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

作品数:21 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地震
  • 6篇盆地
  • 5篇遥感
  • 4篇汶川地震
  • 3篇焉耆盆地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灾害
  • 2篇断裂活动性
  • 2篇生态
  • 2篇生态退耕
  • 2篇退耕
  • 2篇裂带
  • 2篇麦冬
  • 2篇景观
  • 2篇空间结构
  • 2篇黄骅盆地
  • 2篇北西向
  • 2篇北西向断裂
  • 1篇地表
  • 1篇动力学模型

机构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河南财经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文山州三七研...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21篇张俊
  • 10篇杨攀新
  • 8篇周成虎
  • 3篇任金卫
  • 3篇孙晓宇
  • 3篇郭兆成
  • 3篇陈正位
  • 3篇潘懋
  • 3篇李建新
  • 2篇周丽莉
  • 2篇张永民
  • 2篇黄满湘
  • 2篇魏成阶
  • 2篇李先恩
  • 2篇漆家福
  • 2篇祁建军
  • 2篇孙鹏
  • 1篇陈士林
  • 1篇李宝林
  • 1篇淡伟宁

传媒

  • 3篇资源科学
  • 2篇地震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遥感技术的三七资源调查方法研究被引量:37
2005年
目的:以三七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为基础,探索栽培类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方法: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及实地勘测对选定的研究区域进行调查,确定最佳调查技术方案。结果:确定了研究区三七遥感调查的大致思路,包括遥感信息源的选择、图像的处理、解译、野外验证等。结论:对研究区域的三七进行了量测,计算出三七分布的面积、蕴藏量和产量。对于马关县,采用SPOT5(5 m)影像,相对判对率,与统计数据比较的相对面积、相对产量精度可分别达到92.7%,94.4%,78.2%,采用TM5(30 m),相对判对率和相对面积精度只能达到71.4%,58.8%;而在丘北县,用TM5(30 m),相对面积精度却可达到74.7%,表明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将基于遥感技术的资源调查方法应用于三七的资源调查是可行的。
周应群陈士林张本刚张金胜张俊陈中坚崔秀明
关键词:资源调查遥感技术中药
西藏中部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中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km之间,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向南向东发生滑脱,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杨攀新任金卫陈正位张俊
关键词:断裂活动性
川麦冬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以川麦冬根的嫩基部为外植体,研究了消毒时间、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对川麦冬无菌苗的诱导、增殖及不定根的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用75%酒精20s+0.1%HgCl210min消毒效果最好。在以MS+6-BA2.0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中进行的不定芽诱导生长和继代培养,诱导和增殖效果较好,丛生芽的一代诱导率为80%,二代以后丛生芽诱导率为100%。在继代至第四代时丛生芽的平均数目达到6.24个,完全可以满足快速繁殖的需要。麦冬组培苗不定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0.5mg/L,生根率达100%,田间移栽2周后成活率可达到100%,且幼苗生长良好。
张俊孙鹏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
关键词:川麦冬不定根诱导快速繁殖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
2011年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分布面积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难以从影像上准确无误提取所有单一的灾害体等特点。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灾害体分布密度,将地震场地灾害分成6个密度等级,并结合格网(Fishnet),通过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之间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高起伏度地区影像中阴影区的场地灾害的提取等问题,完成了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及野外验证,最终得到汶川地震场地灾害分布面积为972.081km2。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平行和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和分带特征。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南部灾害体呈连片集中分布,影响范围较宽;中部表现为细脖子化,影响范围较窄;到东北部灾害体表现为以小规模的灾害体散点状分布,但是影响的区域较广。垂直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为分带特征: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约80%分布在中山带;后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主要沿着汶川-茂汶断裂及部分河流两侧分布于汶川境内;而在前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一部分在绵竹市和安县境内的北部呈现密集分布,另一部分在江油市辖区内多呈散点状分布。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
关键词:汶川地震目视解译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被引量:8
2002年
地震和钻井资料揭露的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潜山的地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构造带总体上不对称 ;构造带内部有地层重复现象 ;石炭—二叠系地层的位置明显高于两侧的同一地层的高度。用由 3~ 4条向东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扇构造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地质特征。该带向东倾斜的逆冲叠瓦状断层组主要影响前侏罗系地层 ,侏罗—白垩系与卷入逆冲构造变形的古生界地层之间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但是部分地段的逆冲断层前锋也已切割到侏罗—白垩系底部 ,表明在侏罗—白垩系发育初期仍有逆冲作用。沿着潜山构造带走向 ,逆冲构造样式有所变化。
张俊潘懋漆家福杨攀新
关键词:构造样式逆冲构造
龙门山构造带北西向断裂与汶川地震关系探讨
杨攀新魏成阶张俊
文献传递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孙晓宇周成虎郭兆成张俊苏奋振仉天宇张丹丹吕婷婷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缓冲区
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被引量:29
2006年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然绿洲和荒漠的扩张在整个研究阶段均可见;农田开垦的对象表现为从草地(含部分沼泽地)→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迁移,体现了农田绿洲开垦从易到难,自然绿洲不断缩小,人工绿洲不断扩大的过程;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盆地内湖泊水体、湖泊周边及农田绿洲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焉耆盆地今后的规划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盆地环境治理很大程度决定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调节。
张俊周成虎李建新
关键词:焉耆盆地空间结构
焉耆盆地景观遥感制图及其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以焉耆盆地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 ,绘制了 2 0世纪 6 0年代、90年代和 2 0 0 0年三期景观图 ,并分析焉耆盆地景观及其景观斑块类型的基本特点 ;利用这三期景观图、相关统计资料及文字资料 ,探讨了焉耆盆地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指出水资源的分布和人类干扰是影响和控制焉耆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分布和导致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张俊周成虎潘懋李建新
关键词:焉耆盆地景观图景观生态遥感
麦冬根中总RNA的快速提取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从富含多糖、多酚的麦冬根部组织中快速提取总RNA。方法:采用改进的苯酚法,提取液的配制为5%SDS、1mol/LNaAc(pH4.1)、20%HAC、0.1%PVP。结果:采用该方法提取的麦冬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电泳条带清晰。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紫外吸光度测定产量与纯度,麦冬根部组织总RNA的吸光值D260nm/D280nm值大于1.8,D260nm/D230nm值大于2.0,麦冬块根与不定根RNA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9.716和76.144μg/g(鲜重)。结论:用本方法提取的RNA可用于后继的抑制消减杂交试验。
张俊孙鹏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
关键词:麦冬RNA提取多糖多酚抑制消减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