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纪
- 作品数:126 被引量:58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毛娜找自己:技法、面孔与理想
- 2009年
- 毛娜,198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获银奖,金奖空缺)、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全国第三届"风景·风情"油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八届水彩画展、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优秀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展、全国第十、十一届美展。2007年荣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油画、水彩以及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并被美术专业机构收藏。
- 刘成纪
- 关键词:技法水彩画油画画展面孔
- 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被引量:28
- 2006年
- 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解释艺术本质的主导方式。但这种对艺术中主体因素(体验者)的强调,却导致了艺术的终结。据此,搁置主体性,放逐审美体验,让作品摆脱艺术家和欣赏者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但海德格尔从作品寻找艺术本源的方式,并无法改变艺术由人创制、为人而在的基本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也说明当代美学的任务不是放弃体验,而是通过现代改造,为体验者与体验对象重新确立一个可以共在的基点。这一基点,就是暂时搁置人对自然的器具性再造(实践)和情志化改造(移情),以最不具僭越性的身体与对象建立联系。由此,所谓审美体验的主体性,就是身体性;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以体去验”。
- 刘成纪
- 关键词:审美体验感官身体
- 中国上古器具观念的哲学发生被引量:7
- 2017年
-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传统工艺性器具的价值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用,二是审美。但就中国上古器具作为礼器的特性看,它更重要的价值却在于象征。换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人类制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好看,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更深广的哲学意义。像《周易》的"制器尚象"和孔子的"器以藏礼"之论,均是将器具作为天地人神之思的载体来看待。同时,由于器具价值所展现的哲学性,与此直接相关的器具制作活动也不是一般的技术或艺术劳动,而是包含着对道器和道技关系的深刻省察。这样,对于中国先秦器具及相关制作技艺的哲学研究,就成为对一般美学和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深化和拓展。
- 刘成纪
- 关键词:夏商西周《周易》
- 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被引量:13
- 2001年
- 新时期以来 ,人的问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问题 ,但对“人”的过度重视却导致了“自然”在美学研究中的长期缺席。在当代美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已因过度的“人化”而失去其固有的审美属性 ,成为仅仅为人而存在的感性形式。在这种背景下 ,只有承认自然的生命属性 ,将自然美看作生命的样态之美 (生态美 ) ,将生态价值看作自然的第一价值 ,才能防止人学的美学进一步退化为人类自我中心论的美学 ,并使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 刘成纪
- 关键词:人学自然美生态美生态学
- 诗意的栖居与发现——读古崖居士诗集《榆下清风》
- 2012年
- 读古崖居士的诗集一一《榆下清风》(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我们可以感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格调、有境界的人,是一位具有浓烈诗意情怀的人。我觉得,诗人不诗人对每个人来讲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内心有没有这样一种诗情,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怀。诗情与情怀,对人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 刘成纪
- 关键词:诗集居士诗意情怀诗情
- 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被引量:22
- 2016年
- 20世纪初叶,美学这一学科经过王国维等一批先贤的提倡和推动,在中国逐步成为显学。此后,它在百余年的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多有消长沉浮,但繁荣、复兴和发展构成了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一进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西方,自黑格尔以来被限定为"艺术哲学"的美学,因现代艺术对美的疏离而空洞化、边缘化。
- 刘成纪
- 关键词:美学精神空洞化当代历史艺术哲学文化学研究中国传统政治
- 重建中国美学的历史论述——王燚《西周礼乐美学考论》序被引量:3
- 2020年
- 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以魏晋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期,自王国维至宗白华等先贤,一般将目光聚集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二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先秦两汉美学研究得到了巨大补充。如宗白华1963年讲:"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魏晋)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几乎很少接触。"[1]在他看来,"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
- 刘成纪
- 关键词:宗白华先秦两汉美学史美学研究
- 中国美学史研究:限界、可能与目标被引量:4
- 2022年
- 在中国现行的美学学科框架内,中国美学史可能是最让人无法以个人之力穷极的领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资源本身的体量庞大和浩瀚,另一方面则由于现有美学理论和时代精神均对它缺乏持续性的约束力。但是,这种理论和时代的“双失”却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不断开出新境的必要条件。就美学理论与美学史的交互关系看,中国美学史既接受理论给予的限定,又以本土经验重建学术视域,并通向美的普遍历史;就美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看,这一领域既映显现实,又表现出种种偏至,但这种偏至正预示了美学史研究的全新可能。可以认为,在现代学术视域内,美学学科无论是它理论的弹性、思维方式的一般性,还是研究对象的无限广延,均意味着它是对人和世界普遍存在性状的描述,并不仅限于一种专门的知识。由这种理论和学科性质建构的历史,则必然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普遍视野。于此,一切历史都是美学史。
- 刘成纪
- 关键词:中国美学史美学理论中国哲学审美性质
- 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汉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西汉立国之初,基于政治和军事、地理的考虑,定都于长安,但由于关中之地与"暴秦"的历史关联,这一帝都长期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与此相比较,洛阳城营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的都城,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这样,长安与洛阳,也就分别成为秦制与周制的象征,所谓的两都之争,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论争的表象形式。西汉王朝自武帝始,国家政治日益儒家化,迁都洛阳遂成为儒家士人日益强烈的政治冲动。东汉之后,国家新都定于洛阳,这可视为儒家士人政治理想的实现,但同时却又激起了"关中耆老"的情感反弹。班固的《两都赋》是东汉明帝时期为洛阳辩护的典范文本。在现实层面,这一作品加固了洛阳作为帝都的位置,在观念层面,则全面昭示了汉代儒家理想王城的建制方式。就中国城市史研究而言,它提示人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置和建设,虽然奠基于经济和军事的考虑,但最终却是要在政治、伦理、哲学层面确立正当性。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或哲学、政治观念的物态形式,它承担着"器以藏礼"或"以器显礼"的重大使命。
- 刘成纪
- 关键词:东汉班固《两都赋》
- 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被引量:5
- 2012年
-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远古美学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这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订正的必要:首先是中国美学的远古发端问题,其次是美与中国史前文明的共生关系以及审美共同体的形成。以此为背景,中国社会早期的天下观为远古美学勾勒出了初始范型,原始农耕文明确立的人地关系为其提供了本质规定,器物纹饰强烈的视觉表现意图则意味着美的呈现在当时具备了自觉性。对于这一独特历史时段的美学考察,单纯依靠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互参互证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哲学对材料使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为美的演进史建立逻辑秩序。
- 刘成纪
- 关键词:美学研究三重证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