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爱贤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4篇汉语
  • 3篇艺术
  • 3篇诗性
  • 2篇艺术时空
  • 2篇语言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文化
  • 2篇文化符号
  • 2篇逻辑
  • 2篇美学
  • 2篇后现代
  • 2篇汉语言
  • 2篇符号学
  • 1篇得失
  • 1篇新释
  • 1篇意蕴
  • 1篇意指
  • 1篇隐喻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语言学

机构

  • 10篇山东理工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3篇范爱贤
  • 2篇栾贻信

传媒

  • 5篇山东理工大学...
  • 4篇管子学刊
  • 2篇周易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逻辑定位
2002年
通过对艺术时空演变的分析 ,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否定 ,同时也是对新型艺术的召唤 ,但后现代主义没有完成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召唤 。
范爱贤
关键词:艺术时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生态文化主客体模式论被引量:1
2004年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大文化模式。首先,神性文化模式,它以农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幼稚与蒙昧,人对自然、社会的依赖,及理智、价值、情感的混融合一;其次,机械文化模式,以工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进步与扩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与分裂,及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分裂,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必然性,同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人类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化模式,以系统、生态存在论为基本思维范式,确认人类肉身存在的脆弱与局限,正确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表现为科学的反思与成熟,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异相依,理智、价值、情感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使自然与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范爱贤栾贻信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
“象言”与“道”韵——儒道两家诗性语言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7年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汉语的诗性特征。而汉字的象形又大都根植于自然的物象,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性关联既强化了"象"的隐喻述谓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汉语言的意蕴,使汉语言不仅仅是思想传达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
范爱贤栾贻信
关键词:儒道汉语诗性
"易"的意指符号学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易的符号学语义层级分字源符号学语义和文化符号学语义,字源符号学语义是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础,并规定了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本走向,文化符号学语义则是字源语义的提升、拓展与哲理化,不同层级的语义共生于"易"这一文化符号的语义拓扑空间,摹写出汉语言文化独特的生命世界,同时,其语义的生成也依赖这一符号对汉文化生命事件的参与。
范爱贤
关键词:文化符号
艺术时空的逻辑流变
范爱贤
关键词:艺术时空后现代
汉语言隐喻特质
本文立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基本语境,运用符号人类学、符号文化学的基本思想,把研究视角深入到文化活动的符号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中,力图揭示汉语言文字符号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诗性特征。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明与文化都依赖符号,...
范爱贤
关键词:审美文化汉语言文字诗性特征隐喻
《易》之“数”“图”的文化符号学机制
2009年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在易理的传承中"数""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中的符码价值,以加深对易学智慧的领悟。文化符号学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阐释模式,能提供一种比较超脱、明晰的视野,有利于更真确地把握并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范爱贤
关键词:文化符号
《牵风记》艺术突破与美学建构得失谈--兼与部分溢美之评商榷
2021年
《牵风记》艺术突破的主要特征是做减法。其美学上的成功得力于作者尊重小说所要表现的“真实的历史”,尊重由“真实的历史”积淀而来的审美直感,尊重“执正驭奇”的艺术辩证法,尊重自然生命样态的历史尺度。其明显的美学失误则源于未能恰当处理历史、生命、艺术、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分刻意于艺术上的突破,破坏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自然”感;未能恰当地确定艺术形象由历史尺度而来的伦理定位,造成形象塑造与人性伦理上的不协调;让艺术形象的生命样态脱离了历史尺度的制约,变成作者生命思考的传声筒。作为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牵风记》的美学成就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其美学失误更饱含值得吸取的教训。
范爱贤
关键词:艺术生命审美
《老子》美学意蕴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1
2005年
借助现象学存在论阐释,《老子》的美学意蕴展现为:“观”的审美态度,“有无相生”的生存体验,以语言悖论为特征的美学话语。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尤其道家美学的基本形态。
范爱贤
关键词:《老子》美学意蕴现象学阐释
汉语本体符号新释
2014年
汉语"本体"由"本"与"体"两个符号组成,截然不同于印欧语系的ontology。汉语"本体"与"体""本"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中华先哲的问学之旅,即是立"本"生"道"、"本体"与"体""本"的和合相生之旅。汉语本体构成了汉语思维进行诗性超越的根基,它独特的创新意识表现为追"本"溯源、返"本"开新,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本体与方法论是统一的。自现代以来,ontology式本体之理解遮蔽了汉语"本体"的"本"来内涵,汉语"本体"符号亟待摆脱ontology的"殖民",而返回母语故乡。
范爱贤
关键词:汉语本体新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