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泉
-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豆异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含有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癌作用、弱雌激素样作用以及抗骨质疏松作用等,近年较多的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自由基在电离辐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室据此推测大豆异...
- 贾海泉
-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电离辐射骨髓细胞免疫功能抗氧化
- 文献传递
- 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免疫功能的防护作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辐射小鼠免疫功能的防护作用,为SI抗辐射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9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实验组(补充0.5%SI),喂养2周后,后2组给与一次性的4Gy137CS辐射。辐射后24 h和3 d分批进行小鼠吞噬功能、耳廓肿胀率、血清溶血素值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辐射使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校正廓清指数:4.07±1.13)、耳廓肿胀率〔(67.69±32.23)%〕、血清溶血素水平〔HC50:(1.94±0.8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6±0.99)、(97.55±30.30)%、(56.71±17.64),P<0.05〕;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补充SI使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校正廓清指数:4.39±1.17)和血清溶血素水平〔HC50:(3.18±1.64)〕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耳廓肿胀率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虽也高于辐射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 贾海泉金宏李培兵吴健全南文考王永辉邓炳楠高兰兴
- 关键词:电离辐射大豆异黄酮免疫功能
- Mag-1对肿瘤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目的:研究mag-1(即LPAAT-θ)对肿瘤细胞转移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Western-blot检测mag-1在高低转移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将ma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低转移...
- 贾海泉蔺会云徐元基杜芝燕王妍陈惠华姜云渡陆应麟
- 关键词:肿瘤细胞转移MTOR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为SI应用于抗电离辐射药物和功能食品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SI组,喂养2周后,后两者给予4.0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7d处死小鼠,分离双侧股骨,观察骨髓细胞(BMC)形成细胞集落的能力。体外实验取正常组小鼠的股骨,制成BMC单细胞悬液,4.0Gyγ射线照射,测定BMC的细胞周期和3H-TdR掺入量。结果辐射使小鼠BMC的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明显减少,辐射补充SI组BMC的CFU-GM〔(26.0±6.9)个/105BMC〕和CFU-F〔(23.4±8.6)个/106BMC〕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相应为(17.3±4.4)个/105BMC和(15.6±4.9)个/106BMC)(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辐射使细胞周期的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S和G2-M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的3H-TdR掺入量明显减少;补充SI组与辐射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S和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细胞的3H-TdR掺入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 贾海泉金宏李培兵吴健全南文考王永辉邓炳楠高兰兴
-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电离辐射骨髓细胞
- 几个转移相关基因的评估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围绕本实验室筛选鉴定的MAG-1,MAG-2,14—3—3f和PAR1等转移相关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在肿瘤转移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进行评估。方法MAG-1,MAG-2,14—3.3ζ黾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以同源性人巨细胞肺癌细胞系PLA-801亚克隆得到的一对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细胞株为模型,结合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y)得到了99条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高表达的序列和98条在低转移细胞株中高表达的序列。从高转移性细胞株中高表达的序列中选择具有自主创新性的肿瘤转移相关新基因MAG—1,MAG-2;从低转移细胞株中高表达的序列选出已知基因14.3.3ζ。PAR1是凝血酶受体基因。对以上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克隆和基因转染表达于肺癌细胞株,结合正反义和RNA干涉技术,检测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并对其可能涉及的相关分子及信号传导路径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标本进行验证。
- 陆应麟张金强陈惠华孟宇宏贾海泉蔺会云谭晓刚刘刚王妍徐元基杜芝燕
- 关键词:肿瘤转移MTOR信号通路RNA干涉技术
- mag-1基因与肿瘤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mag-1基因与肿瘤细胞转移的关系。方法:检测mag-1在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PLA801D与PLA801C、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549与H1299及乳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MCF-7与MDA-MB-231中mag-1的表达水平;检测构建的mag-1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mag-1表达水平的变化;将mag-1正义表达载体分别转染低转移细胞株PLA801C及MCF-7并筛选出稳定克隆;研究mag-1过表达对细胞形态、增殖、迁移、黏附及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高转移细胞株PLA801D中mag-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转移细胞株PLA801C中mag-1的表达水平,乳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中mag-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过表达mag-1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能力没有发生改变,而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结论:mag-1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 贾海泉蔺会云徐元基杜芝燕王妍陈惠华姜云波陆应麟
- 关键词:肿瘤转移转染基因表达肺肿瘤乳腺肿瘤
- 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ag-2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2007年
- 目的:制备和鉴定针对人肿瘤转移正相关基因mag-2蛋白产物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生物软件分析mag-2蛋白序列特性,预测特异性抗原表位,人工合成17肽抗原表位片段,将之与钥孔碱血蓝蛋白(KLH)耦联,采用背部皮下及皮内多点注射法免疫日本大耳白兔,收集分离血清,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效价,Western印迹试验鉴定其特异性及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ELISA结果表明得到的抗血清与免疫多肽有良好的结合,获得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试验结果显示抗血清检测到的条带大小约为55×103,与mag-2理论蛋白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相符;发现mag-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mag-2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mag-2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 刘刚徐元基姜云波贾海泉潘和平杜芝燕陆应麟
-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肿瘤转移表位
- 大豆异黄酮对电离辐射小鼠淋巴细胞的防护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SI组,喂养2周后,4.0Gy照射。照射后24 h处死小鼠,取血、胸腺和脾脏分离淋巴细胞,进行血淋巴细胞计数、观察DNA损伤情况;培养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检测3H-dT掺入量,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计算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辐射使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降低、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增加,这些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补充SI可降低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的减少幅度,降低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下降幅度,减少辐射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其中SI对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防护作用与辐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小鼠的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 贾海泉金宏李培兵吴健全南文考王永辉邓炳楠高兰兴
- 关键词:电离辐射大豆异黄酮淋巴细胞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ag-1调控小鼠乳腺癌细胞体内转移
- 目的:利用RNA干扰的方法分析下调mag-1的内源性表达对小鼠乳腺癌细胞体内白发性转移的影响。方法 :利用RNA干扰技术,将mag-1的shRNA干涉载体及无关干涉载体转染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
- 王妍张家恺杜芝燕徐元基贾海泉于晓妉陆应麟
- 关键词:肿瘤转移RNA干扰
- 文献传递
- 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p53AIP1的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外源性p53AIP1(p53-regulated apoptosis-inducing protein 1)基因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评估p53AIP1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构建携带p53AIP1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p53AIP1,感染人肝癌细胞HepG2,应用MTT比色法、Western blotting、流式细胞术、罗丹明染色以及电镜等观察外源性p53AIP1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小鼠皮下接种感染Ad-p53AIP1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观察Ad-p53AIP1对肿瘤细胞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建立4T1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直接瘤内多点注射重组腺病毒,观察Ad-p53AIP1的抗肿瘤疗效。结果:感染Ad-p53AIP1的HepG2细胞能够高效表达P53AIP1蛋白。MTT检测显示Ad-p53AIP1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率达50%以上;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p53AIP1使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_2/M期;罗丹明染色、电镜观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PARP表达的检测均证实p53AIP1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明显凋亡。感染Ad-p53AIP1的肿瘤细胞体内成瘤受到非常明显的抑制(P<0.01),Ad-p53AIP1瘤体注射对移植瘤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Western blotting以及RT-PCR检测证实Ad-p53AIP1对p53 mRNA表达无影响,能下调mdm2基因的表达;p53AIP1能上调P53蛋白的表达、下调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还影响P21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p53AIP1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反向调控P53蛋白、调控多种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有关,该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姜云波陆应麟贾海泉徐元基陈惠华刘刚王妍杜芝燕
- 关键词:肝癌细胞抗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