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 作品数:3 被引量:105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结局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了解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累积生存率,分析CAPD患者结局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符合观察条件的CAPD患者148例,调查生活方式并检测腹膜透析前基线肾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局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8个月,CAPD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和53.7%,心脑血管死因占53.2%,血清钙磷乘积是心脑血管死因的独立影响因素;中三分位血清钙磷乘积比高三分位血清钙磷乘积死亡风险减少76.2%(OR=0.238,95%CI 0.070~0.814,P=0.022)。多因素Cox比例模型分析显示,高龄、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与<60岁的患者比较,年龄60~75岁和>75岁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2.176,95%CI 1.213~3.902,P=0.009;HR=3.584,95%CI 1.914~6.636,P<0.001);与血清Alb>30 g/L的患者比较,血清Alb 25~30 g/L和Alb<25 g/L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HR=1.753,95%CI 1.009~3.046,P=0.047;HR=2.075,95%CI 1.125~3.829,P=0.020);与低三分位TLC比较,中三分位TLC的患者死亡风险减少50.8%(HR=0.492,95%CI 0.276~0.876,P=0.016)。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是CAP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基线高龄、低血清Alb和TLC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
- 陈胜芳陈昱颉张坤崔春黎
- 关键词:全因死亡率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计数心脑血管事件
-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3
- 2012年
- 目的探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PFNA治疗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所示外侧壁情况分为2组:外侧壁骨折组(A组,41例,其中AO/OTA31-A2型5例,31-A3型36例),外侧壁未骨折组(B组,61例,均为AO/OTA31-A2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根据术后2周的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图像比较外侧壁爆裂情况。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6±8)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ml、住院天数为(17±3)d,均高于B组的(45±6)min、(175±11)m1、(15±3)d,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示A组8例(19.5%,8/41)、B组3例(4.9%,3/61)发生外侧壁爆裂;而术后CT三维重建示A组36例(87.8%,36/41)、B组45例(73.8%,45/61)发生外侧壁爆裂。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有56例,FRS评分:A组为(64.2±4.8)分,B组为(76.5±7.9)分。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容易造成股骨转子外侧壁骨折或加重外侧壁损伤,影响患者髋部功能恢复。CT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评估该类医原性创伤。
- 陈雁西梅炯毕刚戴国晨张坤郝旖旎强敏菲俞光荣
- 关键词:髋骨折内固定器
- 跟骨外侧壁的三维形态学特征及跟骨解剖型钢板的匹配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跟骨外侧壁三维形态学特征及跟骨解剖型钢板的匹配度。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间100例(男50例,女50例)保留正常跟骨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薄层原始数据。采用表面重建法(SSD)重建跟骨及其周围骨性结构的三维图像;应用三维拓扑窄区分割技术提取跟骨;应用三维空间点、线二元素结合的测量模式进行跟骨外侧壁相关参数的测量;并模拟和观察常用跟骨解剖型钢板的置放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男性组跟骨外侧壁的长度、高度、跟骨前部高度及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平均分别为(80.4±3.8)、(45.4±3.0)、(24.2±2.2)、(29.3±3.1)mm;女性组平均分别为(69.5±4.2)、(36.2±3.1)、(21.1±1.1)、(23.5±2.5)m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跟骨前长度平均为(21.3±1.5)mm,女性组平均为(21.1±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平均分别为128.4。±11.7°、51.2°±6.1°。,女性组分别为124.3°±8.6°、58.3°±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匹配度分析中,不同类型钢板均可较理想地贴附骨面,但仍有部分钢板需剪切或折弯。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跟骨骨折的解剖复位标准及畸形愈合矫形术前计划提供了一组科学、客观的参考数据。对跟骨解剖型钢板匹配度的深入认识可协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内置物并正确置放。
- 陈雁西强敏菲张坤郝旖旎梅炯俞光荣
- 关键词:跟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