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万清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田间
  • 2篇大豆
  • 1篇低温冷害
  • 1篇豆田
  • 1篇旋耕
  • 1篇旋耕技术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生育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气象
  • 1篇气象条件
  • 1篇作物
  • 1篇面积变化
  • 1篇冷害
  • 1篇大豆田
  • 1篇大豆田间
  • 1篇大豆叶

机构

  • 4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4篇潘万清
  • 3篇王连敏
  • 1篇杨英良
  • 1篇矫江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大豆科学

年份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旋耕技术效果研究
1992年
通过田间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研究了旋耕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旋耕能有效地提高整地质量、改善耕层构造、促进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温度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并使作物出苗数增加,生长良好,产量提高;旋耕比耕翻的耕作次数减少,亩耗油量和机耕费用降低,机耕效率明显提高。旋耕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的少耕方法,同时指出了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徐文富潘万清
关键词:旋耕
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低温冷害发生规律被引量:9
1993年
低温冷害是影响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气象灾害.5~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5℃以上时,即产生低温冷害.1949~1986年间,本区共发生10次低温冷害年,气候概率为28%.平均每个低温冷害年粮食作物减产14.3%、总产减少3~6亿kg.低温冷害关键期是5、6、8三个月气温,玉米、大豆与5、6二个月气温相关显著,水稻与8月气温相关显著,r值分别为0.609、0.629和0.637.冷害类型以延迟型为主,水稻兼有障碍型冷害.本区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每当太阳黑子出现极大、极小值或出现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时,大多是低温冷害年.
杨英良潘万清王连敏
关键词:作物冷害
大豆叶面积变化对田间微气象条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1992年
作者通过1977~1981年和1987~1989年,分别在绥化、哈尔滨和合江地区的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发现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可造成不同的田间微气象环境条件,叶面积指数6左右时,植株似倒非倒,株间采光量和CO_2分布较为合理,光合效率高,大豆单株生育良好,群体产量高;在生产上可依据当地土地条件、施肥水平、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用叶面积动态变化方程式计算出适宜的密度,以使大豆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保持在6左右,创造较理想的田间微气象效应。
潘万清王连敏高连国
关键词:叶面积大豆
大豆田间微气象条件对其生育产量影响及调控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前期较早形成较繁茂的营养体,而后期相对来看又不过份郁闭的群体长势,有利于通风透光,光合效益高,是高产型长相和结构形式;就一般年份来说,限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水分,窄行距大豆地块有利于保水;黑龙江省现有的几个大豆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6左右、密度在35~45万株/公顷情况下,株间微气象环境较为适宜,大豆产量高;倒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垅作能相对减轻倒伏程度,而且垅作比平作能相对提高地温。
潘万清矫江毛成伟尚志敏王连敏
关键词:大豆气象条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