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剑英

作品数:65 被引量:46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1篇肿瘤
  • 18篇乳腺
  • 17篇病理
  • 10篇腺癌
  • 9篇增生
  • 9篇皮肤
  • 9篇细胞
  • 9篇临床病理
  • 8篇基因
  • 7篇原位
  • 7篇乳腺癌
  • 7篇矿化
  • 6篇免疫
  • 6篇甲状腺
  • 5篇原位杂交
  • 5篇腺瘤
  • 4篇荧光
  • 4篇荧光原位杂交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机构

  • 43篇北京大学
  • 15篇北京大学第三...
  • 8篇北京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北京市第六医...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泉州市中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钟祥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济慈乳腺...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62篇柳剑英
  • 19篇廖松林
  • 17篇梅放
  • 15篇王长秋
  • 15篇鲁安怀
  • 11篇苏静
  • 9篇郑杰
  • 8篇张波
  • 8篇李艳
  • 7篇由江峰
  • 6篇熊翠娥
  • 5篇吴秉铨
  • 5篇赵文雯
  • 5篇丁华野
  • 5篇郭山春
  • 4篇张倩
  • 4篇赵红梅
  • 4篇杨若晨
  • 4篇张春雷
  • 3篇吴霞

传媒

  • 12篇中华病理学杂...
  • 7篇岩石矿物学杂...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4篇矿物学报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鼠不同结构p53minigene瞬时转染H1299细胞对其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比较一个位点不同碱基的鼠p5 3minigene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三种小鼠p5 3mini gene[野生型 (Arg)、假野生突变型 (Leu)和突变型 (His) ]真核表达载体 ,由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p5 3缺失的H12 99细胞 ,在转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 ,利用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比较三种p5 3对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 在转染后不同时间点 ,野生型和假野生突变型p5 3均能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 ,并可转录激活Bax、p2 1WAF1和Mdm 2 ,突变型则无以上效应。结论 野生型和假野生突变型p5 3具有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和引起周期阻滞的功能 ,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转录激活Bax和p2 1WAF1而实现 ,Mdm 2与野生型和假野生型p5 3可以反馈调节。 172Leu和 172His两种突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支持p5 3基因存在保留野生型抑瘤功能突变方式的观点。
马怡红吴秉铨柳剑英由江峰崔湘霖王洁良惠培
关键词:肺肿瘤P53基因细胞生长
HBME-1、CD15和p53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采用免疫组化法诊断甲状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 61例甲状腺癌和 2 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HBME -1、CD 15和 p5 3蛋白的表达状况。 结果 HBME -1、CD 15和 p5 3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 0 .0 %、3 5 .7%和 14 .3 % ,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5 .9%、7.4%和 0 ,癌旁组织中均未见表达。结论 对于组织学诊断有困难的分化型甲状腺癌 ,HBME -1和CD15表达水平的检测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柳剑英杨京平廖松林
关键词:甲状腺癌P53蛋白免疫组化
两种不同类型ING1表达对人癌细胞生长影响的比较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类型ING1剪接体表达对人癌细胞系生长影响的异同及其作用。方法 构建人p3 3 /ING1A和p47/ING1B表达重组子 ,用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法分别导入表达野生型p5 3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 7和肺癌细胞系PAa ,用噻唑蓝比色法和软琼脂集落形成观察其生长变化及用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状况。结果 瞬时和稳定转染后两种癌细胞系都有p47/ING1A和p3 3 /ING1B表达 ,但p3 3 /ING1表达量明显高于p47/ING1。外源性p3 3 /ING1B高表达对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细胞出现G0 ~G1期阻滞 (P <0 .0 1) ;外源性p47/ING1A过表达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转染p3 3 /ING1B并出现生长抑制的肿瘤细胞p2 1WAF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但p5 3表达并没有变化。结论 两种不同类型ING1剪接体过量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不同影响。外源性p3 3 /ING1B过量表达可以促进p2 1WAF1表达 ,协同p5 3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是p5
柳剑英吴秉铨郑杰由江峰钟镐镐王洁良
关键词:ING1基因癌细胞肿瘤抑制基因基因转染细胞增殖
皮肤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的几个问题(二)被引量:4
2004年
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皮肤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及这些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 断要点等。
廖松林柳剑英
关键词:病理特点病理诊断黄色瘤
乳腺癌淋巴系统腹股沟的特殊转移(附1例报告)
2004年
本文报道 1例乳腺癌淋巴系统特殊广泛转移的诊断与治疗。通过 3次手术及术后的辅助治疗 ,病人无瘤存活 8年。提示对不符合一般规律性的远处淋巴结转移应视为特殊转移 ,常规腹股沟部淋巴结体格检查和活检有利于早期诊断 ,如果不伴有其他远隔器官的转移 ,则预后良好。
赵红梅侯宽永柳剑英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腹股沟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诊疗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导管内的异常细胞的堆积,WHO2003版病理分类不再认为DCIS是真正的乳腺癌,而是一种浸润性乳腺癌(infiltrated breast carcinoma,IBC)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人可能会进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DCIS往往在乳腺筛查时(如钼靶、超声等)发现,其诊断治疗比较复杂。复习文献,就其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雷玉涛赵红梅李惠平柳剑英
关键词:导管内癌放疗他莫昔芬
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8
1997年
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郭山春廖松林丁华野吴霞孟振行柳剑英皋岚湘田玉旺一、材料和方法93例乳腺癌标本均为1986~1995年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切除标本,常规取材,10%福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按1982年WHO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浸润...
郭山春廖松林丁华野丁华野孟振行吴霞皋岚湘柳剑英
关键词:乳腺癌P16蛋白基因表达预后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被引量:49
2021年
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黏膜及眼葡萄膜等部位。准确、规范的病理诊断对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指南以中国黑色素瘤规范化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17版)为基础,结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版)》对病理诊断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情,对黑色素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较全面地阐述,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水平和规范性,更准确地评估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苏静应建明刘业强李文才柳剑英李忠武
关键词: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葡萄膜黑色素细胞治疗及预后
免疫组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探讨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对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微小乳头状癌、9例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和7例Grave’s病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标本进行HBME-1和CD15免疫组化染色,并将染色结果与HE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1例微小乳头状癌均为HBME-1表达阳性;CD15在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和27.3%,HBME-1和CD15在普通型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表达阳性率为66.7%,阳性程度与乳头结构和细胞核特点密切相关;CD15表达均为阴性。Grave’s病伴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和CD15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病变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部分重叠,是一类介于良性增生和乳头状癌之间的性质未明、有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异质性的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内的网状瘢痕提示恶性可能。对这两种病变的认识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正确诊断。
柳剑英廖松林吴秉铨张燕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乳头状增生免疫组化
乳腺叶状肿瘤的分级指标及预后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常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我国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分级诊断提供辅助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1999至2013年的83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资料,按2012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提供的6个组织学指标进行分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指标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48例(57.8%)、24例(28.9%)和11例(13.3%)。72例随访病例的局部复发率为20.8%(15/72),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5%(7/40)、22.7%(5/22)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1/22)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和3例(3/10)恶性叶状肿瘤均于术后5年内发生肺或骨转移。6个组织学指标中,仅间叶细胞核分裂象、间叶性肿瘤细胞异型性与叶状肿瘤复发明显相关(P=0.001和P=0.006)。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间叶性肿瘤细胞异型性可作为叶状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为6.40(P=0.018,95%CI=1.378~29.732)。结论 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的6个组织学指标对于提示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其中间叶细胞核分裂象增多或间叶性肿瘤细胞重度异型性的乳腺叶状肿瘤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因此在对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分级时,应更关注这2个组织学指标的意义。
贾翠梅放柳剑英赵红梅雷玉涛苏静黄思夏郑杰由江峰
关键词:乳腺肿瘤叶状瘤预后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