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刚 作品数:28 被引量:13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冰晶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晶监测装置,包括:云室,所述云室具有成像端窗口及光源端窗口;安装在所述成像端窗口上的成像端窗口组件;安装在所述光源端窗口上的光源端窗口组件;设置在所述云室外部且与所述光源端窗口组件对应设置的光源,所述光... 苏正军 张国娟 姜勇 党娟 李少波 关立友 楼小凤 方春刚 常祎文献传递 碘化银播撒对云和降水影响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利用中尺度播撒模式研究了碘化银播撒对于北京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在中尺度模式中引入碘化银与云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了不同播撒部位和播撒率对云中水成物的影响及催化后降水量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播撒后,播撒区域的过冷水大量消耗,冰... 方春刚 郭学良 周志敏关键词:WRF 播撒 降水 文献传递 高性能机载云粒子成像仪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0 2020年 机载云粒子成像仪是目前直接观测云中粒子谱分布和形状特征的关键设备,在云物理结构探测、遥感反演验证、数值模式云物理过程改进和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现有进口仪器性能和应用方面的不足,开发更高性能的云粒子探测仪器十分必要。通过2011年启动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机载云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项目,研制出国产高性能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经过多年的研制和反复测试,解决和显著改进了激光光束均匀化、弱信号探测、多路并行处理及微粒消衍射等关键技术,从而提高了探测器像元的光功率均匀性和一致性,使光斑区域内平均光功率密度提高约3倍,从而改进了粒子成像能力。采用更高分辨率国产光电线阵探测器,测量响应时间明显缩短,对小云粒子的探测能力明显提高。研制的仪器通过一系列基础参数测试、系统优化、环境适应性实验和累计60多架次的飞行测试。对2018年11月5日进行的两架次对比探测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新研制的云粒子成像仪对小粒子浓度的测量精度较进口仪器提高一个量级左右,测量数据起伏更小,稳定性更高,并且可正确获得更清晰可靠的云粒子形态特征。 郭学良 于子平 杨泽后 李培仁 伍波 史晓丁 王广河 杜运理 苏正军 樊冬 李义宇 齐彦斌 方春刚 卢广献关键词:机载 一种便携式可控喷雾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可控喷雾装置,包括造雾装置控制箱,造雾装置控制箱一端设有气源接口和水源接口,所述气源接口通过气路调压阀与手持喷雾装置相连,所述手持喷雾装置与气路调压阀之间设有气路开关阀,所述手持喷雾装置通过出气... 苏正军 关立友 党娟 方春刚 秦义文献传递 2008—2018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3 2019年 在抗旱、防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推动下,2008—2018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气溶胶粒子、云(雾)物理垂直结构和降水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建立了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提高了对作业云特征和演变过程的预报能力,对作业方案的科学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在机载云粒子谱仪与成像仪、多通道微波辐射计、X波段偏振雷达、雨(雾)滴谱仪、先进火箭作业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研发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研制成功国产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和立体播撒火箭作业系统,并应用于业务,提高了作业条件监测识别和地基作业能力。建立了空中国王、新舟60等型号的先进飞机探测和作业平台,大幅度提高了作业飞行高度、续航时间和空中作业能力。在电离、飞秒激光、声波等人工增雨新技术领域开展了理论和实验探索研究,在飞秒激光诱导降雪机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郭学良 方春刚 卢广献 楼小凤 苏正军 于子平 李培仁 杨泽厚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 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设计 被引量:1 2021年 西北人影工程在西北地区选取重点区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合理设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建立了涵盖中尺度水汽、风场监测、云降水宏观场监测、云降水微观场探测的大气、云和降水宏微观三维结构及湿热力、动力综合监测网;在基地科学设计外场试验区,开展外场作业试验,开展新型催化作业装备和催化剂研发。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人影业务自主创新,为西北区域和全国人影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作业效率和水平,提高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际效益。目前该基地已基本完成观测系统以及业务平台建设,观测资料已在研究试验中得到有效应用。 方春刚 段婧 李圆圆 李宝梓 岳治国 田磊 田建兵 黄山 陈添宇 陈宝君 李集明关键词:地形云 试验示范基地 华北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2 2019年 基于华北雾-霾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2011年12月4日河北涿州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浓雾过程除具有均压场、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层、静稳天气等特征外,还具有雾微物理过程出现爆发性增强的特征,10 min内,小雾滴浓度显著增加,含水量增大了3个量级,雾滴谱由15μm拓宽到35μm,能见度由500 m骤降至70 m。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导致近地层雾的形成,而近地层雾的形成反过来快速地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促使大量小雾滴的形成和碰并过程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反馈效应;大量雾滴形成释放的潜热,促使雾体抬升和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又使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减弱,产生负反馈效应。相对于南京辐射雾过程,此次涿州浓雾的小雾滴粒子数浓度高,液态水含量明显偏小,这与华北高浓度气溶胶和弱水汽输送有关。 方春刚 郭学良关键词:微物理特征 云解析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的改进、初步试验和展望 2021年 基于WRF四维资料同化和预报技术,初步发展了针对我国西北地区云微物理和播云催化技术的云解析人工影响天气模式系统(CR-WMM,Cloud-Resolvable Weather Modification Model)。该模式耦合并改进了中国气象科学院发展的微物理方案(CAMS-MP)和碘化银(AgI)催化方案,并实现基于大涡模拟(LES)模式的飞机、地面烟炉等播撒源及毗邻区域AgI粒子扩散的精细模拟方法。选取降水案例对CR-WMM资料同化功能、CAMS-MP微物理参数化和AgI的催化数值模拟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验证了该系统的资料同化能力、微物理参数化和AgI催化数值模拟方案的可靠性。CR-WMM具备连续同化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特别是针对云微物理过程的新型卫星、云雷达和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飞机和基地的特殊观测能力,能生成全面、精确的云和降水热力、动力和微物理分析场,支撑云和降水过程及云催化技术的理论研究及优化人工播云方案辅助决策。并提出为达到这一目标,CR-WMM模式在未来5—10年应集中攻克的五个方面的科学难题。 刘玉宝 丁秋冀 史月琴 方春刚 段婧 楼小凤 李萍 霍朝阳 周永波 王昊亮 景晓琴 王新 陈添宇 陈宝君 李集明关键词:WRF 大涡模拟 人工影响天气 碘化银播撒对云和降水影响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2009年 通过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天气数值模式中引入碘化银与云相互作用过程,建立了中尺度播撒碘化银数值模式。研究了碘化银播撒对于中尺度对流天气过程中云和降水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撒部位、播撒时间和播撒剂量情况下碘化银的扩散、传输及其对云中水成物和降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碘化银在云中的扩散传输过程与播撒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在最大上升气流区播撒的碘化银能随着气流更快地扩散到云体上部过冷水含量丰富的区域,播撒在云上层入流区和云下层入流区的碘化银扩散到云中过冷水区需要时间更长,同时有大部分停留在云体边缘。碘化银能与云中过冷水相互作用,消耗过冷水使云中冰晶数浓度明显增加,从而使霰粒子转化减少,过冷水更多地转化为雪粒子,过冷水凝结释放出潜热使上升气流增强,促进了对流发展。由于雨水含量的增加,地面降水也出现增加。碘化银播撒率对地面降水量影响很大,当播撒率为0.6 g/s时,播撒对降水的影响时间超过4小时,增雨的效果更好。播撒率为0.1 g/s时增雨效果不明显,当播撒率为1.2 g/s时,对总降水可能出现抑止作用。对比碘化银播撒率为0.6 g/s时12小时地面增雨量,在云上层入流区播撒碘化银试验中,地面增雨量比对最大过冷水含量区的催化试验提高了48.7%,最大上升气流区播撒试验增雨效果最好,地面增雨量比在最大过冷水区域播撒提高了72.1%。 方春刚 郭学良 王盘兴一种云室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云室,包括云室主体、冷媒储槽、二级制冷装置和雾预冷装置。云室主体用于模拟云雾气条件下不同的云物理实验。二级制冷装置用于对冷媒储槽内的冷媒进行快速降温,保证云室主体的降温速率,且温度最低可达‑40℃,扩... 苏正军 关立友 党娟 陈坚 楼小凤 方春刚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