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斌 作品数:8 被引量:59 H指数:5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椎间孔镜穿刺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椎间孔穿刺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行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男37例,女23例;年龄17-64岁,平均32.9岁;全部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节段L4.,47例,L5s。13例。按抽签方式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超声容积导航组(29例,在超声容积导航辅助下行椎间孔穿刺,最终以“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穿刺位置)和“C”型臂X线机透视组(31例,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椎间孔穿刺)。术中统计总穿刺时间及“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超声容积导航组术前超声校准时间为11N16min,平均(13.7±2.1)rain,穿刺全过程用时16-28min,平均(20.6±3.1)min;“C”型臂X线机透视组穿刺全过程用时25-32min,平均(27.9±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容积导航组“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4-7次,平均(4.9±0.8)次,“C”型臂X线机透视组透视次数13-17次,平均(14.3±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例穿刺准确率100%,穿刺针最终均能到达目标区域。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4个月。超声容积导航组ODI指数,术前72.9%±5.9%、术后3个月17.1%±3.6%、术后1年15.9%±3.3%,与“C”型臂X线机透视组术前73.2%±4.9%、术后3个月17.3%±3.3%、术后1年16.1%±2.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容积导航组VAS评分术前(7.4±0.9)分、术后3个月(2.2±0.7)分、术后1年(1.9±0.8)分和“C”型臂X线机透视组术前( 付强 刘彦斌 李军 蔡郑东 王茵 王红关键词:超声检查 内窥镜 单边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358例10年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经侧单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行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共358例,在不同时间点分别... 付强 李军 刘彦斌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腰椎完全内镜下微创手术椎间孔穿刺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ultrasoundvolumenavigation)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完全内镜下微创手术椎间孔穿刺的临床疗效。 付强 刘彦斌 李军关键词:椎间孔 微创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09年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它在腰椎退变、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的开放腰椎融合手术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近年来,脊柱微创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采用各种微创技术进行腰椎融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其临床疗效较好。笔者对近年来微创技术在腰椎融合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刘彦斌 贺石生 李明关键词:腰椎融合术 微创技术 椎间盘源性疼痛 腰椎疾病 腰椎退变 融合手术 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83.5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5 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 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付强 李军 刘彦斌 王传锋 魏显招 毛宁方 陈誉关键词:腰椎 椎管狭窄 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腰椎活动度更具优势 被引量:5 2015年 背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治疗,可以常规选择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方式,近年来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作为一种半坚强内固定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开始逐渐应用在临床,成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方式之一。目的:临床对比观察研究分析采取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传统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分为Isobar组和坚强内固定组,各20例,分别采用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传统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至少2年以上随访,无脱落。与内固定前相比,两组患者内固定后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功能指数均显著改善;且与坚强内固定组相比,Isobar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较大,而两组患者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接近。说明采用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获得传统治疗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在腰椎活动度方面更具有优势。 刘彦斌 付强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腰椎活动度 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分离、培养、鉴定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采用形态学、免疫荧光技术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方法:应用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纯化孕13.5 d C57BL/6胎鼠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tin和Sox2表达;使用自然分化法验证第4代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特性,明确其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采用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可以顺利获取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良好,高表达Nestin和Sox2,且两种标记物与DAPI核染高度均匀吻合,说明细胞纯度高。进一步诱导分化显示,细胞可以向GFAP和Tuj1阳性细胞分化,证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潜能较好。该实验可建立一套体外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李军 徐大波 付强 刘彦斌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干细胞 脊髓源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超声容积导航引导经腰椎间孔穿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在尸体上应用实时超声图像与CT图像融合的容积导航引导经椎间孔穿刺并评估其准确性并探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椎间孔穿刺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在5具尸体上,应用容积导航技术引导双侧椎间孔穿刺,每具均进行双侧L1/2~L4/5椎间孔穿刺,共进行40次穿刺.记录配准误差、超声所能观察到针尖的最后位置距靶点距离(DNT)及总穿刺时间(包括配准及放置穿刺针时间),CT测量穿刺误差(导航到位后经CT验证针尖到目标靶点的距离),以此验证超声引导穿刺的准确性.结果:尸体实验中,配准误差为(2.78±0.87) mm,DNT为(20.24±1.69) mm,穿刺误差为(2.89±1.18) mm,总穿刺时间为22.3mn±4.5 min,其中图像配准时间19.1 min±4.3 min,放置穿刺针时间3.3 min±0.7 min.结论:与传统C臂机导航相比,利用实时超声图像与CT图像融合的容积导航技术可准确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穿刺,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能明显减少X线辐射量,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孔穿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彦斌 李军 付强 王茵关键词:内窥镜 椎间孔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