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进

作品数:49 被引量:169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2篇梗死
  • 11篇血管
  • 10篇成形术
  • 9篇支架成形术
  • 8篇动脉
  • 8篇溶栓
  • 7篇疗效
  • 7篇静脉溶栓
  • 6篇血管内支架
  • 6篇血管内支架成...
  • 6篇血管狭窄
  • 6篇内支架
  • 6篇内支架成形术
  • 6篇成像
  • 5篇诱发电位
  • 5篇临床疗效
  • 5篇临床疗效与安...
  • 5篇急性

机构

  • 42篇广州市第一人...
  • 7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花都区...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作者

  • 49篇周进
  • 40篇潘小平
  • 20篇杨勇
  • 20篇邓伟华
  • 19篇李泽
  • 18篇黄翚
  • 10篇陈浩博
  • 9篇陈树达
  • 5篇刘月香
  • 5篇曾涛
  • 5篇汪志远
  • 4篇雷秀霞
  • 4篇邓伟华
  • 4篇杨勇
  • 3篇余健敏
  • 3篇郑浩
  • 2篇徐邦牢
  • 2篇彭蔚
  • 2篇王家萍
  • 2篇郭爱华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广东省医师协...
  • 2篇广州医药
  • 2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 :对 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患者应用GDC栓塞 ,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 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完全栓塞动脉瘤 3 6个 ,大部分栓塞 5个 ,部分栓塞 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 3 0例 ,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 6例 ,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 6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 ,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 。
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关键词: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致TIA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经颈部C...
周进邓伟华黄晕杨勇潘小平陈树达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血管狭窄TIA疗效
脑梗死病人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初步研究
2000年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患者瘫痪侧上肢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与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MEP异常程度和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且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MEP反映中枢运动传导通路受损情况 ,对预测其预后亦有帮助。
周进李泽刘月香潘小平王家萍
关键词:脑梗死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将13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按肢体肌力≤3级和>3级进行研究,检查健、患侧的SEP,MEP,统计两组异常率。结果:SEP,M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MEP更为灵敏(SEPχ2=19.551,MEPχ2=79.934,P<0.001)。SEP,M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SEP缺失、延长、正常组未愈分别为12,14,7例;MEP缺失、延长、正常组治愈分别为20,12,1例。MEP,SEP检查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433,P<0.05;χ2=14.328,P<0.01)。结论:SEP,M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周进李泽潘小平刘月香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梗死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21例,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组53例,药物治疗方案同治疗组。临床随访6~28个月。结果21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30%,术中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例出现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颈动脉超声未显示再狭窄。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14例患者狭窄程度加重,其中2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结论与药物治疗组比较,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潘小平周进邓伟华黄翚杨勇陈浩博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脑梗死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HC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HCP中2例为特发性HCP,2例为继发性HCP,所有患者均以头痛和颅神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点;头部MRI示硬脑膜异常强化灶,以大脑镰、小脑幕等处为主;针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及规范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CP以头痛和多颅神经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见特征性的硬脑膜强化改变,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周进杨勇陈树达潘小平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磁共振成像
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与睡眠结构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特征和静息态脑部活动特征。方法:选取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19例为病例组、体检健康者1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rfMRI)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磁共振采用局部一致性法(ReHo)和低频振幅法(ALFF)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病例组睡眠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N3期和REM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N1、N2期比例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左梭状回、左小脑后叶ReHo值降低,右顶上小叶、左楔前叶、右枕叶舌回ReHo值升高,右额叶直回、右枕叶舌回、左小脑后叶、右小脑前叶ALFF值降低,右楔叶ALFF值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睡眠障碍的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存在多区域脑功能异常。
赖明君潘小平魏新华郑浩任继亮徐向东周进
关键词:抑郁睡眠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睡眠脑电图
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注意网络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情况,探讨患者注意功能障碍可能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18例(抑郁症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6例(对照组),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3.0TMR成像系统行静息态fMRI检查,分析任2个感兴趣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左侧注意网络中的前扣带回与辅助运动区(z分:0.21±0.10vs.0.13±0.09),右侧注意网络中的基底节区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z分:0.18±0.12vs.0.10±0.08]、额叶动眼区与顶内沟(z分:0.19±0.12vs.0.10±0.05)、额叶动眼区与蓝斑核(z分:0.18±0.13vs.0.09±0.07)的功能连接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态下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脑注意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广泛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注意功能下降有关。
胡键浠陈浩博李泽周进郭爱华胡蓉陈浩扬胡桂和潘小平
关键词:抑郁症注意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4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4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及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有头痛及颅神经损害,1例伴发共济失调;MRI强化均可见硬脑...
周进潘小平杨勇陈浩博陈树达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CE组)30例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NCE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24 h、7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的m RS评分(7 d、90 d)及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E组和NCE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IHSS、m R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E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N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梗死,4.5 h内静脉溶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总体疗效和预后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在谨慎选择静脉溶栓方案的同时应该充分评估风险和预后。
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陈浩博
关键词: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心源性脑梗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