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丽 作品数:15 被引量:5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 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探索海上观测平台共享机制,发挥国内多方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考察船2004年起开始实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计划.该计划以珠江河口和南海北部海洋多尺度海洋动力和环境过程为观测对象,以提高认知和预测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南海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力为目标,为南海海洋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曾丽丽 王强 谢强 施平 杨磊 舒业强 陈举 隋丹丹 何云开 陈荣裕 王东晓关键词:南海北部 水文调查 航次 海洋动力 黑潮反气旋涡脱落时南海北部的海温分布 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WOCE-OUT的温度资料,结合TOPEX/POSEDIENT-ERS卫星高度计资料、ParallelOceanClimateModel结果,分析了1994年2月9-19日,1994年10月26日-11月6日,1995年2月4日-14日和1997年6月23日-7月4日四个反气旋涡旋脱落时间段内南海北部的海温状况,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场中的反气旋涡在温度场中的表现特征。发现海平面高度资料中的反气旋涡对应着温度场中的高(或暖舌)温中心,其中,反气旋涡脱落发生在夏、秋季时,高温中心比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偏西南;发生在冬季时,暖舌与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基本一致。脱落的反气旋涡对海温的影响深度约为130~180m。 曾丽丽 贾英来 施平关键词:南海北部 南海西北部环流及其与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观测研究 王东晓 陈荣裕 尚晓东 蔡树群 曹文熙 王盛安 齐义泉 陈偿 王式政 何松明 陈举 吴梅林 陈更新 舒业强 毛华斌 李毅能 石睿 何云开 曾丽丽 储小青 该项目首次在南海西北部建立了长时间序列、多学科交叉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结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形成了空间良好覆盖、垂向海面至海床全深度、动力-环境-生态三结合的南海西部和北部海洋中尺度环境观测系统;对取得到的观测资料,第一...关键词:关键词:数值预报系统 南海断面春季活体放射虫生态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浮游生物分层拖网取样和Rose-Bengal染色方法,揭示了南海2个断面春季活体放射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热带海域活体放射虫生态分布对环境的响应.活体放射虫丰度高值多数出现在25~75 m层,与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最大值层有较好的对应;但在冷涡发育区丰度最高值出现0~25 m层,且在垂向上呈现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发现在湄公河口外的冷涡发育区,受冲淡水的影响,盐度值大幅度波动,从而抑制了活体放射虫的繁盛;此外,发现温度的大幅度变化可能也不利于活体放射虫的繁盛.属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发现了几个具有热带生态环境意义的指示种:活体Didymocyrti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是热带上表层水或混合层的指示种,且可以指示贫营养;活体Tetrapyle octacantha可作为热带海域温跃层、富营养的指示种;活体Acanthodesmia vinculata是一个热带表层、次表层水种;进一步指出T.octacantha和A.vinculata仅在外海海域对冷涡(上升流)有很好的响应,可指示热带上升流;推断活体Siphonosphaera polysiphonia喜营群居生活,其分布与暖涡密切相关;活体Cyrtopera laguncula和Cornutella profunda被发现能在热带海域上层水体甚至是在表层水中出现,表明它们并不是仅限于生活在中深层水中,用作中深水指示种的定义需要进一步商榷. 胡维芬 张兰兰 陈木宏 曾丽丽 周伟华 向荣 张强 刘世昊关键词:中尺度涡 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2004—2013年的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数据和1980—2010年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数据,发现南海北部次表层水体盐度在2004—2005年间盐度显著增大,相比于气候态均值分别增加了0.1和0.14,而且温盐特征曲线显示盐度增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150m以浅。2004年净淡水通量仅略低于气候态均值,2005年净淡水通量则明显高于气候态均值,因此净淡水通量不会是导致此高盐事件的有利因素。我们进一步通过块体简化盐度收支方程,定量评估盐度收支方程里中平流输运项(包括跨海盆经吕宋海峡的平流输运项和南海海盆内部南北海盆之间的平流输运项)的贡献。发现在2004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北部的盐含量输运显著大于气候态均值,是导致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盐度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探究2005年南海北部盐度持续增强的原因,我们进一步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平流项演变,发现相对于2004年,虽然2005年吕宋海峡盐含量输运略低于气候态均值,但南海内部南海南北海盆间(通过18?N断面进入南海北部)的盐含量输运增强,即在2005年,海盆内部经向平流盐输运的贡献是促使南海北部上层盐度继续增强的关键因素。 张博 曾丽丽 陈举 谢强 黄科关键词:南海北部 次表层 吕宋海峡 夏季降雨过程对南海上层盐度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2007年 根据对1998年南海中部、北部航次的海水盐度观测资料以及GPCP-1DD(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1 Degree Daily Precipitation Estimate)降雨资料,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降雨过程对南海上层盐度的可能影响。个例和合成分析表明,当有降雨过程发生时,降雨对南海上层盐度的影响深度为85—110m,上层盐度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为14—42d左右。此外还利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的逐月风场资料以及基于法国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提供的融合海平面高度异常资料计算的地转流场分析平流效应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曾丽丽 陈举 施平关键词:夏季 降雨过程 广海湾海浪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典型台风过程的波浪分析 被引量:13 2014年 文中利用广海湾内长达49个月的实测海浪资料,对湾内海浪基本要素以及大浪过程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一个典型台风过程的波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海湾内波浪多以0-2级波高为主,出现频率达67%,3级波高次之,出现频率为32%,偶有4级波高出现;平均波高年变化幅度不大,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最大波高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均较大;大浪多出现在夏、秋季,与热带气旋活动密切相关;2008年9月强台风“黑格比”活动期间,测点观测到最大浪高达3.55m,形成5级以上大浪,台风浪波型经历了涌浪(有成熟的,也有未成熟的)-风浪-涌浪(未成熟的)的过程,符合一般台风浪波型的演变规律。 孙璐 黄楚光 蔡伟叙 王盛安 曾丽丽关键词:台风浪 1982—1999年珠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降水年际变化分析 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1982—1999年月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别研究了珠江流域的NDVI和降水在年和年际尺度上的异常关系,并分析了NDVI与降水及其他一些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流域NDVI和降水在年内异常上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时间上具有1—2个月的滞后;年际尺度上两者异常空间差异明显,流域东部(下游)异常为负相关,西部(上游)异常为正相关。NDVI和各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差异:流域东部NDVI和降水负相关明显,和温度及太阳短波辐射正相关明显;流域西部NDVI和降水滞后正相关明显,和温度相关不明显;NDVI在夏季和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在春、秋季节滞后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且滞后3个月正相关最为明显。 王银霞 施平 曾丽丽 谢强 王东晓关键词:珠江流域 NDVI 降水 年际变化 南海障碍层的时空特征和维持机制研究 本文首次收集所有温盐观测剖面,经质量控制后,建立了迄今为止南海最丰富的融合观测数据集:WOD01+SCSIO+ARGO(WOD01:7568、SCSIO:8932,ARGO:1308,共17898个站位剖面)。经统计,南... 曾丽丽关键词:数据集 ARGO浮标 基于海洋模式数据的吕宋海峡输运量和菲律宾黑潮流量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全球涡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OFES的60年(1950—2009)输出资料,用流速资料计算了吕宋岛东侧18°N断面黑潮上游流量(Kuroshio Transport,KT)和120.5°E断面吕宋海峡输运量(Luzon Strait Transport,LST)。研究表明,KT和LST存在四种情况,即:(1)KT大LST小、(2)KT大LST大、(3)KT小LST小和(4)KT小LST大,分别占其总数的34%、11%、13%、42%。合成分析证实:一般情况下,KT大对应黑潮跨越吕宋海峡流态,此时LST较小;KT小时,地转β效应迫使黑潮向西入侵吕宋海峡,此时LST大。然而,吕宋岛东侧和台湾东南沿岸的涡旋常削弱黑潮在吕宋海峡处流量,造成KT大时黑潮亦入侵吕宋海峡,从而出现KT大LST大的情形;太平洋一侧的异常高海表高度诱发吕宋海峡处强地转流,造成KT虽小而黑潮在吕宋海峡处仍是跨越流态,因而LST小。结果表明,LST不仅受KT影响,亦受局地涡旋和海表高度的重要控制。 周艳芳 谢强 谢强 陈更新关键词:吕宋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