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运用于医院奖励绩效改革中,客观评价临床医疗服务绩效的医院管理新模式。方法采集S医院2016年—2018年病案室数据,对比改革前后,医院相关指标变化,对临床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结果比较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医院整体情况、单科室、对比分析病例组合指数(the Case Mix Index)、手术例数、三四级手术比例等指标变化情况,说明实行DRGs对医院人员积极性引导与专业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与2016年绩效改革前相比,与2017、2018年DRGs增幅分别为8.87%、15.94%;CMI增幅分别为1.96%、2.94%;手术例数增长分别为8.45%,13.27%;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手术例数比例从50.89%增长到58.01%,再到65.02%,平均住院日却从原来的11.26日下降到9.81日,再到9.10日。结论将DRGs引用于绩效考核方法,以工作量为主要依据,能够激发员工激励性,加快并规范学科发展,促进医学专业技术发展创新。
目的以福建省某三甲综合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患者为例,对比扩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改革前后患者白内障手术住院费用的变化,探讨基于DRG在临床科室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路径,为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眼科患者出院记录,对DRG收付费实施前分组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对影响DRG收付费用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DRG医保支付费实施前后病例,发现住院天数、按项目结算费用、两种结算方式差额、药品费、检查化验费、耗材费、手术费、医务性收入、麻醉科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标准化系数可见,耗材费、医务性收入是影响DRG支付金额主要因素。结论进一步完善DRG收付费管理工作,医院内部制定合理临床路径与成本管理体系,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