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若晨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砂粒体
  • 3篇脑膜
  • 3篇脑膜瘤
  • 2篇矿化
  • 1篇电池
  • 1篇电子载体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氧化亚铁硫杆...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疾病
  • 1篇碳羟磷灰石
  • 1篇天然金红石
  • 1篇铁细菌
  • 1篇燃料电池
  • 1篇中枢神经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6篇杨若晨
  • 5篇王长秋
  • 5篇鲁安怀
  • 4篇张波
  • 4篇柳剑英
  • 1篇吕明
  • 1篇郝瑞霞
  • 1篇李艳
  • 1篇顾建文
  • 1篇马原

传媒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体高发疾病的病理性矿物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人体很多疾病病灶中都有矿物晶体沉淀,这些矿物与通过地球化学作用生成的矿物在成分、结构和产状上有很大差异。病理性矿物的矿化过程必然有人体有机组织和成分的参与,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含有丰富的能反映人体环境及周围环境变化影响人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具体蕴藏在矿物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和成因、产状等方面。本文总结了一些高发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病理性矿物的分布和特征,综述了矿物与疾病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
杨若晨鲁安怀柳剑英王长秋张波
关键词:肿瘤心血管疾病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瘤中砂粒体矿化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砂粒体矿化是脑膜瘤中常见的矿化类型,对其形成机理和矿物成分的分析可能会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辅助信息。该研究选取人脑膜瘤中的砂粒体矿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电子探针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脑膜瘤中砂粒体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矿化的初期为沉淀在胶原纤维上的矿化小球,成分为磷酸八钙;矿化小球不断生长聚集,并逐步水解为碳羟磷灰石晶体,矿化的不断发展致使胶原纤维也发生矿化。砂粒体的同心层状构造是由螺旋状排列的矿化胶原纤维及沉淀在其上的矿化颗粒组成的集合体,而不是多数研究中所述:砂粒体是以坏死细胞残骸为中心由内至外的同心层沉淀。
杨若晨王长秋鲁安怀柳剑英张波
关键词:脑膜瘤砂粒体
几种人体上皮肿瘤矿化作用特征研究
人体组织矿化正在引起医学、生物化学、材料学、矿物学和结晶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体组织的正常矿化如骨骼、牙齿的矿化等,以及一些显著的病理性矿化如结石等,由于标本的取得和处理相对容易,国内外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就。而目...
杨若晨
关键词:病理形态学发病机制脑膜瘤砂粒体
人体卵巢癌中砂粒体矿化的矿物学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以卵巢浆液性癌中砂粒体矿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其能谱、X射线粉晶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原位和分离处理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矿物成分进行了观察测试。结果表明,卵巢浆液性癌中砂粒体具同心层状结构,矿化物质由纳米尺寸水草酸钙石和碳羟磷灰石两种物相组成,前者沉积在砂粒体内部,结晶度相对较高,后者沉积在砂粒体外层,结晶度差。
王长秋杨若晨鲁安怀柳剑英张波
关键词:卵巢癌砂粒体碳羟磷灰石
脑膜瘤旁巨型矿化灶矿物成分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脑膜瘤旁复发性巨大矿化灶是罕见的病例,对其中矿物成分的分析可能会对肿瘤复发病因的研究提供辅助信息。本文利用X射线物相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等方法,对该矿化灶样品的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化灶的矿物颗粒大小统计值约为4.3nm,主要成分为碳酸磷灰石,笔者推测可能还含有少量不定形的磷酸钙系列其他矿物。
杨若晨王长秋柳剑英鲁安怀张波顾建文马原
关键词:脑膜瘤矿化
铁细菌利用天然金红石光生电子能量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天然金红石和铁氧化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可能分布于同一区域,发生能量的交互作用。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铁细菌利用金红石光生电子的可能性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天然金红石在日光下可以很好地将Fe3+还原成Fe2+,其速度达101.8mg/L·24h-1;而细菌又可以将Fe2+氧化成Fe3+,从中获得新陈代谢的能量。依靠这种作用,本文通过一种实验装置将金红石的光生电子导出并传递给Fe3+,然后通过Fe3+/Fe2+的变化将电子传递给细菌,从而实现了细菌对光生电子能量的利用。在96h内,光催化作用下的细菌浓度可以达到空白样品的100倍,说明光催化作用促进了细菌的生长。
吕明鲁安怀郝瑞霞李艳杨若晨王长秋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电子载体金红石燃料电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