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中
- 作品数:41 被引量:5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 青海瓦里关山地区大气过氧化氢的观测与分析被引量:7
- 2002年
- 1996年7月和1997年1月两次在青海省瓦里关山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36°17′N,100°54′E,海拔3810 m)对H_2O_2和地面臭氧进行了同步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大气中H_2O_2的体积混合比范围为(0.5~4.0)×10^(-9),平均为1.8×10^(-9),而冬季仅为0.1×10^(-9)左右.夏季在局地环流作用下的地表沉降对大气中H_2O_2含量的日变化具有明显影响,夜间大气中H_2O_2含量较高,当地时上午10时前后为最低.大气中H_2O_2和地面臭氧含量的日变化规律接近一致.
- 汤洁张晓山郑向东马建中
- 关键词:过氧化氢地面臭氧对流层
- 利用GOME卫星资料分析北京大气NO2污染变化
- 利用GOM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全球臭氧监测实验)1996年1月—2002年12月NO2对流层柱浓度月平均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根据北京市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
- 江文华马建中颜鹏Andreas RichterJohn P.BurrowsHendrik NüB
- 关键词:卫星遥感GOME空气污染指数城市环境
- 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1
- 2005年
- 分析了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1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一带及两广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各季光学厚度变化不同,全年以春季最大。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冬、春、秋季南方降温幅度明显,夏季北方降温幅度明显。就区域平均而言,2001年中东部地区晴空时气溶胶辐射强迫以春季最大,达-34.53W/m2;夏季次之,达-22.76W/m2;冬季再次,达-22.57W/m2;秋季最小,达-20W/m2。地面降温则以冬季最大,达-0.65℃;秋季次之,达-0.37℃;春季再次,达-0.34℃;夏季最小,达-0.09℃。
- 田华马建中李维亮刘洪利
- 关键词: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数值模拟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反演
- 大气NO_2柱浓度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测量技术及应用被引量:12
- 2013年
- 介绍了以太阳散射光为光源的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ulti-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MAX-DOAS),以及MAX-DOAS仪器试验应用。试验中选取中午仪器测量的天顶散射光光谱为参考光谱即Fraunhofer参考光谱,并将测量光谱进行消噪、波长校准以及去除Fraunhofer结构处理。利用分子吸收光学厚度和Ring效应光学厚度对处理后的测量光谱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演出了大气NO2差分斜柱浓度(Differential Slant Column Densities,简称DSCD)。分析了天津武清NO2的差分斜柱浓度反演结果,用简单快捷的几何法将NO2差分斜柱浓度转化成对流层垂直柱浓度(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简称VCD)。研究表明,MAX-DOAS可以有效地监测污染地区对流层NO2的垂直柱浓度。
- 李蔚马建中郭军让
- 关键词:二氧化氮
- 京津冀周边秸秆燃烧对PM2.5无机组分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区,田间秸秆焚烧现象普遍存在,选取秋收季节(2014年10月)分析了秸秆燃烧的排放特征,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型WRF-Chem模拟研究了燃烧排放对气态前体物及其氧化产物的影响,以及最终导致的PM2.5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变化。研究表明:2014年秋收季节,河南和山东等省份的秸秆燃烧排放会在东南风的输送作用下影响京津冀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导致火点源及周边地区大气中主要氧化剂浓度上升,提升了区域大气氧化能力;当携带大量VOCs的秸秆燃烧烟羽与以化石燃料排放为主的城市气团相混合时,大气氧化性增强会加速城市地区人为源排放的NOx和SO2等气态前体物的氧化过程,提高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形成速率、促进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
- 张方健徐敬马建中寇星霞
- 关键词:秸秆燃烧数值模拟
- 华北地区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在Uwyo单组分气溶胶的绝热气块分档云模式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化学组分气溶胶的绝热气块分档云模式.利用2006年春季华北地区地面气溶胶分级采样的离子成分分析数据和同时段高空气溶胶、云微物理飞机观测资料,研究了实测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多化学组分气溶胶较纯硫酸铵气溶胶更有利于增加云滴数浓度,减小云滴有效半径,同时多化学组分气溶胶通过增加小尺度云滴数浓度和减少大尺度云滴数浓度使云滴谱变窄.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其随粒径的变化能够影响暖云微物理特征,从而影响大气辐射和降水过程,在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应予以关注.
-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颜鹏陈跃王玮
-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组分云凝结核云微物理
- 东亚区域对流层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季节性关联被引量:15
- 2017年
- 利用2010—2012年对流层臭氧(O_3)及其多种前体物的卫星遥感资料和全球水汽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区域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以及在中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分)相关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亚区域NO_2与CO的对流层柱含量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的时空变化形式。O_3对流层柱含量夏季达到峰值,冬季为谷值。中国东部的北部与南部地区O_3与NO_2均在夏秋季呈正相关,冬春季呈负相关。夏季大部分地区NO_x的光化学循环反应对O_3生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冬季大部分地区O_3的光化学循环生成受到抑制。O_3与CO在北部地区夏秋季和南部地区夏季正相关性最大,无论是在北部还是南部地区,O_3与CO的相关性在轻污染情况下最大,而在重污染和背景情况下较小,表明重污染气团向下风方的输送更有利于O_3的光化学生成。O_3与水汽在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多数时间均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在南部地区夏季和北部地区冬季具有较大的负相关性,反映出不同的环流形式、气团来源及伴随的天气条件变化对O_3分布的影响。
- 刘宁微马建中
- 关键词:臭氧前体物区域污染卫星遥感
- 生物质燃烧对清洁地区地面臭氧含量的影响研究
- 使用美国热电子公司的TEModel49C型O3监测仪、TEModel48C型CO监测仪和TEModel42C型NOx监测仪对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2005年9月地面O3、CO、NOx的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时获...
- 徐敬张小玲刘洁马建中董璠
-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O3
- 2014年10月京津冀地区一次PM_(2.5)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2
- 2016年
- 近年来我国东部尤其是华北地区的PM2.5污染逐年加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利用WRF-Chem模拟了2014年10月京津冀地区一次PM2.5重度污染过程,研究造成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一次、二次PM2.5对总浓度的贡献率,并对污染最严重当日的PM2.5垂直分布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污染过程的是弱高压控制下的静稳天气系统,地面主导风向为南风,垂直方向上有逆温层,抑制了污染物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发生污染时,PM2.5的高浓度主要分布在北京南部、天津北部与河北接壤的区域,二次PM2.5的贡献率大于一次PM2.5,在清洁大气中则一次PM2.5的贡献更大。垂直方向上,PM2.5中的一次颗粒物只在近地面有高浓度中心,1.2~1.6 km的上空高值区以二次生成的颗粒物为主,是由前体物上升到高空后再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的,当这部分颗粒物随着边界层落回近地面时会加重污染。随着时间的变化,污染物的分布高度和边界层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 何心河马建中徐敬马志强薛敏靳军莉
- 关键词:气溶胶PM2.5大气污染京津冀
- 北京地区有机物种人为源排放量及O_3生成潜势估算被引量:10
- 2013年
- 在华北地区总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内外VOCs主要人为污染源排放源谱,计算了北京市各行业、各区县88个VOCs物种的排放量,发展了北京市2003年和2006年VOCs物种排放清单,并估算了北京地区VOCs排放的O3生成潜势.结果显示:北京市2003年和2006年人为源向大气排放VOCs总量分别为34.6×104t和55.0×104t,VOCs排放总OFP值分别为131.9×104t和209.5×104t;对北京地区O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前10个VOCs物种依次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1-丁烯、异戊烷、反-2-丁烯、丙烯、顺-2-丁烯、邻-二甲苯和乙炔,这10个物种的累计排放量占VOCs排放总量的60%左右,但对总OFP值的贡献率接近80%;北京城区是VOCs排放的高值区,同时也是O3生成潜势最大的区域;降低交通排放、溶剂挥发及油品挥发排放是降低北京地区VOCs排放、控制O3生成的有效途径.
- 徐敬马建中
- 关键词:有机挥发物排放量人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