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恬静

作品数:8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除磷
  • 4篇生物除磷
  • 4篇好氧
  • 4篇SBR
  • 3篇碳源
  • 3篇静置
  • 3篇聚磷
  • 2篇单级好氧
  • 2篇序批式
  • 2篇序批式反应器
  • 2篇糖原
  • 2篇脱氮
  • 2篇反应器
  • 2篇PH
  • 1篇低PH值
  • 1篇营养化
  • 1篇生物除磷工艺
  • 1篇生物脱氮
  • 1篇生物脱氮除磷
  • 1篇水体

机构

  • 8篇湖南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1篇湖南有色金属...

作者

  • 8篇曾恬静
  • 6篇李小明
  • 6篇杨麒
  • 5篇王冬波
  • 4篇曾光明
  • 2篇贾斌
  • 2篇丁艳
  • 2篇刘医璘
  • 1篇罗琨
  • 1篇邓莹
  • 1篇郑伟
  • 1篇柳娴
  • 1篇邓嫔
  • 1篇邹高龙
  • 1篇罗冠
  • 1篇廖德祥
  • 1篇曹建兵
  • 1篇汪志龙
  • 1篇邹正军
  • 1篇彭波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广州化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静置/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SBR)脱氮除磷效果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以静置段代替传统厌氧段,采用后置缺氧方式,考察了静置/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SBR)(R1)的生物脱氮除磷(BNR)性能,并与传统厌氧/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SBR)(R2)进行对比.两反应器进水乙酸钠、氨氮(NH+4-N)及磷酸盐(PO3-4-P)浓度均分别为350 mg·L-1(以COD计)、40 mg·L-1及12 mg·L-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 h.研究结果表明,R1长期运行中磷的去除率与R2相当,分别为92.4%和92.1%,而总氮(TN)去除率则较R2高,分别为83.5%和77.0%.R1静置段省去搅拌但仍能起到厌氧段的作用,为好氧快速摄磷奠定了基础,同时R1缺氧段发生反硝化摄磷,使出水磷降至0.91 mg·L-1.好氧段内R1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贡献了18.0%的TN去除量,R2也存在SND,但脱氮贡献率较少,仅为9.8%.R1和R2后置缺氧反硝化均以糖原驱动,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98、0.84 mg·g-1·h-1(以每g VSS产生的N(mg)计),出水TN分别为6.62、9.21 mg·L-1.研究表明,静置段代替传统厌氧段后,可获得更好的脱氮效果,且工艺更为简化.
许德超陈洪波李小明杨麒曾恬静罗冠彭波汪志龙谢继慈
关键词:糖原
碳源对SBR单级好氧工艺中微生物摄磷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以两种典型基质:葡萄糖(R1)和乙酸钠(R2)作为单一碳源,考察了SBR单级好氧工艺在R1和R2中的除磷效果,并通过比较各自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影响其微生物摄磷能力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R1和R2中均观察到明显的超量摄磷现象,但在运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系统中微生物摄磷能力以及体内储能物质有很大的差别.稳定运行后,R1和R2中单位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总磷(TP)去除量分别为6.7~7.4、2.7~3.2mg·g-1.R1中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另一储能物质糖原质在好氧段外碳源(葡萄糖)存在时有明显的积累现象(糖原质的最大积累量为3.21mmol-C·g-1),在好氧段外碳源消耗完后呈下降趋势,并在好氧结束时下降到好氧前水平;R2中PHA与糖原质在好氧段外碳源(乙酸钠)存在时均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外碳源消耗完时PHA与糖原质积累量分别为2.1,0.55mmol-C·g-1),PHA在好氧段外碳源消耗完后呈下降趋势,并在好氧结束时也几乎下降到好氧前水平,而糖原质却在外碳源消耗完后继续积累,并在好氧2h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糖原质最大积累量为0.88mmol-C·g-1),此后下降明显,在好氧结束时也几乎恢复到原始水平.在整个好氧过程中,R1中内碳源(PHA与糖原质)的积累/转化量大于R2系统.在闲置期内,R1与R2中PHA与糖原质均没有明显变化,但却观察到明显的释磷现象,且R1释磷量多于R2系统.此研究显示,由于R1与R2中进水碳源不同,在其反应系统内碳源的好氧代谢途径有所差别,使各自微生物在好氧段体内储能物质的类型与积累/转化量也有所不同,各自微生物在好氧摄磷时得到的可利用的能量也不同,因而各自微生物的摄磷能力亦有所差别.
王冬波李小明杨麒郑伟曹建兵曾光明岳秀申婷婷曾恬静丁艳
关键词:SBR
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与厌氧/好氧除磷工艺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以A/O工艺和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活污水中存在最广泛的乙酸钠作为单一碳源,对比研究了2组SBR(A/O工艺,SBR1;单级好氧除磷工艺,SBR2)的除磷效果.连续进行3个月的研究表明,2组SBR在稳定除磷阶段的除磷率和单位污泥的除磷水平分别为91.72%和3.23 mg.g-1(SBR1)与71.70%和2.91 mg.g-1(SBR2).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SBR1中PHA合成的同时伴随着糖原质的消耗,而在SBR2中PHA合成的同时伴随糖原质的积累,这意味着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中PHA的合成无需糖原质的参与;在静置阶段,2组SBR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释磷现象,但SBR2具有更高的释磷水平(释磷量分别为2.6 mg.L-1和13.28 mg.L-1).SBR1和SBR2体现出不同的除磷能力的原因很有可能是2组SBR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储能物质在消耗和存贮的循环过程中存在差异.
杨帆王冬波李小明杨麒邓莹罗琨邹正军曾恬静邓嫔
关键词:A/O工艺SBR聚磷酸盐
SBR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研究
随着近年来经济工业等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伴随着生活污水排入自然界的氮、磷等成为污染天然水体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水体中氮、磷以及其中有机物的处理成为水污染处理研究中重要的课题。 在王冬波等人的前期...
曾恬静
关键词:生物除磷SBRPH碳源
文献传递
VFAs对好氧/延长静置系统除磷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在2个序批式反应器中,研究了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对于AEI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的驯化中,R1的除磷效果优于R2,两者去除率为75.5%和61.8%。随着驯化的进行,R2的除磷效果提升。48~96 d,R1和R2的去除率为76.95%和92.1%。两者除磷效率的高低与微生物体内聚磷水平密切相关。静置期,R1和R2有明显释磷现象。
曾恬静李小明王冬波杨麒曾光明
关键词:生物除磷丙酸聚磷
2种典型基质作为碳源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2种典型基质(R1:葡萄糖;R2:乙酸钠)作为碳源时的除磷效果,试验运行方式为瞬时进水→曝气(4 h)→沉淀、静置(8 h)→瞬时出水.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中R1磷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R2.R1、R2中好氧曝气段反应器中单位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总磷(TP)去除量约为7.2~7.7、3.8~4.6 mg.g-1,静置期单位MLVSS的TP释放量分别为3.6~3.8、2.7~3.1 mg.g-1.R1反应过程中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糖原质浓度在曝气30 min时增长到最大值,曝气结束时微生物体内糖原质水平消耗到微生物的原始水平;R2中PHA和糖原质在曝气约45 min时均观察到最大的积累量.本研究试验现象表明在R1反应器中糖原作为其好氧段主要的能源物质为其生物代谢提供能量,而在R2反应器中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于PHA的分解辅以糖原的水解,这也表明在单级好氧生物除磷过程中糖原质能代替传统厌氧/好氧(A/O)工艺中的PHA成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且由于R1比R2有更多的糖原质的积累,使得R1中磷的去除效率高于R2.
刘医璘王冬波李小明杨麒邹高龙贾斌曾恬静丁艳曾光明
关键词:生物除磷PHA糖原聚磷
多种环境因素对好氧/延长静置生物除磷工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在天然水环境中,不可避免存在着磷,而磷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营养源。但水体中磷的含量过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寻求一种经济、稳定、可靠的除磷方法则成为现今水污染防治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绝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都采用厌氧/好...
曾恬静
关键词:生物除磷工艺序批式反应器关键酶活性水体富营养化
SBR单级好氧法在低pH值条件下对氮的去除被引量:1
2008年
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SBR单级好氧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pH=8.0±0.2和pH=6.5±0.2)对氮转化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方式为瞬时进水→曝气(4h)→沉淀间歇(4h)→瞬时出水,2个反应器NH4^+-N进水浓度为25-40mg·L^-1条件下,NH4^+-N转化率均在80%以上.pH为8.0±0.2的反应器内发生了传统的硝化作用,部分NH4^+-N通过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pH为6.5±0.2的反应器内反应过程中NO2^--N的生成速率近乎为零,NO3^--N的浓度在曝气结束时达到最高值,也仅为1.6mg·L^-1,反应过程中NO2^--N、NO3^--N的浓度没有明显积累;而反应器内废水中总氮(TIN)的去除量为25.75mg·L^-1,泥中氮的增长量约为22.2mg·L^-1,略低于废水中氮的去除量,表明废水中的氮大部分转化到了污泥中,这与传统的脱氮理论有所区别.研究推断,在低pH条件下NH4^+-N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超量吸收氮源后通过排除富氮污泥来实现的.
刘医璘李小明王冬波杨麒曾光明柳娴贾斌曾恬静廖德祥
关键词:SBR单级好氧PH脱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