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临沂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微导管成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总结微导管成袢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及载瘤动脉特点选择不同成袢方式,窄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宽颈及巨大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结果 18例患者利用成袢技术使微导管顺利到位,16例行血管内成袢,目标血管为大脑中动脉M2段4例,大脑前动脉A1段4例,后交通动脉5例,小脑后下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2例行瘤内成袢.12例置入Solitaire支架,6例单纯行弹簧圈栓塞,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成袢相关并发症.1例大脑中动脉瘤行瘤内成袢时未成功,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死亡.结论 成袢技术可使微导管进入常规技术难以进入的锐角血管,提高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但存在诱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瘤内成袢禁用于已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郭锋孟凡国于建军蔡菁孙爱刚郇林春姜除寒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技术栓塞治疗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 flow diverter,T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使用TFD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功能转归。至少术后3个月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71个动脉瘤),成功置入54枚TFD。41例(78.8%)单纯置入TFD,11例(21.2%)TFD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各有2例术后发生出血和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DSA随访34例共45个动脉瘤,随访时间(8.3±3.1)个月(范围3~15个月),其中OKM分级A级2个(4.4%),B级11个(24.4%),C级1个(2.2%),D级31个(68.9%)。最后一次随访时51例患者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1例转归不良(mRS评分4分)。结论T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李健蔡菁张朋杰徐方迪刘于海陈阳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024年
-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破裂后死亡和残疾率极高。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检出、破裂风险预测、手术方案规划、治疗转归评估均是临床关注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的不断深入融合,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文章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 李健徐方迪王福阳张朋杰刘于海陈阳蔡菁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脑血管造影术血流动力学
-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23.27±4.50)ml少于对照组的(120.65±24.76)ml,手术时间(1.98±1.03)h、术后卧床时间(4.89±0.74)d、住院时间(14.25±1.98)d短于对照组的(3.45±1.20)h、(5.94±0.95)d、(17.34±2.6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46±1.21)、(3.85±1.16)、(3.37±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52±1.67)、(6.94±1.41)、(6.15±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且实验组血清CRP(5.89±1.06)mg/L、PCT(0.46±0.15)ng/L、TNF-α(10.83±2.07)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L、(13.49±2.4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NIHSS评分(17.90±1.34)分、mRS评分(1.73±0.45)分低于对照组的(19.74±1.53)、(2.45±0.62)分,KPS评分(67.13±3.48)分、Barthel指数(82.96±7.15)分高于对照组的(63.52±2.34)、(74.85±6.5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
- 陈阳蔡菁宗艺张朋杰李健刘于海
- 关键词:神经外科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
-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类型的治疗策略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8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解剖分型分别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手术组,66例)和血管内治疗(介入组,52例);根据影像学资料分为经典型(46例)、偏侧型(49例)和累及双干或多干型(23例)。对各型接受血管内或开颅夹闭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对比分析。
结果46例经典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中,手术组27例,mRS评分为0~2分20例,3~5分7例;介入组19例,mRS评分为0~2分14例,3~5分5例,两种术式的临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偏侧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中,手术组21例,mRS评分为0~2分11例,3~5分10例;介入组28例,mRS评分为0~2分23例,3~5分5例,介入组患者的临床预后要优于手术组患者(P〈0.05)。23例累及双干或多干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中,手术组18例,mRS评分为0~2分14例,3~5分4例;介入组5例,mRS评分为0~2分1例,3~5分4例,手术组患者的临床预后要优于介入组的患者(P〈0.05)。
结论对于经典型MCA分叉部动脉瘤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对于偏侧型MCA分叉部动脉瘤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要优于开颅夹闭治疗,应优先选择血管内治疗;对于累及双干或多干型MCA分叉部动脉瘤,应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 王友达郭锋张德鑫李金星蔡菁于建军孟凡国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治疗性显微外科手术解剖分型
- 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 n=28)、高压氧组(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 n=29)、联合组(基础治疗+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 n=33)。运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Hwars)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BBs、BI评分及Hwars分级明显高于或优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68.96%、87.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 刘于海李冰陈阳李鑫秦金燕蔡菁
- 关键词:脑卒中高压氧神经功能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比较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5例患者,年龄(58.15±10.11)岁,男性75例(38.5%)。替格瑞洛组94例,氯吡格雷组101例,两组术后3个月时的出血事件发生率(12.8%对5.9%)和缺血事件发生率(14.9%对18.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优势比(odds ratio,OR)6.08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89~13.012;P=0.019]、高血压(OR 4.547,95%CI 1.589~13.012;P=0.005)、分支血管处动脉瘤(OR 3.089,95%CI 1.122~8.504;P=0.029)以及使用血流导向装置(OR 3.111,95%CI 1.062~9.110;P=0.038)是术后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甘油三酯可能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435,95%CI 0.989~2.082;P=0.057),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张朋杰蔡菁刘于海李健陈阳徐方迪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
- 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廇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 蔡菁孙爱刚杨桂仑刘运涌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动脉支架介入疗法
- 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分析及血小板CD62p表达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并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小板活化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病情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5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的表达,同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27例、稳定斑块43例和不稳定斑块40例,比较CD62p的表达。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44.6%);与对照组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CD62p明显升高[(17.75±2.26)%vs(10.26±1.87)%vs(4.50±1.15)%,P<0.05];与无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CD62p明显升高[(15.28±2.12)%vs(9.09±1.70)%vs(5.23±1.28)%,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与脑卒中进展有关;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表达的高低与斑块性质相关。
- 刘运涌蔡菁贺峰张秀菊蒋建章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疾病血小板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