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明亮

作品数:37 被引量:471H指数:13
供职机构: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千岛湖
  • 11篇有机物
  • 10篇有色可溶性有...
  • 10篇太湖
  • 10篇可溶性有机物
  • 7篇植物
  • 7篇浮游植物
  • 6篇叶绿素A
  • 4篇荧光
  • 4篇水库
  • 4篇夏季
  • 4篇颗粒物
  • 4篇光谱
  • 3篇营养化
  • 3篇三维荧光
  • 3篇水质
  • 3篇环境因子
  • 3篇富营养化
  • 3篇CDOM
  • 2篇典范对应分析

机构

  • 26篇杭州市环境保...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京大学
  • 2篇河海大学
  • 2篇聊城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37篇刘明亮
  • 16篇张运林
  • 15篇虞左明
  • 13篇何剑波
  • 7篇韩轶才
  • 6篇盛海燕
  • 6篇殷燕
  • 6篇高玉蓉
  • 4篇周永强
  • 4篇杨强
  • 4篇施坤
  • 3篇秦伯强
  • 3篇沈旭
  • 3篇张银龙
  • 3篇时志强
  • 3篇朱广伟
  • 3篇李云亮
  • 2篇许海
  • 2篇马荣华
  • 2篇唐伟

传媒

  • 11篇湖泊科学
  • 5篇环境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浙江树人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09
  • 3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40
2008年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张运林冯胜马荣华刘明亮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新安江对千岛湖外源输入总量的贡献分析(2006-2016年)被引量:14
2019年
运用新安江模型,计算了千岛湖25条主要入湖河流在2006-2016年间的入湖流量,结合同时期入湖河道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最大入流新安江的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量输入在该时段内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了新安江营养盐输入总量变化与新安江水质水量、黄山市人口、GDP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新安江营养盐总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新安江多年平均年入湖水量占千岛湖多年平均年入湖水量的51.4%,占25条主要河流年总入流量的67.3%,新安江CODMn、TP、TN、NH3-N多年平均的输入总量分别为11458.4、214.9、7649.2和756.5 t/a,分别占千岛湖年总负荷的50.7%、34.3%、63.7%和48.4%.各指标的年入湖总量在统计期间均呈上升趋势,且春、夏两季高于秋、冬两季.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山市GDP与新安江CODMn、TN和TP入湖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面源污染对新安江TN输入总量有显著影响.作为千岛湖最大的入湖河流,新安江营养盐(TP、TN、NH3-N)的输入能显著影响千岛湖的生态系统健康.
张倚铭兰佳李慧赟刘凤龙罗潋葱吴志旭虞左明刘明亮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千岛湖
微纳米气泡改善杭州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的工程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于2013年4月至6月在杭州城市河道对微纳米气泡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进行了持续的原位监测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试验区水体温度平均升高0.7℃,pH增大0.2,溶解氧增加1.0 mg/L,而TDS浓度降低42 mg/L;水质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8.45 mg/L、6.78 mg/L、8.90 mg/L和0.58 mg/L。由此可推测微纳米气泡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净化水质,为恢复良好水生生态环境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杨强沈旭唐伟刘明亮何剑波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质指标
湖北东湖、梁子湖和洪湖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2007年9月底和10月初湖北东湖、梁子湖、洪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3个湖泊水体中颗粒物吸收系数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表现出明显浮游植物吸收特征,反映颗粒物中浮游植物贡献比较高;东湖和梁子湖吸收系数显著大于洪湖,表明东湖和梁子湖水下光场条件不如洪湖。武汉东湖各点颗粒物吸收系数变化不大,而梁子湖和洪湖各点则存在较大空间差异。3个湖泊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谱型一致,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衰减。武汉东湖、梁子湖、洪湖指数函数斜率平均值分别为12.31±0.32μm-1、11.96±0.84μm-1、11.98±1.68μm-1。浮游植物特征波长的吸收系数与浮游植物色素浓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可以通过色素浓度测定反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与总悬浮物、有机颗粒物、无机颗粒物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有机颗粒物也有很好的线性相关,证明有机颗粒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主。
时志强张运林刘明亮袁旭音殷燕刘笑菡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吸收光谱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热力学状况及热力分层研究被引量:26
2014年
利用2012年1 12月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6个点位的每月一次的水温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周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温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了温跃层特征量(温跃层深度、厚度、强度)与表层水温、水体透明度的关系.新安江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与气温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又以表层水温线性关系最好,而下层水温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下层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全年处于相对恒温状态.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逐月变化明显,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层水温最高值出现的季节较表层水温明显后延,下层水温没有明显的逐月变化和季节变化.水温垂直分布显示,4个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跃层和温度分层现象,其中水深最深的大坝前水温分层最明显.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3个典型点位从春季的4月份到冬季的2月份温跃层深度由1.61±0.47 m逐渐增加至39.37±5.35 m,而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则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温跃层深度与水体透明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表层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并基于透明度和表层水温建立温跃层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刘明亮吴志旭何剑波沈旭高玉蓉虞左明
关键词:温跃层深度热力分层
太湖真光层深度的计算及遥感反演被引量:8
2009年
真光层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层,真光层反演有利于初级生产力的进一步估算.利用2007-01-07和2006-08-01两期陆地卫星TM数据与同步水质参数数据,建立太湖水体非色素颗粒物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模型,反演出太湖冬、夏两季的非色素颗粒物、叶绿素a浓度.然后根据在太湖建立的真光层深度与非色素颗粒物、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得到太湖冬、夏两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就整个湖区而言,冬季真光层深度变化范围为0.27-2.28m,均值为0.56±0.22m,夏季真光层深度变化范围为0.21-2.03m,均值为0.98±0.24m.从空间上看,冬季时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规律为:南太湖<西部沿岸<湖心区<胥口湾<贡湖湾<梅梁湾<东太湖<竺山湾;夏季时的变化规律为:西部沿岸<梅梁湾<东太湖<湖心区<贡湖湾<竺山湾<南太湖<胥口湾.从季节上看,夏季真光层深度显著大于冬季,但不同湖区真光层深度季节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梅梁湾、贡湖湾、西部沿岸、湖心区、胥口湾、南太湖夏季真光层深度大于冬季,而竺山湾和东太湖夏冬变化则不是很明显.
李云亮张运林刘明亮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反演
杭州地区17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于2008年和2009年的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分别对杭州地区17座大中型水库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85种,其中绿藻最多,有29种,硅藻26种,蓝藻15种,裸藻6种,隐藻、甲藻和金藻各3种。各水库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1.27×106-6.55×10^6个/L,最高密度为12.20×10^6个/L,最低密度为0.168×106个/L。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为2.86-28.35μg/L,最高浓度为33.60μg/L,最低浓度为1.36μg/L;丰水期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高于枯水期。多数水库丰水期优势种为蓝藻,枯水期优势种为硅藻;各水库间浮游植物密度无显著差异,但叶绿素a浓度差异显著。从营养状态指数(TLI)、浮游植物密度及叶绿素a浓度等综合分析,杭州地区17座大中型水库基本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动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营养盐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的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盛海燕姚佳玫刘明亮何剑波韩轶才虞左明张银龙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环境因子水库典范对应分析营养状态指数
富春江水库浮游植物调查与富营养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富春江水库3个站点2009年3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浮游植物和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富春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差异,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富春江水库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12属,硅藻门最多,其次为隐藻门和蓝藻门.夏季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季节,优势藻种为硅藻,其密度为1.96×105ind./L.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发现,富春江水库水质良好,属于中营养状态.
姚佳玫刘明亮何剑波盛海燕韩轶才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状态指数富营养化
基于Landsat8影像估算新安江水库光合有效辐射漫射衰减系数被引量:2
2015年
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指可以被植物利用并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太阳辐射,其进入湖水后受光学组分(悬浮颗粒、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和浮游植物)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发生衰减,对湖泊生物的密度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基于Landsat 8影像数据的较为清洁的新安江水库PAR漫衰减系数的遥感估算模型,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Landsat 8的第二、三和第八波段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结果,模型决定系数为0.87.利用独立样本对构建的模型验证,预测值和实测值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为9.16%,均方根误差为0.06 m^(-1),由此可见利用Landsat 8数据的3个波段,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较清洁水体的PAR漫射衰减系数.基于14景Landsat 8影像发现,新安江水库PAR漫射衰减系数季节差异性明显,秋季(9~11月)和夏季(6~8月)PAR漫射衰减系数较高,分别为(0.82±0.60)m^(-1)和(0.77±0.41)m^(-1),而冬季(12~次年2月)和春季(3~5月)PAR漫射衰减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0.56±0.50)m^(-1)和(0.40±0.45)m^(-1).新安江水库PAR漫射衰减系数空间差异性显著,全湖PAR漫射衰减系数变化范围为(0.002~13.86)m^(-1),均值为(0.64±0.49)m^(-1).漫射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季节性降雨和浮游植物季节性生长引起,空间差异性主要由外源河流输入和部分水域采砂过程导致悬浮物浓度变化引起.
张毅博张运林査勇施坤周永强刘明亮
关键词:LANDSAT遥感估算
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特性研究
本文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观测采集和实验室观测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太湖水体CDOM的吸收特性、时空分布、来源(藻降解和河流输入)和去除(光化学降解),对比分析了四种CDOM光谱吸收模型,得出了最优...
刘明亮
关键词: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