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勇

作品数:37 被引量:133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4篇脑梗
  • 14篇脑梗死
  • 14篇梗死
  • 13篇动脉
  • 10篇急性
  • 9篇溶栓
  • 9篇疗效
  • 8篇血管
  • 8篇静脉溶栓
  • 8篇成形术
  • 7篇溶酶
  • 7篇纤溶
  • 7篇纤溶酶
  • 7篇纤溶酶原
  • 7篇纤溶酶原激活
  • 6篇溶酶原激活剂
  • 6篇组织型
  • 6篇组织型纤溶酶...
  • 6篇纤溶酶原激活...
  • 6篇激活剂

机构

  • 37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37篇杨勇
  • 29篇潘小平
  • 20篇周进
  • 19篇邓伟华
  • 17篇黄翚
  • 17篇李泽
  • 6篇陈树达
  • 6篇陈浩博
  • 5篇成秋生
  • 3篇黄华锰
  • 3篇黄翬
  • 2篇张建安
  • 2篇彭蔚
  • 2篇李蒙燕
  • 2篇余健敏
  • 2篇郑浩
  • 1篇谭三智
  • 1篇沈建通
  • 1篇王彦莉
  • 1篇胡蓉

传媒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广东省医师协...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抑郁症的多导睡眠脑电图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异常改变,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仪(PSG)对2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组与正常组比较:睡眠潜伏期延长,慢波睡眠减少,维持率低;REM潜伏期缩短,密度增加。结论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及浅睡为主的睡眠障碍,多导睡眠图特征性变化是以快动眼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表现为REM潜伏期(RL)缩短,REM密度增加,原因可能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5-HT/NE)能神经传递减少及/或胆碱能传递增加有关。笔者认为抑郁症患者REM睡眠的特征性改变对抑郁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郑浩李泽潘小平杨勇
关键词:抑郁症多导睡眠图
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成功再通的决策树预测模型
2023年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有症状颈内动脉闭塞(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SICAO)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成功再通的预测因素,利用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算法建立决策树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在中国8家综合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非急性期SICAO患者,随机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重要变量,基于CART算法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混淆矩阵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最终纳入非急性期SICAO患者511例,按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357例)和验证集(154例),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成功再通率分别为58.8%和5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6)。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的6个系数不为零变量构建CART决策树模型,最终决策树纳入5个变量,共5层,包含9条分类规则。闭塞节段数较少、近端残腔为锥形、ASITN/SIR侧支分级1~2级、缺血性事件为缺血性卒中以及最近事件至血管内再通治疗时间为1~30 d是成功再通的预测指标。ROC分析显示,决策树模型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810(95%置信区间0.764~0.857),模型预测成功再通的最佳截断值为0.71;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763(95%置信区间0.687~0.839),准确度为70.1%,精密度为81.4%,敏感性为63.3%,特异性79.7%。两组中Hosmer-Lemeshow检验均P>0.05。结论基于缺血性事件类型、最近事件至血管内再通治疗时间、近端残腔形态、闭塞节段数和ASITN/SIR侧支分级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能有效预测非急性期SICAO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成功再通。
霍淑娴侯超施璇殷勤黄显军孙文肖国栋杨勇陈红兵李敏杜明洋韩云飞樊小兵刘新峰叶瑞东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内动脉慢性病决策树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21例,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组53例,药物治疗方案同治疗组。临床随访6~28个月。结果21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30%,术中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例出现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颈动脉超声未显示再狭窄。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14例患者狭窄程度加重,其中2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结论与药物治疗组比较,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潘小平周进邓伟华黄翚杨勇陈浩博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脑梗死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HC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HCP中2例为特发性HCP,2例为继发性HCP,所有患者均以头痛和颅神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点;头部MRI示硬脑膜异常强化灶,以大脑镰、小脑幕等处为主;针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及规范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CP以头痛和多颅神经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见特征性的硬脑膜强化改变,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周进杨勇陈树达潘小平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磁共振成像
基于(1+1+N)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的广州市白云区卒中防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老龄化形势下广州市白云区西部卒中防治工作的新模式。方法通过完善组织结构、管理架构、建立稳定高效运行的(1+1+N)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创建优质高效的卒中救治区域联盟,实现高质量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快速响应的卒中绿道急救和全程管理。结果初步完成构建广州市白云区西部区域性卒中救治中心,区域内卒中患者及时救治,溶栓效率,血管再通等均有显著提升,整体提升白云区西部医疗机构的卒中救治水平。结论区域性的协同救治是提高卒中救治水平的重要举措。(1+1+N)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能提高卒中患者救治率,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陈浩博李泽龙信聪谭三智胡蓉杨勇许婷李曼欧阳登周卓晟曹杰
关键词:卒中防治双向转诊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3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杨勇许淼潘小平成秋生李泽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系TOAST分型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4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4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及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有头痛及颅神经损害,1例伴发共济失调;MRI强化均可见硬脑...
周进潘小平杨勇陈浩博陈树达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CE组)30例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NCE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24 h、7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的m RS评分(7 d、90 d)及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E组和NCE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IHSS、m R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E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N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梗死,4.5 h内静脉溶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总体疗效和预后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在谨慎选择静脉溶栓方案的同时应该充分评估风险和预后。
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陈浩博
关键词: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心源性脑梗死
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I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大小分为sUIAs组(直径<5 mm)和非sUIAs组(直径≥5 mm)。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以及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转归。结果共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其中sUIAs患者33例(41.25%),非sUIAs患者47例。sUIA组年龄[(51.1±9.7)岁对(61.2±8.1)岁;t=5.058,P<0.001]、动脉瘤最大直径[(3.6±1.1)mm对(8.2±3.2)mm;t=7.923,P<0.001]、颈宽[(3.1±0.5)mm对(4.5±2.5)mm;t=3.167,P=0.002]以及宽颈动脉瘤(3.0%对21.3%;χ2=7.213 ,P=0.007)和采用支架辅助栓塞(6.1%对23.4%;χ2=4.285,P=0.038)的患者构成比显著小于或低于非sUIAs组。两组间栓塞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转归良好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sUIAs,血管内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与非sUIAs的血管内治疗相当。
黄翚杨勇潘小平邓伟华黄华锰李泽张昊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治疗预后的关联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颈动脉支架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3例,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术后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采用氯吡格雷(75 mg/d)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26个月(12~36月),20例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快代谢型3例,中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12例,慢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5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快代谢型患者(OR=4.92,95% CI :1.26~19.31, P=0.015,OR=10.67,95%CI :1.92~59.2,P=0.008).发现CYP2C19功能缺失(LOF)携带数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P=0.002),携带有1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21倍(95% CI :1.23~9.05,P<0.05),携带2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时未携带者的10.21倍(95% CI :2.62~40.24,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LOF携带数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
黄翚曾涛潘小平邓伟华杨勇黄华锰李泽
关键词:CYP2C19基因多态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氯吡格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