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星
-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肺移植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的手术适应证、围术期的处理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9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移植治疗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均为女性,年龄23~52岁,术前均诊断为肺淋巴管肌瘤病。移植前胸部CT检查均提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薄壁囊状影。9例患者均行续贯式双肺移植。术后病理提示:异常增生的平滑肌样细胞围绕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弥漫性生长,使肺泡间隔增宽,符合淋巴管肌瘤病病理改变。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氧合指数、1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预计值指标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例患者肺移植手术后氧合指数由(210±55)mmHg(1mmHg=0.133kPa)上升至(400±80)mmHg,FEV1由(1.0±0.2)L上升至(2.8±0.4)L,DLCO%预计值由(27.5±2.5)%上升至(75.0±10.0)%,3项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康复出院,随访至收集资料时,心肺功能良好,长期生活质量佳。1例术后出现感染伴急性排异反应,术后13天死亡。结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双肺移植术是首选手术方式。
- 叶书高陈员郑明峰蒋华驰李慧星何毅军陈静瑜
- 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肺移植
-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修补同期双肺移植治疗肺动脉高压产妇艾森曼格综合征一例报道被引量:1
- 2019年
- 肺动脉高压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是妊娠合并疾病中最危险的病种,而对于此类危重症产妇的外科治疗,既往文献仅存在极少数以"心肺联合移植"方式治疗的个案报道。本文通过对一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剖宫产围术期产妇,以"房间隔缺损修补+双肺移植"方式成功救治,初步探讨"心脏修补+双肺移植"方式在终末期肺动脉高压产妇中的外科治疗可行性。
- 黄健陈静瑜陆荣国李慧星焦国庆秦钟王桂龙
- 关键词:肺移植肺动脉高压
- 合并肺段挫伤供肺肺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合并肺段挫伤供肺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73例供、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肺是否合并挫伤,将供、受体分为挫伤组(各23例,挫伤最大直径5~8 cm)和标准组(各50例)。比较两组受体术后主要临床指标[包括术毕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发生率等]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受体的术毕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PG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标准组和挫伤组受体术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74%和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肺段肺挫伤(最大直径5~8 cm)的供肺肺移植疗效和预后接近标准供肺移植。
- 叶书高李慧星刘峰刘东陈静瑜
- 关键词:肺挫伤肺移植氧合指数
- 肺叶切除术治疗双肺移植术后肺不张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移植术后并发肺叶不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实施肺移植术后并发肺不张两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为囊性纤维化双肺移植后右中上肺重症感染并肺不张,1例为支气管扩张、两肺肺气肿双肺移植后右肺中下叶肺不张。肺切除术前两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两例患者分别进行右移植肺中叶切除术和右移植肺中下叶切除术。结果两例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康复出院。结论肺移植术后因严重肺部感染、支气管狭窄导致肺叶不张时,行肺叶切除术、切除病变部位能有效地控制此术后并发症。
- 李慧星毛文君陈静瑜郑明峰叶书高何毅军刘峰
- 关键词:肺移植肺切除术
- 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六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的处理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6例接受肺移植治疗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受者的临床资料.6例受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4~59岁,术前均诊断为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移植前6例受者的胸部增强CT或CTPA检查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栓塞,其平均肺动脉压均>30 mmHg,心功能Ⅲ~Ⅳ级.6例受者中,4例在ECMO辅助下接受续贯式双肺移植,2例接受了单肺移植,其中1例在ECMO辅助下完成.观察手术前后受者氧合指数、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例受者氧合指数由术前的(195±85)mmHg上升至术后的(440±140)mmHg,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108±28) mmHg下降至术后的(56±16) mmHg,肺动脉舒张压由术前的(72±18) mmHg下降至术后的(25±10) mmHg,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的(84±27) mmHg下降至术后的(36±10) mmHg,中心静脉压由术前的(17.5±4.5) mmHg下降至术后的(8.5±1.5) mmHg,移植前后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5例受者康复出院,随访至今,心肺功能良好,长期生活质量佳.1例受者术后3d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肺移植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受者术后远期的存活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
- 陈员叶书高聂晓伟郑明峰刘峰蒋华驰毛文君李慧星陈静瑜
- 关键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移植
- 儿童肺移植12例经验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总结12例儿童肺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07年12月—2020年8月实施的12例儿童肺移植的资料,重点对适应证、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儿行肺移植,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患儿行肺移植时年龄为2~17岁(年龄中位数为13.5岁),小于12岁5例,占比41.7%;体重为15~55 kg(体重中位数为45 kg)。术前诊断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4例(33.3%),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例(25%),间质性肺病3例(25%),先天性心脏病1例(8.3%),肺囊性纤维化1例(8.3%)。受者均接受ABO血型相同或相容供肺。免疫抑制方案采用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10例,心功能不全3例,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2例,术后出血1例,气道狭窄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1例气道狭窄合并感染于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肺移植治疗儿童终末期肺病是安全、有效的,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供、受者,加强术中操作和术后的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以提高受者生存率。
- 刘峰赵高峰刘晓飞蒋华驰金玉麟李慧星黄健陈静瑜
- 关键词:儿童肺移植
- 棉籽糖低钾右旋糖酐液中灌注丹酚酸B对大鼠离体肺的保护作用
- 2015年
- 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离体供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实验组和高浓度实验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选择棉籽糖低钾右旋糖酐液(R-LPD液),实验组在对照组灌注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丹酚酸B注射液800mg/L、1200 mg/L。呼吸机辅助通气下边灌注边取下供肺,离体后再用灌注液行顺灌及逆灌,后放入盛有4℃相应保存液的无菌冰桶内保存。术后6 h、9 h、12 h、24 h分别测两组供肺的湿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各组内12 h前相邻时间点比较,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后各参数明显高于12 h(P<0.01)。各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12 h前组间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存至24 h,W/D、MDA含量、MPO活性比较,对照组>低浓度实验组>高浓度实验组(P<0.05);而SOD活性比较,对照组<低浓度实验组<高浓度实验组(P<0.05)。光镜下各肺组织保存至12 h以前,病理形态学均无明显炎症损伤,仅表现轻度炎症反应。12 h后对照组组光镜病理观察出现肺泡结构破坏、间质水肿、炎症损伤较低浓度实验组组明显,高浓度实验组情况较低浓度实验组肺组织结构更为清晰且炎症损伤较轻。结论:加入丹酚酸B后的灌注液在12 h前未有明显优势,12 h后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小鼠供肺质量,使供体肺在离体情况下有效保存更长的时间,且高浓度丹酚酸B能更有效的提高对供体肺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 孙敏李慧星徐辉陈静瑜孙洁纪勇
- 关键词:丹酚酸B肺移植
- 大黄素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目的探讨大黄素术前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用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注射溶剂液干预组(DMSO组)和注射大黄素干预组(Emodin组)四组。Sham组仅开...
- 李慧星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黄素DMSO线粒体DNA
- 文献传递
- 肺移植术后气道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统计,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全世界范围内共完成了肺移植手术34102例。随着肺保存技术、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移植后支气管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这仍是制约肺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对肺移植后支气管吻合口并发症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 李慧星陈静瑜
- 关键词:气道并发症移植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心肺移植肺移植手术
- 单肺与双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 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比较单肺移植与双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效果,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通过肺移植手术治疗IPF的病例资料,共104例,其中男76例,女28例,年龄46 ~ 69岁,平均(57.6±11.5)岁.根据手术类型分为单肺移植组(41例)与双肺移植组(6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的肺功能改善及累积生存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一般情况:年龄:单肺移植组41例,其中男33例,女8例,年龄55 ~ 69岁,平均年龄(61.7±7.0)岁.双肺移植组63例,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46 ~65岁,平均年龄(55.6±9.4)岁,单肺移植组年龄较双肺移植组高(P<0.05).肺动脉平均收缩压:单肺移植组[(34.3 ±13.1)mmHg,1 mmHg=0.133 kPa]较双肺移植组[(44.1±17.9) mmHg]低(P<0.05).术中出血量:单肺移植组[(973±382) ml]较双肺移植组[(1590±617)ml]少(P<0.05).冷缺血时间:单肺移植组较双肺移植组低短(P<0.05).术中ECMO使用率:双肺移植组较单肺移植组低高(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再次开胸手术、再次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以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失功能发生率:双肺移植组(11例,发生率17.5%)较单肺移植组(5例,发生率12.2%)高(P<0.05).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胸腔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及气道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功能改善:双肺移植组FVC占预计值%、FEV1占预计值%、DLCO占预计值%、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优于单肺移植组(P<0.05).累积生存率:单肺移植组与双肺移植组术后l、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3%、61.6%、46.2%及79.1%、68.6%、53.
- 孙敏李慧星谢于峰徐辉刘峰陈静瑜
- 关键词:肺移植单肺移植双肺移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