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慧桃
-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符合治疗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而未治疗的393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以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60:1,平均年龄(45.8±16.6)岁,以已婚/同居、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Ⅰ期和异性性途径感染者为主,CD_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85±112)个/mm^3,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为21.04/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95%CI(38.15,117.85)],12、24、36、48、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0%、65.04%、60.73%、55.50%、49.16%。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和≥55岁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17.60/100人年和32.29/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95%CI(33.91,122.09)]和32个月[95%CI(16.95,47.0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0,P=0.028);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A组)、101~200个/mm^3(B组)和201~350个/mm^3(C组)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92.62/100人年、30.64/100人年和5.98/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31,6.69)]、24个月[95%CI(4.53,43.49)]和83个月,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0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WHO临床分期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别是年龄越高、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或患越严重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其生存时间越短。因此,及早发现艾滋病患者,加强随访监测,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对延长艾滋病患者的�
- 陈坚梁旭农慧桃覃彩艳谭兰芬柳智豪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百色市HIV/AIDS患者配偶HIV感染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配偶HIV感染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配偶间经性传播HI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百色市2006-2015年1 658例HIV/AIDS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每6个月对HIV/AIDS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并对HIV阴性的配偶进行HIV检测,运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计算配偶HIV阳转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进行趋势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配偶间HIV传播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1 658例HIV/AIDS患者中男性980例(59.11%),平均年龄(40.59±13.57)岁,以壮族、农民及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配偶HIV阳性率为34.08%,阴性配偶HIV阳转率1.77/(100人·年),HIV/AIDS患者确诊后1~6年的阴性配偶HIV阳转率分别为1.53/(100人·年)、2.29/(100人·年)、2.19/(100人·年)、1.23/(100人·年)、1.73/(100人·年)和0.93/(100人·年),经Joinpoint回归分析,阴性配偶HIV阳转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4.70,下降趋势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3,P=0.603)。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安全性行为状况与配偶间HIV传播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安全性教育和健康干预需贯穿HIV/AIDS患者及其配偶健康管理的始终,可减少配偶间HIV经性途径传播的风险。
- 陈坚廖建英农慧桃梁旭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配偶HIV感染影响因素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配偶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单阳配偶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百色市2005~2014年797例艾滋病患者及其未感染HIV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状态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随访观察阴性配偶的HIV转归,按患者不同年随访时间和基线特征分别计算阴性配偶每100人年HIV阳转率,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治疗的风险比,运用KaplanMeier分析HIV阴性配偶仍保持阴性的概率。结果在HIV血清结果不一致的797例阳性配偶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患者分别为487例和31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1.234±12.326)和(36.903±12.267)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22.856±145.112)和(514.900±233.792)个/mm^3,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9(IQR:15~46)和31个月(IQR:18~52),两组均以男性、18~44岁、高中以下化程度、已婚、农民及农民工、壮族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随访期间共33例阴性配偶发生HIV阳转,阳转率为1.414/100人年,其中治疗组HIV阳转12例,阳转率为0.881/100人年,非治疗组HIV阳转21例,阳转率为2.159/100人年,经抗病毒治疗后配偶间HIV传播的危险性降低68.2%[AHR=0.318,(95%CI:0.125,0.807)],但抗病毒治疗对配偶间HIV传播的保护性作用有统计学意义仅是随访的第2年[AHR=0.157,(95%CI:0.031,0.786)]。结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抗病毒治疗对预防配偶间HIV传播作用显著,但这种保护作用的持久性在桂西少数民族山区乃至发展中国家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广治疗即预防的公共卫生策略。
- 陈坚柳智豪梁旭高建华廖建英汤健闻黄丽花农慧桃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 235对夫妻HIV/AIDS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夫妻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百色市2005~2009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资料,对其中已婚感染HIV的夫或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35对夫妻(470例)双方都感染HIV的90对,阳性率38.30%(90/235)。其中,男方阳性率75.74%(178/235),女方阳性率62.98%(148/235)。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史,男方主要有婚外无保护的多性伴行为,比例为87.64%(156/178),女方主要是男方携带IHV不知情。夫妻性生活未采取保护措施被感染的比例为47.97%(71/148)。发现HIV感染主要原因,男方出现机会性感染住院治疗筛查HIV阳性转介确认,比例为69.10%(123/178),女方配偶阳性通知检查发现感染比例为31.08%(46/148)。职业分布主要是农民工和经商比例54.29%(177/326)和18.10%(59/326)。结论婚外多性伴是夫妻感染和传播HIV的主要方式,农民工和经商职业人口流动大,须加强该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减少感染来源和家庭内的传播。
- 潘新莲柳智豪陈坚农守玩农慧桃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夫妻流行病学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男男性行为者参与互联网Q群活动的社会结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隶属网络矩阵分析的方法,研究一个区域男男性行为者(MSM)通过互联网交友形成网络社区的社会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线人"调查方式,2016年6月收集百色城区内MSM通过互联网参与的专用Q群和调查之日起3个月内有活动的QQ号,根据结果建立一个Q群与参与活动QQ号的隶属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学分析的整体分析方法,选择中心性的相对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间中心度两个定量分析指标,并使用UCINET 6.212软件分析整个MSM参与Q群活动的社会结构特点,使用NetDraw对隶属网络矩阵进行二部图的可视化处理。结果收集百色城区内MSM参与活动的18个Q群和群内4 980个QQ号,汇总后建立一个有18列事件和4 980个行动者的隶属网络矩阵。中心性分析QQ号的相对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间中心度中最低数量级行动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2.93%和97.65%;Q群中相对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间中心度排名前3位的Q群相同,结果分别为L群0.294和0.498、K群0.175和0.318、G群0.103和0.194。生成的二部图显示,18个Q群之间都有一定相同的QQ参与活动,整个网络Q群中L和K群、行动者的q4 980处于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核心地位。结论研究显示,整个城区内MSM依托QQ交友软件,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等级分化明显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组织结构,当地少数MSM和Q群处于整个网络核心地位,但大城市Q群对当地MSM群体的影响力仅次于当地Q群。可利用以上特点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策略和方式。
- 梁旭农慧桃谭兰芬
-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社会网络分析互联网中心性分析
- 百色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新发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了解百色市新报告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新发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百色市2011—2015年6月新报告的1 826例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首次经HIV抗体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BED HIV-1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计算新发感染比例,分类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年度趋势变化用χ2趋势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新报告的1 826例病例中,平均年龄(43.07±14.91)岁,以男性、农民及民工、已婚、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HIV新发感染比例为16.27%(297/1 826),2011—2015年各年度新发感染比例分别为20.65%、16.85%、12.88%、16.34%和12.85%,呈下降趋势(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和样本来源中的咨询检测、献血人员检测和专题性调查与HIV新发感染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百色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新发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更早发现HIV感染者,有利于患者早诊断和治疗,遏制二代传播。
- 陈坚廖建英梁旭农慧桃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影响因素
- 百色市2006—2013年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了解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动态队列研究,选择2006—2013年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60岁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纳入分析,累计观察467.82人年,死亡37例,其中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5例,病死率为5.34/100人年。截至观察期末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5年,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94、0.90、0.84、0.82、0.82。患者治疗前基线血红蛋白、血肌酐和谷草转氨酶,以及是否更换治疗方案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治疗基线时低血红蛋白、高谷草转氨酶、高血肌酐水平可缩短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前应及时纠正患者的贫血和肝、肾功能,并加强监测随访和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陈坚柳智豪梁旭农慧桃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老年
- 桂西壮族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了解桂西壮族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1 495例2005~2013年首次在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68∶1.00,平均年龄(41.63±12.90)岁,以壮族、已婚/同居、农村居住患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和6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93.22%、90.78%、88.64%、87.87%和87.15%,死亡主要集中于治疗的前6个月,其中0~3个月100人年病死率为11.63,4~6个月为7.50,9个月后稳定在5.00以下。患者治疗前后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88.44±100.03)和(394.87±227.32)个/mm^3,经抗病毒治疗后CD4^+计数水平提高(Z=-28.082,P=0.000)。基线CD4^+计数水平<50个/mm^3(A组)、50~199个/mm^3(B组)和200~350个/mm^3(C组),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B组患者相对于C组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3.245(95%CI:1.940,5.428)和1.733(95%CI:1.088,2.76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WHO临床分期、血红蛋白含量、血肌酐水平、谷草转氨酶水平、随访领药状态(是他人代领还是本人领取)、是否调整治疗方案等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改善AIDS患者的预后,及早发现AIDS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 陈坚廖建英梁旭农慧桃柳智豪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影响因素
- 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7—2013年百色市终止抗病毒治疗的201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65:1。平均年龄(43.35±14.05)岁,以壮族、初中以下文化、农民及农民工、已婚/同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77、0.64、0.52。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100个/mm^3组(A组)、100~200个/mm^3组(B组)和〉200个/mm^3组(C组)的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相对于C组患者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4.587(95%CI:2.389~8.809)和2.501(95%CI:1.308~4.78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治疗终止时是否有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死亡危险度为2.846(95%CI:1.257~6.443).患者终止治疗时出现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死亡危险度为2.765(95%CI:1.446~5.285)。结论:终止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及依从性支持服务,及时处置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减少停药及治疗失访的发生,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 陈坚梁旭农慧桃谭兰芬覃彩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