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春燕

作品数:20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基因
  • 5篇突变
  • 5篇综合征
  • 4篇族性
  • 4篇息肉
  • 4篇家系
  • 4篇家族
  • 4篇家族性
  • 4篇PEUTZ-...
  • 4篇肠病
  • 3篇炎症
  • 3篇炎症性
  • 3篇炎症性肠病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突变分析
  • 3篇胚系突变
  • 3篇腺瘤
  • 3篇腺瘤性
  • 3篇腺瘤性息肉

机构

  • 20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蚌埠医学院
  • 2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20篇陈春燕
  • 18篇刘炯
  • 18篇汪芳裕
  • 8篇吴琳
  • 5篇金鑫鑫
  • 5篇王震凯
  • 4篇施慧
  • 4篇陆恒
  • 4篇魏娟
  • 3篇万海军
  • 2篇杨妙芳
  • 2篇张晓梅
  • 2篇朱明
  • 2篇刘畅
  • 2篇赵丽
  • 1篇王忠灿
  • 1篇马国建
  • 1篇朱乐明
  • 1篇李玫
  • 1篇马捷

传媒

  • 4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第二十四届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 8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口唇黑斑和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LKB1/STK11基因胚系突变与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文中探讨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LKB1/STK11基因的病理性突变。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LKB1/STK11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收集250名正常人外周血,提取DNA,用PCR-DHPLC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家系中2名受累成员均携带LKB1/STK11基因c.924G>C位点的病理性胚系突变,导致Trp308Cys错义突变。结论 LKB1/STK11基因c.924G>C位点的病理性胚系突变是此家系的致病性因素。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中LKB1/STK11基因的胚系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
潘键陈春燕李玫张晓梅朱明刘炯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胚系突变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息肉癌变与STK11基因甲基化有关
目的:探讨STK11(LKB1)基因在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息肉癌变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意义。
刘炯陈春燕汪芳裕金鑫鑫王震凯施慧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甲基化
文献传递
幽门螺杆菌致病相关基因集群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基因多态性已逐渐成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新的研究热点。文中旨在研究临床Hp菌株中cagA、cagM、cagZ、cagⅠ-Ⅱ接点、IS605等cag致病岛(cag pathogenicity island,cagPAI)相关的遗传学位点的多样性分布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参照标准菌株NCTC11638序列设计引物,特异性PCR方法检测253株Hp菌株中,cagA、cagM、cagZ基因、cagⅠ-Ⅱ接点以及IS605等不同遗传学位点的分布情况。结果 253株临床分离的Hp菌株中,cagA基因的检出率为92.5%(234/253);cagM的检出率为86.2%(218/253);cagZ的检出率为66%(167/25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5.1%(13/253)的Hp菌株中可检测到具有西方菌株特征的cagⅠ-Ⅱ接点的存在,提示中国大部分菌株中的cagⅠ-Ⅱ接点存在明显不同于西方菌株的结构形式;含西方菌株连续状态特征的cagPAI在消化性溃疡中13.3%(10/75)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1.4%(2/146)的检出率(P<0.01)。IS605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51.4%(75/14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中28%(21/75)的检出率(P<0.01)。结论cagPAI集群的序列结构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cagA、cagM、cagZ等遗传学位点单独无一可作为临床Hp菌株的毒力标志;IS605的存在可能影响菌株的毒力发挥;cagⅠ-Ⅱ接点区域可能存在中国或东亚菌株的特征性结构。
刘炯王忠灿金鑫鑫汪芳裕陈春燕王震凯朱乐明万海军陆恒施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CAG致病岛
鼻胆管引流及胆道塑料支架置入在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的疗效观察
吴琳刘炯陈春燕姜琼赵丽汪芳裕
阿螺旋霉素在急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保护性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阿螺旋霉素[17-(dimethylaminoeth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 hydrochloride,17-DMAG]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 B S)治疗组以及17-D M A G治疗组.采用3%D S S连续饮入以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对结肠炎模型小鼠每日腹腔注射17-DMAG[10 mg/(kg?d)]或同体积PBS.观察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度、单位长度结肠质量、结肠病理损伤程度及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价17-DMAG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发展的影响.结果:3%DSS连续饮入5 d后,模型组小鼠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减轻,疾病活动度、单位肠道结肠重量、结肠病理评分及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与PBS治疗组相比,17-DMAG治疗5 d后,结肠炎小鼠体质量降低程度(90.9%±7.78%vs 81%±5.44%,P<0.05)及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1.8±0.84 vs 4.7±1.21,P<0.05),单位长度结肠质量(4.43 mg/mm±0.16 mg/mm vs 5.71 mg/mm±0.56 mg/mm,P<0.01)及结肠病理评分降低(4.6±1.30 vs 7.4±0.30,P<0.01),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数目(33.2±5.50vs 62.6±9.81,P<0.01)显著减少.结论:17-DMAG可减轻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可能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而发挥作用.
吴琳汪芳裕路又可刘炯陆恒刘畅陈春燕李楠陶慧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热休克蛋白90
5-氨基水杨酸和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目前关于上消化道克罗恩病(L4-CD)的药物治疗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比较5-氨基水杨酸(5-ASA)类药物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L4-CD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L4-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用药分为5-ASA组(使用5-ASA,n=30)和免疫抑制剂组(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雷公藤,n=18)。在L4-CD的亚型中,屈氏韧带以上为L4-EGD者(n=28),屈氏韧带以下为L4-空肠与近端回肠者(n=20)。其中L4-EGD者分为5-ASA亚组(使用5-ASA,n=18),免疫亚组(使用免疫抑制剂,n=10);L4-空肠与近端回肠者分为5-ASA空回肠亚组(使用5-ASA,n=12),免疫空回肠亚组(使用免疫抑制剂,n=8)。分别记录在6、12、24个月的临床复发率、内镜复发率、手术复发率,并进行疾病行为(非狭窄非穿透、狭窄、穿透、肛周病变)的比较。结果5-ASA组6个月内内镜、临床复发率(30%、26.7%)较免疫抑制剂组(0%、0%)明显升高(P<0.05),12个月内内镜及临床复发率、24个月内内镜复发及临床复发与手术复发率亦明显升高(P<0.05)。L4-EGD组肛周病变多(P<0.05),L4-空肠与近端回肠组狭窄多(P<0.05)。L4-空肠与近端回肠者5-ASA空回肠亚组6个月内内镜、临床复发率显著高于免疫空回肠亚组(P<0.05),12月及24个月内镜、临床、手术复发率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L4-CD较5-氨基水杨酸复发率低、疗效好,有助于维持临床缓解和延迟手术,从而改变疾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
陈媛媛魏娟孙晓伟杨钊赵丽陈春燕吴琳杨妙芳汪芳裕刘炯
关键词: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临床复发
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合并梗阻的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被引量:2
2019年
1例主要以十二指肠降部溃疡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Ⅱ型患者,多次内镜下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未提示恶性病变。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后,经多学科诊疗模式讨论,由外科行十二指肠狭窄成形术,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魏娟陈春燕蒋康王慧马捷周长圣王新波宋萍杨妙芳刘炯汪芳裕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梗阻肠病活组织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狭窄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心理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群体的心理症状特点,研究心理症状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伴有精神心理异常的IBD病人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IBD病人159例和健康人群89名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与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心理测评,根据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IBD病人的心理症状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IBD病人总分、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及其他方面的阳性率及评分均较高( P <0.05~ P <0.01);SF-36得分,IBD病人在除精神健康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健康人群( P <0.01);与SCL-90阴性的IBD病人相比,SCL-90阳性的IBD病人在总分、全身、肠道、情感方面得分均较低( P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BD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 b =27.163, P <0.01)、忧郁( b =-18.583, P <0.01)、人际关系敏感( b =17.563, P <0.05)、偏执( b =-14.316, P <0.05)。结论: IBD病人易合并明显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等方面的异常心理症状,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生活质量主要受疾病病情、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偏执影响,处于疾病活动期时的病人,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症状重,其生活质量低。
张淑艳陈立亚韦成吴琳吴琳陈春燕汪芳裕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心理症状生活质量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的APC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胚系突变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主要致病原因,文中旨在研究FAP患者的APC基因胚系突变情况,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3个FAP家系。提取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分别进行变异位点的验证。结果 3个家系均检测到APC基因外显子的杂合性变异,分别为两种无义突变和一种移码突变,其中家系1为第14外显子c.1945C>T(p.Q649X)杂合变异;家系2为第15外显子c.3129_3130delAC(p.Q1044Kfs*2)杂合变异;家系3为第10外显子c.1363C>T(p.Q455X)杂合变异。结论 3个FAP家系均存在致病性APC基因病理性胚系突变,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家系受累成员均应筛查肠镜及时治疗。
陈春燕魏娟蒋康刘炯万海军康颖冯晓玥姜琼廖婉玉蒋铭佐刘雨汪芳裕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胚系突变
中国东部地区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3'端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以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eagA是H.pylori的主要独立因子之一,...
陈春燕刘炯汪芳裕刘畅金鑫鑫万海军王震凯陆恒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