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如萍

作品数:62 被引量:410H指数:13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8篇大豆
  • 18篇套作
  • 11篇马铃薯
  • 9篇水分
  • 9篇土壤
  • 8篇性状
  • 8篇作物
  • 7篇选育
  • 7篇水分利用
  • 7篇水分利用效率
  • 7篇利用效率
  • 7篇大豆新品种
  • 6篇玉米
  • 5篇栽培
  • 5篇旱作
  • 5篇大豆品种
  • 4篇品种选育
  • 4篇旱作大豆
  • 4篇播种
  • 3篇单产

机构

  • 57篇甘肃省农业科...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榆中县农业技...
  • 4篇永登县农业技...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酒泉市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62篇杨如萍
  • 50篇陈光荣
  • 48篇王立明
  • 45篇张国宏
  • 19篇董博
  • 12篇郭天文
  • 7篇樊廷录
  • 6篇杨文钰
  • 5篇宋雯雯
  • 5篇杨国
  • 4篇林汉明
  • 4篇牛建彪
  • 3篇李兴茂
  • 3篇倪胜利
  • 3篇韩天富
  • 3篇李长亮
  • 3篇温健
  • 3篇韦瑛
  • 2篇雍太文
  • 2篇郭贤仕

传媒

  • 15篇甘肃农业科技
  • 4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3篇作物杂志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科技与信...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饲料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大豆科技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的水分胁迫;周年覆膜大豆产量为3 228.7kg/hm2,较常规覆膜和传统露地分别增产19.0%和40.8%,水分利用效率为10.3kg/(hm2.mm),较常规覆膜、传统露地分别提高10.8%和37.3%。
王立明陈光荣张国宏李兴茂倪胜利杨如萍
关键词: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覆膜黄土塬区
陇黄系列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开展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3个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荚粒数和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在种植密度12万~27万株/hm^2的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变化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4.5万株/hm^2、20.8万株/hm^2和18.1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大豆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适宜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旱作区大豆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王立明杨如萍陈光荣张国宏
关键词:种植密度水分利用效率
基于R语言的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在大豆区试中的应用评价
2024年
为提高甘肃省大豆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效率,利用大豆区域试验数据,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分析出发,对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鉴别力进行全面评估。本研究采用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9个大豆品种在5个试验点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中主成分值(IPCA1、IPCA2)占总变异平方和的95%;其中‘中黄318’属于高产稳产性品种,而‘陇黄3号’和‘铁丰31’虽然产量较高,但其稳定性中等,适合在特定区域栽培。在5个试验点中,凉州分辨力最强,镇原分辨力较弱。综合运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法,能够更准确直观地反映各品种生产力、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以及在不同试验区域的分辨能力和代表性。
张恺东张凡巧董博段佳霖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
关键词:AMMI模型GGE双标图大豆适应性
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产出效果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为了客观地评价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的产出效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栽培模式,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该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5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农田相比,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4%、34%、52%、52%、66%,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39,1.28,1.48,1.55,1.64倍,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43,1.31,1.54,1.53,1.69倍。从盈利看,依次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套作大豆、豌豆套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及亚麻套作大豆模式,分别为20 033.48,11 786.85,11 312.02,9 941.03,9 748.05元·hm-2。
陈光荣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关键词:间套作大豆
兰州市西固区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
2024年
为筛选出适宜兰州市西固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陇豆2号为对照,开展了11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品种(系)大豆生育期、形态特性、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在兰州市西固区均可正常成熟,但陇黄3号、中黄318、佳禾1号、陇中黄603号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系),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22.55%、22.13%、18.72%和16.60%,适宜在兰州市西固区春播种植中推广栽培。
陈晓莉张晓艳王立明陈光荣董博杨如萍
关键词:大豆品种(系)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
关键词:马铃薯大豆
抗旱节水冬春小麦新品种中试与示范推广
张俊儒张国宏王立明虎梦霞张雪婷杨芳萍王世红李兴茂刘效华袁俊秀柳娜陈光荣倪胜利杨如萍张朝巍
以甘肃省农科院育成的陇春25号、陇春27号、陇鉴301、陇鉴386四个抗旱节水冬春小麦新品种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主线,以乡镇为基本供种和示范应用单位,科研、种企(含农技站、乡站等)、农户三位一体,建成了育繁供技术,良繁促...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良种繁育
播种密度对甘肃东部夏播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提高旱作区夏播大豆种植效益,充分有效利用当地自然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选择2个不同株型大豆品种,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下降,底荚高度逐渐升高。播种密度对主茎节数、荚粒数、百粒重无显著影响。在设计密度13.5万株~31.5万株/hm2范围内,中黄30适宜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晋豆19为22.5万株/hm2。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率。
王立明杨如萍陈光荣张国宏
关键词:夏播大豆适宜密度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被引量:30
2010年
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的免耕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2)免耕可使耕作层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初春播种后土壤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水量有利于作物出苗;雨后免耕处理耕作层具有更强保水能力,从而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则有利于作物生长。(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与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有关,免耕虽然增加了耕作层土壤容重,但也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增强了土壤抗蚀力,覆盖能降低免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增强其持水与保墒能力。(4)免耕措施未必能减少坡地径流量,但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免耕辅以秸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径流量和产沙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8.35%和88.11%。
郭贤仕杨如萍马一凡郭天文张绪成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陈光荣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郭天文
关键词:马铃薯大豆套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