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
-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制度演进与舆论型塑:明末内阁政治生态解析——以钱龙锡、杨嗣昌为例
- <正>崇祯四年,内阁阁臣钱龙锡因蓟辽督师袁崇焕"通敌"而被遣戍至定海卫;崇祯十一年,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阁臣杨嗣昌随之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虽然两者发生时间相隔多年,具体原因亦各有不同,但两起事件中,伴随着总督的获罪或死亡...
- 李文玉
- 明末崇祯朝“许誉卿事件”考论
- 2023年
- 崇祯八年,围绕工科都给事中许誉卿如何迁转的问题,吏部尚书谢陞、内阁首辅温体仁与内阁阁臣文震孟、何吾驺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对此,史籍多有记载却又内容互异。经梳理考证,在前后相续的连锁事件中,工科都给事中许誉卿的仕途命运出现逆转。原本应迁转为太常寺少卿的许誉卿,虽有阁臣文震孟、何吾驺的支持,但最后反遭弹劾而被削籍为民,两位阁臣也被罢职。作为斗争的对立方,内阁首辅温体仁及吏部尚书谢陞,则由最初被动遭弹劾,到最后将反对者一并驱逐。许誉卿迁转事件非常典型地展现出明末言官群体的政治态势,文震孟、何吾驺对许誉卿的一力支持,与谢陞、温体仁对许誉卿的倾力打击,既反映出以许誉卿为代表的明末言官对朝政的影响力,也揭示出这种影响力的边界及其制约力量。
- 李文玉
- 关键词:明末言官吏部内阁
-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被引量:4
- 2015年
- 明清之际的"有君无臣"论,专指对于明代最后一朝崇祯君臣的评价。"有君无臣"论将君与臣做对立观,构成了对明亡事实的一种解释模式。然而在崇祯朝的庙堂之上,君臣之间以政治批评为指向,便时常有这样的论调。至清朝入主,明亡已成事实,遗民们虽怀着对故国旧君的怀念,但对"有君无臣"的结论却持了更多的保留意见。与此相对照的是清初统治者对"有君无臣"论的高调张扬,遗民与清廷两相对比构成了易代之际独特的舆论氛围。崇祯君臣、明遗民与清统治者对"有君无臣"的持论差异,反映出明末清初君臣观的冲突与流变。
- 李文玉
- 关键词:崇祯君臣观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后外周血中VEGF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
- 目的: 通过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研究,从血管新生角度,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
- 李文玉
- 关键词:丹红脑梗塞血管新生
- 文献传递
- 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被引量:1
- 2013年
- 明初政治变动以前的体制基本是承袭前元,但基于唐宋以来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以及对前元中枢政治变动的反动,明初政治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以至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并以祖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规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也使得明代政治体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君权实现了集权,却平衡不了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这又不得不让后世的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 王剑李文玉
- 关键词:明初集权政治文化
- 突变与内生:礼部尚书与嘉靖朝政治被引量:4
- 2012年
- 在中国古代的行政体系中,直至明代的嘉靖朝以前,吏部都以掌铨选、权势重而使其尚书在朝中地位尊崇。明世宗嘉靖朝因"大礼议"及其他礼制改革的要求,礼部尚书成为一个备受荣宠的群体,有半数的礼部尚书进入内阁,其中有四人成为首辅。礼部尚书独重是突变的,是嘉靖朝政治发展内生的产物,对嘉靖朝政治格局的演变、官员迁升路线的影响、政治斗争的激化和当时及后世仕风的影响,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也是解读嘉靖朝政治的一个独特视角。
- 王剑李文玉
- 吉林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管控研究
- 近几年,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投债的快速扩张,使得各机构,尤其是银行类机构对债券投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加注重分析影响债券投资的宏微观等经济及政策性因素,并将业务风险有效的管控提上日程。 吉林银行目...
- 李文玉
-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管控
- 文献传递
-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被引量:2
- 2017年
- 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对内阁票拟意见的更改成为其理政的惯性,"改票"之举成为崇祯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崇祯帝通过对大小章奏的"改票",试图表明其在理政能力上对阁臣群体的全面超越,同时展现出对士大夫辅政的戒备与疏离。阁臣对崇祯帝"改票"的态度,经历了从试图匡救国事到完全将顺逢迎的前后变化。崇祯帝的"改票"使得原有的票拟-批红决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改票"之举也消解了内阁的辅弼职能,并为宦官参政提供了更大空间。由崇祯朝的"改票"现象向前回溯,可以勾勒出明末皇权强化的演进路径。
- 李文玉
- 关键词:崇祯皇权内阁
- 制度演进与舆论型塑:明末内阁政治生态解析——以钱龙锡、杨嗣昌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内阁阁臣钱龙锡因蓟辽督师袁崇焕"通敌"而获罪,阁臣杨嗣昌因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遭舆论谴责。在这两起与总督相关的事件中,阁臣皆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在明末的庙堂之上,政事追责的内阁指向性与阁臣行为的易受攻击性,构成内阁政治生态的显著特征。在阁臣与督抚的关系中,此种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原因与内阁"类相"而又"非相"的制度特征有着本质关联。在这两起事件及此后的舆论型塑影响下,内阁的职能空间愈发逼仄,阁臣处境更为艰难。通过钱龙锡、杨嗣昌两位阁臣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制度演进、舆论环境与政治事件对明末内阁政治生态的共同影响与作用。
- 李文玉
- 关键词:明末内阁政治生态
- 崇祯五十相研究
- 内阁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后,中枢政治发展衍生出的一种独特辅政机构。二百余年来,内阁辅臣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既是明代政治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力量,也成为一种独特表征,反映着庙堂政治生态的变迁。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任君主,在其...
- 李文玉
- 关键词:崇祯阁臣内阁士大夫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