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文蕾

作品数:47 被引量:55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1篇盆地
  • 20篇油气
  • 7篇源岩
  • 7篇成藏
  • 6篇地层
  • 6篇四川盆地
  • 6篇烃源
  • 6篇烃源岩
  • 6篇海相
  • 6篇川西坳陷
  • 5篇地质
  • 5篇勘探
  • 4篇地层水
  • 4篇油气地质
  • 4篇油气勘探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质意义
  • 3篇演化史
  • 3篇油气保存

机构

  • 42篇中国石化石油...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47篇潘文蕾
  • 22篇刘光祥
  • 11篇吕俊祥
  • 9篇彭金宁
  • 7篇黄泽光
  • 7篇翟常博
  • 5篇陆永德
  • 5篇范小林
  • 5篇高长林
  • 5篇方成名
  • 4篇丁道桂
  • 4篇吉让寿
  • 4篇张长江
  • 4篇罗开平
  • 3篇钱一雄
  • 3篇吴小奇
  • 3篇曹清古
  • 3篇秦德余
  • 3篇陈迎宾
  • 3篇王萍

传媒

  • 3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全球构造、...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南方志留系泥质岩盖层动态评价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天然气勘探研究的现状,总结确定了泥质岩演化阶段与封堵性能的对应关系。根据地质条件下岩石平均孔隙的直径与油气分子的大小,动态地评价了中国南方志留系盖层单剖面封盖条件,重点评价了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到现今的川东北地区、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和江汉地区志留系盖层封盖能力的变化情况,认为这种评价可为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张长江潘文蕾刘光祥管宏林
关键词:泥质岩盖层志留系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中上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地层水氢氧硫同位素、天然气组成特征、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甲烷氢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等的研究,结合油气显示及产出情况将中上扬子区流体特征划分为5大区,即:川中—川西区(Ⅰ)、川北—川东—川南区(Ⅱ)、江汉盆地南部(Ⅲ)、黔东南坳陷区(Ⅳ)和湘鄂西区、黔中及邻区、江汉盆地北部等区(Ⅴ),其对应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刘光祥沃玉进潘文蕾张长江
关键词:地层水天然气油气保存条件海相层系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被引量:3
2012年
云南省的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古特提斯的金沙江—墨江洋在中三叠世碰撞关闭后,在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东北侧形成的中生代前陆盆地。盆地曾先后经历了2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第Ⅰ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是以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的隆升,并由南向北,向楚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变形强度逐渐衰减的递进逆冲—褶皱变形带,以及伴随在推覆体旁侧的左行平移走滑断裂作用的改造;第Ⅱ期为渐新世末—中新世时期,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楔入与持续榨挤,楚雄盆地由近E-W的轴向被推挤为NW走向,并同时发生了右行平移和简单剪切为主的断裂作用改造,以及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持续的逆冲—褶皱变形。
丁道桂潘文蕾黄继文
关键词:楚雄盆地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的划分
2003年
该文在总结前人油气系统分类的基础上 ,将中国海相盆地油气系统划分为 6种类型 ,分别为坳拉槽及其后期的台向斜油气系统、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油气系统、前陆盆地油气系统、走滑盆地油气系统和陆缘裂陷盆地油气系统。作者提出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实际上包括了 4个方面的内涵 ,并对各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将这
黄泽光薛建华翟常博潘文蕾
关键词:油气系统
鄂西渝东区建南气田地层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2
2003年
对建南气田地层水常规组分、微量元素、δD、δ1 8O、δ3 4 S同位素测试成果的分析表明 ,该区水化学成分纵向变化不同于其它油田 ,并非正向型或反向型水化学剖面 ,彼此之间也不存在同源性 ,而是存在多套独立、封闭的水化学环境。a)香溪群 (T3 x)地层水有着良好的水化学封闭环境 ,地表水向下交替程度不大 ;b)嘉二段以下具有多套独立而封闭的水化学环境 ,其中飞三段 (T1 f3 )地层水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通过断裂系统与黄龙组 (C2 h)
潘文蕾刘光祥吕俊祥
关键词:地层水水化学建南气田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显示类型及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系统讨论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油气显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就油气显示类型、对应层位和分布地区来看,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具有"浅层多油气、深层多沥青;南侧显示少、中带及北缘多沥青、北带多油气"的特点;就控制因素来说,油气显示分布离不开"源控"因素,此外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也是控制油气显示类型和显示分布的重要因素。
彭金宁刘光祥潘文蕾
关键词:海相地层油气显示
黔西北地区下古生界盖层条件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黔西北地区与四川盆地同为刚性稳定基底,对比四川盆地钻探实践,黔西北地区仅保留中、下含油气系统,对黔中地区而言,有现实意义的只有下含油气系统。下组合盖层中以娄山关群膏质岩和金顶山组、牛蹄塘组泥岩最为重要,它们是保持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构成整体封盖。特别是晚期经历了多期、多次构造运动,娄山关群膏质岩仍能完好保存,对下含油气系统构成整体封盖,发挥压力封闭作用;泥岩盖层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能,突破压力大于15.97 MPa,属Ⅰ类盖层。研究表明,黔西北地区压力封盖仍存在可能性,这是因为黔中隆起晚期抬升幅度虽较大,但-C1—-C2-3整体封盖系统未被破坏,与威远气田类似,仍具有效封盖功能。在封存有效的前提下,成藏最有利部位是黔中隆起主轴大方—金沙构造带及其南北两翼斜坡部位。
王津义付孝悦潘文蕾贺自爱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2023年
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平均孔隙度3.7%,平均渗透率9.31×10^(-3)μm^(2),下储层段物性明显好于上储层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组构溶蚀孔洞。白云化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成岩早期。(藻)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准同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优质储层多发育在向上变浅高频旋回中上部藻纹层中。储层发育有利区平面上在川西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徐康徐康蒋小琼蒋小琼汪远征潘文蕾李龙龙
关键词:储层特征雷口坡组川西坳陷三叠系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被引量:81
2005年
普光气藏天然气常规组成呈甲烷含量高、乙烷和丙烷等重烃含量低的组份特征,干燥系数C1/(C1-C5)介于0.989 6~0.999 6之间,明显属晚期裂解干气类型.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有效烃源岩,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下志留统、二叠系源岩干酪根的热裂解,现存沥青对普光气藏也有一定的贡献.普光气藏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及上二叠统长兴组上部,为溶孔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及糖粒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属层状孔隙溶孔型储层.气藏盖层主要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四段及其上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层,构成了本区良好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气藏存在3期烃类流体注入;成藏模式可归纳为'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定位'.
蔡立国饶丹潘文蕾张欣国
关键词:古油藏原油裂解成藏模式普光气田四川盆地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被引量:47
2007年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从SE向NW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的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褶皱的空间配置和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丁道桂刘光祥吕俊祥潘文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