭银波
  • 1篇郭兵
  • 1篇徐芒华
  • 1篇郭竹英
  • 1篇陈佳

传媒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中华烧伤杂志
  • 4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肿瘤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第七届全国创...
  • 1篇2010年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性P物质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2008年
感觉神经肽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类物质,也是缺神经支配创面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除对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发挥作用外,还参与对炎性细胞的调控,可影响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笔者进行如下研究,旨在观察P物质是否具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
倪涛方勇顾钏俞为荣王莹杨鹏高
关键词:感觉神经肽P物质烫伤创面愈合糖尿病大鼠外源性创面延迟愈合血管内皮细胞
β-catenin基因转染对人毛囊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严重皮肤缺损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修复仍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皮肤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新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毛囊干细胞具有高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维持机体的自稳及皮...
杨鹏高
关键词:毛囊干细胞皮肤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皮肤创伤修复烧伤创面
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是否具有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蓝光照射浮游状态铜绿假单胞菌,与红光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将照射后细菌采用平板涂板法评价蓝光杀菌效果;制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16 J/cm2能量密度蓝光照射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内细菌存活情况以及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 J/cm2及以上能量密度组蓝光照射后,细菌数目明显减少,杀菌率明显增加(P<0.05),并呈剂量效应关系;16 J/cm2能量密度光照后生物膜内细菌死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且生物膜结构变稀疏。结论: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具有高效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
王川王宁杨鹏高俞为荣方勇姚敏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抗菌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TGF—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i废弃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瘢痕Fb,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μmol/LSD-208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加入lμLPBS,后4组分别加入1μL0.5、1.0、3.0、5.0μmol/LSD-208,培养12h,细胞计数试剂盒8及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根据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选取适宜物质的量浓度的SD-208用于后续实验。(2)另取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3μmol/LSD-208组,同(1)处理,每组8孔,Transwell法检测迁移细胞数。(3)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p,蛋白表达。(5)取48只BALB/c裸鼠,分为生理盐水组24只与μmol/LSD-208组24只,于背部做长度为1cm的纵行切口,埋置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伤后7d,生理盐水组与1μmol/LSD-208组裸鼠瘢痕内分别多点注射0.05mL生理盐水及1Ixmol/LSD-208,每日注射1次。于首次给药后0(当日)、2、4、6、8、10、12、14、16、18、20d,取8只裸鼠,电子秤称量体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面积,计算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于首次给药后1、2、3周,取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μmol/L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00±0.03、0.90±0.08、0.68±0.11、0.54±0.04、0.42±0.09,0.5、1.0、3.0、5.0μmol/L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值为2.9~22.1,P〈0.05或P〈0.01)。(2)1、3μmol�
李明方勇姚敏俞为荣倪涛顾钏杨鹏高毛志刚
关键词: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运动微丝
毛囊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目的:就近年来毛囊干细胞研究及应用进展加以总结以提供医学参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皮肤组织是重要的干细胞库,其中毛囊干细胞不仅具有巨大的增殖潜能,而且能多向分化,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理想细胞,更是皮肤组织修复细胞的重要来源。随...
杨鹏高方勇
关键词:毛囊干细胞
460纳米可见光通过激活前噬菌体途径抑制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被引量:3
2018年
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之一,其不仅可致创面局部感染,还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以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MRSA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抗生素,但随着MRSA耐药性的增强,药物的更新换代已难以解决MRSA菌株变异带来的治疗难题。
杨鹏高王宁王川姚玉峰傅秀军俞为荣Raymond Cai姚敏
关键词:噬菌体可见光MRSA感染活性纳米常见致病菌
β-catenin基因转染毛囊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严重皮肤缺损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修复仍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毛囊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备受创伤修复及组织工程领域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关于毛囊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迄今为止距离将其作为大...
杨鹏高方勇胡孝辉
关键词:Β-CATENIN基因毛囊干细胞烧伤创面修复
微小锯齿皮瓣修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 观察微小锯齿皮瓣技术改善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90例面部瘢痕宽度<0.5 cm伴或不伴凹陷的患者,设计边距<0.3 cm的锯齿状切口,切除瘢痕后,充分游离皮缘,对位缝合,术后6个月内切口局部使用减张胶带控制张力。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 9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6个月,患者面部瘢痕改善显著,满意度较高。结论 采用微小锯齿状切口修复面部瘢痕,同时辅以术后减张处理,可显著改善瘢痕外观,术式简易,操作方便,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鹏高耿乐乐倪涛沈琼
关键词:面部瘢痕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创伤后成纤维细胞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调控新生血管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GMCSF组、GMCSF+ Go6976组以及Go6976组,空白组应用GMCSF溶解液PBS处理;GMCSF组应用50 ng/L的GMCSF处理;GMCSF+Go6976组先加入50 ng/L的GMCSF和10μmol/L的Go6976处理;Go6976组用10 μmol/L的Go6976处理.应用GMCSF作用成纤维细胞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采用凝胶电泳迁移试验检测核因子-κB的活化.结果 GMCSF作用成纤维细胞45 min蛋白激酶C蛋白相对表达量0.434±0.056,与0 min 0.224±0.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显示,GMCSF+ Go6976处理组VEGF表达量为39.26土7.63,与GMCSF组的86.75±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胶电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GMCSF组核因子-κB为82835±4565,GMCSF+Go6976组为71279±3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CSF可通过PKC活化核因子-κB,从而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VEGF的表达.
李晓光方勇姚敏俞为荣徐鹏郭兵毛志刚杨鹏高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新生
460纳米可见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导致医院内、外严重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生素应用。但是抗生素耐药...
杨鹏高
关键词:MRSA细菌生物膜噬菌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