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良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低温冷害发生规律被引量:9
- 1993年
- 低温冷害是影响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气象灾害.5~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5℃以上时,即产生低温冷害.1949~1986年间,本区共发生10次低温冷害年,气候概率为28%.平均每个低温冷害年粮食作物减产14.3%、总产减少3~6亿kg.低温冷害关键期是5、6、8三个月气温,玉米、大豆与5、6二个月气温相关显著,水稻与8月气温相关显著,r值分别为0.609、0.629和0.637.冷害类型以延迟型为主,水稻兼有障碍型冷害.本区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每当太阳黑子出现极大、极小值或出现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时,大多是低温冷害年.
- 杨英良潘万清王连敏
- 关键词:作物冷害
- 低平易涝地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 1997年
-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光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涝地低产面貌的有效途径。
- 杨英良
- 关键词:低平易涝地机械化耕作模式
-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
- 1996年
-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松嫩平原黑土层较厚,光热较充足,为种植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该自然区有29.5%耕地(约121hm2)属于低平易涝地,地下水...
- 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
- 关键词:玉米耕作法
- 优质高产量抗病水稻新品种龙稻7号的选育与推广
- 王俊河冯延江李守哲李锐腾桂荣杨英良徐波高兆国
- 龙稻7号是由五优稻1号中用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而成,于2006年2月15日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株高95~100cm,穗长18cm,每穗平均粒数95,千粒重26.5g,主茎叶片12片,三穗,分孽能力...
- 关键词:
- 关键词:选育抗病水稻
- 松旋耕法改善低平易涝地土壤理化性状的效果被引量:2
- 1998年
- 1991~1995年在低平易涝的碳酸盐黑土(湿润均腐土)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松旋耕法较传统翻耙压法提高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144%,增加土壤气相87%,渗透量增加35~42倍,耕层土壤含水量降低128%,提高地温03~12℃,有效氮、磷、钾分别增加104%、589%和367%。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
- 杨英良
- 关键词:低平易涝地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
- 低温对玉米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及与冷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 1991年
- 低温降低玉米植株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低温持续时间越长,玉米植株光合、呼吸强度下降的幅度就越大,发生低温冷害的机率也就越高。影响最大的时期为二展叶期,其次为四展叶期,再次为灌浆期。早熟玉米品种对低温的反应比晚熟玉米品种更为敏感。试验结果还表明,生育期越早和温度越低就会出现光合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呼吸强度下降幅度的“逆反现象”,因而这也是最易发生低温冷害的关键时期。
- 李月梅马莹莹杨英良孟良
- 关键词:玉米光合作用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