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美

作品数:51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切除
  • 13篇肿瘤
  • 11篇再灌注
  • 11篇缺血
  • 11篇灌注
  • 11篇肝切除
  • 10篇肝癌
  • 9篇切除术
  • 9篇外科
  • 9篇静脉
  • 8篇再灌注损伤
  • 8篇缺血预处理
  • 8篇门静脉
  • 8篇灌注损伤
  • 8篇肝脏
  • 8篇肝肿瘤
  • 7篇肝切除术
  • 7篇肝硬化
  • 6篇手术
  • 6篇缺血再灌注

机构

  • 50篇徐州医学院附...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 1篇沛县中医院

作者

  • 51篇李文美
  • 18篇李向农
  • 12篇杨小勇
  • 10篇侍阳
  • 7篇路逵阳
  • 6篇史卫海
  • 5篇温泉
  • 4篇沈士刚
  • 4篇宋军
  • 4篇刘斌
  • 3篇戎亚雄
  • 3篇陈治平
  • 3篇陈闯
  • 3篇邹晓明
  • 3篇王人颢
  • 3篇陈坚
  • 3篇丁志龙
  • 3篇徐学忠
  • 2篇任泽强
  • 2篇邝耀麟

传媒

  • 13篇徐州医学院学...
  • 10篇中国普通外科...
  • 6篇肝胆胰外科杂...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普外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6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open splenectomy,OS)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LS术20例和OS术21例治疗HS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血红蛋白升高量、术后3 d红细胞的升高量。结果:41例手术均获成功,L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3 d血红蛋白升高量、术后3 d红细胞的升高量与O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LS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OS,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等优点的手术方式。
陈宝鹤杨小勇李文美
关键词:腹腔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肝硬化大鼠的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制的肝硬化大鼠及肝部分I/R损伤模型,分别比较肝缺血45min后,再灌注0,1,24h,缺血预处理(IP组)和非预处理(NIP组)大鼠的肝功能(AST,ALT,LDH)、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ATP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肝缺血45min未作再灌注时,IP与NIP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除LDH外,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肝缺血再灌注1h和24h后,IP与NIP组比较:血清AST,ALT,LDH活性(AST,nkat.L^(-1),48±12 vs 71±20,P<0.05和17±5 vs33±7,P<0.01;ALT,nkat.L^(-1),13.5±3.1 vs 35.2±8.5,P<0.01和5.8±1.6 vs 8.8±2.1,P<0.05;LDH,nkat.L^(-1),119±26 vs 264±70,P<0.01和39±9 vs 54±13,P<0.05)与肝组织MDA含量(μmol.g^(-1),4.4±0.6 vs 5.3±0.7和4.6±0.4vs 5.4±0.7,P<0.05)明显降低,而肝组织SOD活力(knu.g^(-1),152±15 vs 133±14和154±10 vs 138±11,P<0.05)与ATP含量(μg·g^(-1),396±92 vs 229±87,P<0.01和544±94 vs375±104,P<0.05)显著提高,肝I/R损伤的组织形态学表现亦明显减轻。结论 IP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后再灌注时对肝I/R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李文美陈坚路逵阳
关键词:肝硬化病理学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
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 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杭轶杨小勇李文美
关键词:胆管肿瘤
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两种切肝方法的比较
2011年
目的探讨建立理想的成功率较高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可靠方法。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非动脉化法建立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分为两组:A组,右叶+三角叶+尾状叶做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共40例;B组,中叶做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共40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 d生存率。结果 A、B组切肝时间分别为(11±3)、(14±3)min,P<0.01;术后发生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分别有2例、8例,P<0.05;术后3 d生存率分别为53%(21/40)、40%(16/40),P>0.05;断面出血、胆漏和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技术改良,可以以右叶+三角叶+尾状叶为供肝建立稳定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宋军丁志龙徐为李文美李向农王学浩
关键词:肝移植小体积
腹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腹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26例腹部DTF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自行发现或体检时偶然发现腹部肿块24例(92.3%),腹部不适2例(7.7%)。有腹部手术史10例(38.5%)。术前确诊DTF2例(7.7%),诊断为腹壁肿瘤20例(76.9%),余4例分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肠癌、小肠肿瘤、盆腔肿瘤各1例(各占3.8%)。26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DTF多见于经产妇女,好发于既往有手术史者,以腹壁发病率为最高,肿瘤病理表现虽为良性,但临床上具有浸润性生长和易复发的特点,多发生于深部软组织,手术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法。
邹晓明李文美
关键词:腹部病理学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并探讨线粒体ATP 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IPC组以肝缺血5 min作预处理;DE组以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选择性开放剂二氮嗪(DE)作为预处理;IPC+5-HD组是在IPC组基础上再予静注mitoKATP通道特异性阻滞剂5-hydroxydecanoate(5-HD)进行预处理;对照组(C 组)仅以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预处理;上述4组均在预处理24 h后行肝缺血1 h再灌注3 h,缺血方式均为70%肝脏热缺血。假手术组(S组)仅行两次开腹手术,不作其它处理。完成预定实验操作后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湿重/干重(W/D)及观察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C组ALT,LDH,MDA及W/D值明显高于S 组(P<0.01),而SOD活性明显低于S组(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明显;IPC组与DE组的各项肝损伤指标均明显好于C组(P<0.05及P<0.01);IPC+5-HD组的肝损伤指标均差于IPC组(P<0.05 及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正常大鼠肝脏I/R损伤具有延迟保护作用,肝细胞mitoKATP通道的开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用途径可能与诱导肝脏SOD活性增加,改善肝组织微循环,减轻肝脏水肿有关。
史卫海李文美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肝脏
门奇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3
1996年
作者采用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和术中测压的方法观察2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奇断流术(Hassab)前后的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1)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的增减,主要取决于胃冠状静脉侧支与脾血流量比值(CVF/SVF)的大小。比值越小,术后PVF减少越明显;反之,PVF则趋向增加。大多数患者术后PVF减少。(2)断流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有一定增加,是机体维持PVF相对稳定的一种代偿性调节反应。(3)门静脉压力与PVF非同步变化。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门奇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对门脉压力的影响。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P>0.05术前PVF与FPP无显著性相关。脾切除后的FPP下降量与SVF呈正相关(n=20,r=0.694,P<0.05),断流术后FPP比术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讨论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是增加抑或减少,各家报道不一[1~3]。断流术阻断了胃冠状静脉等门体侧支,能增加门静脉向肝血流,但断流的同时切除了肿大的脾脏则减少了门静脉血流的来源。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决定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的增减,亦即CVF/SVF比值的大小起重要作用?
李文美陈治平邝耀麟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血液动力学门奇断流术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缺血预处理保护硬化肝脏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复制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IP组以肝缺血5min再灌注10min作预处理;IP+5-HD组是在IP组基础上,使用微量注射泵经大鼠门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特异性阻滞剂5-HD进行预处理;DE组以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选择性开放剂DE作为预处理;DE+5-HD组是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5-HD进行预处理;对照组(C组)以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预处理;上述5组均在预处理后行肝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缺血方式为70%肝脏热缺血。假手术组(S组)仅行开腹,不作任何其它处理。完成预定实验操作后分别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ATP酶活力、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湿重/干重(W/D)的测定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组ATP酶活性与肝损伤指标ALT与LDH活性、MDA含量与W/D比值均明显高于S组(P%0.01),肝脏在光镜与电镜下的显微与超微结构损伤明显;IP组与DE组的各项肝组织损伤指标均明显好于C组,ATP酶活性低于C组(P〈0.05,P〈0.01),而IP+5-HD组、DE+5-HD组的肝损伤指标分别差于IP组、DE组,ATP酶活性高于1P组、DE组(P〈0.05,P〈0.01);在SOD活性方面,C组明显低于S组(P〈0.01),IP组低于S组,高于C组(P〈0.01),DE组与C组相比无差异,IP+5-HD组、DE+5-HD组SOD活性分别与IP组、DE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mitoKATP通道参与IP抗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的保护效应,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组织ATP酶活性,减少ATP大量分解,改善肝能量代谢,增加能量储备;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肝组织�
史卫海戎亚雄孙亚伟徐学忠李文美
关键词:肝硬化缺血预处理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二氮嗪
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探讨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外生型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体积巨大 ,平均直径为 (12 .4± 4.3 )cm。均有完整包膜。肿瘤位于左叶 6例 ,右叶 3例 ,尾状叶 2例。行肝段切除 6例 ,肝叶切除 4例 ,未切除 1例。 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80 .1% ,62 .3 % ,47.6%。结论 外生型肝癌虽瘤体巨大 ,但切除率高 ,预后较好。根治手术应包括相应肝段或肝叶的切除。
侍阳李向农李文美路逵阳沈士刚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被引量:3
2011年
患者女,54岁。因右上腹不适20余天入院。体检: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腹部CT检查示:(1)肝脏右叶稍低密度影,范围约5 cm×6 cm,性质待定;(2)胆囊结石。γ-谷氨酰转肽酶(GGT)60 U/L,
邹晓明侍阳李文美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病例报告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