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刘强

刘强

作品数:65 被引量:384H指数:11
供职机构: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4篇动脉
  • 41篇冠状
  • 41篇冠状动脉
  • 25篇介入
  • 21篇心肌
  • 20篇介入治疗
  • 16篇心肌梗死
  • 16篇梗死
  • 15篇造影
  • 13篇动脉造影
  • 13篇冠状动脉造影
  • 13篇病变
  • 12篇冠脉
  • 10篇疗效
  • 10篇急性心肌梗死
  • 9篇冠状动脉介入
  • 8篇洗脱支架
  • 7篇动脉疾病
  • 7篇冠状动脉疾病
  • 6篇动脉介入治疗

机构

  • 63篇深圳市孙逸仙...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深圳市孙逸仙...

作者

  • 64篇刘强
  • 29篇左辉华
  • 28篇刘幼文
  • 23篇金光临
  • 22篇王丽丽
  • 20篇翁建新
  • 17篇魏熠
  • 15篇罗新林
  • 13篇罗剑峰
  • 12篇师姗姗
  • 11篇李忠红
  • 10篇曹茜
  • 10篇曾繁芳
  • 10篇衣为民
  • 9篇陈绮映
  • 7篇彭长农
  • 7篇龙娟
  • 7篇艾淑智
  • 6篇潘楚梅
  • 6篇员凤英

传媒

  • 10篇岭南心血管病...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国药业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靶向转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预防兔动脉支架血栓的形成
2015年
目的观察构建的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超声微泡靶向载体体内转染兔髂动脉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效果。方法用球囊导管剥脱兔髂动脉内皮并安置裸金属支架,制备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模型。构建高表达t-PA基因质粒,制备載t-PA基因白蛋白纳米粒,实现与白蛋白超声微泡连接成的超声靶向转基因载体。在超声场作用下(1 MHz,1.5 W/cm2,6 min)实现t-PA基因靶向转染支架血管。用多克隆抗t-PA抗体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壁和周围组织t-PA表达。术后1、2、4和8周取静脉血检测t-PA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常规病理观察支架血管血栓形成。形态测量法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判断内膜增生。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表达的PCNA,判断其增殖状态。结果靶向转基因后可见局部血管壁和周围组织表达t-PA抗原,并伴静脉血t-PA和D-dimer含量增加,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结论超声靶向转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获得支架血管壁和周围组织t-PA有效表达,成功地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为人冠状动脉支架术预防血栓形成提供实验基础。
季军屠洪吴大方何霞刘强陈小玲令文萍
关键词:支架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白蛋白纳米粒超声微泡
冠状动脉瘤及其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检出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993年12月至2006年12月8628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冠状动脉瘤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86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瘤80例,检出率为0.927%,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冠状动脉瘤检出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心绞痛病史者72例,42例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人72例;瘤体内发现血栓61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63例,2支者6例,3支并左主干者6例;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国人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易引起心肌梗死,如不积极干预,则愈后较差。
李忠红衣为民刘幼文彭长龙龙娟刘强
关键词:内科学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造影
替米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糖尿病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100例,在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药物组,随访6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术后6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间的晚期管腔丢失、支架再狭窄率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时,两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均降低,而替米沙坦组下降更明显(P<0.0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86例,两组支架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米沙坦组晚期管腔丢失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替米沙坦可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金光临刘幼文员凤英刘强曾蘩芳左辉华师姗姗
关键词:替米沙坦糖尿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冠状动脉介入术内皮功能
冠状动脉瘤26例临床分析
2003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结果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冠状动脉瘤 2 6例 ,发生率为 0 90 4 %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6例。好发部位依次为RCA ,LAD ,LCX ,LM ;有心绞痛病史者 2 4例 ,14例合并心肌梗死 ;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 5 0 %的病人 2 4例 ;瘤体内发现血栓 2 0例 ;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 2 1例 ,2支者 2例 ,3支并左主干者 2例 ;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 ,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 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 ,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 ,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 ,易引起心肌梗死 ,如不积极干预 ,则愈后较差。
李忠红衣为民刘幼文彭长龙龙娟刘强
关键词:冠状动脉瘤合并症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
药物支架和切割球囊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药物支架再植入和切割球囊2种方法,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4例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病人,经切割球囊或药物支架再次植入治疗即刻和术后随访结果。并于治疗时及术后(6.0±1.4)个月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介入治疗前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即刻切割球囊组与药物支架组:最小管腔直径[(2.54±0.45)mm vs(2.67±0.48)mm]及直径狭窄率(23.5%±10.3%vs 21.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药物支架组的最小管腔直径(1.86±0.63)mm明显高于切割球囊组(1.34±0.71)mm(P<0.01),且直径狭窄率显著低于切割球囊组(39.2%vs 47.8%,P<0.05)。药物支架组复发再狭窄和晚期管腔丢失量均低于切割球囊组[4.1%vs 9.8%,(0.52±0.48)mm vs(0.74±0.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支架再植入相比于切割球囊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低于切割球囊组。
孙帅邹梅平刘强翁建新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球囊成形术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2010年
目的:通过对64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的对比分析,探讨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同期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经皮冠脉造影的112位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常规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按常规冠脉造影计算,112例患者共发现374处病变用于评价,MSCT造影检测冠脉病变总的准确性为90.6%,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4.3%和5.1%;其中MSCT检测为假阴性均发生在左回旋支和右冠远段,假阳性均为冠状动脉伴有钙化。结论:64排螺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血管解剖和冠状动脉钙化可能会影响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价和检测。
曾繁芳麦炜颐刘幼文金光临左辉华员凤英刘强师姗姗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不同途径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经冠状动脉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组(试验组)51例和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组(对照组)47例,疗程24~36 h。记录并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及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结果试验组30 d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2/51)vs.6.4%(3/47),P>0.05]。试验组30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9%vs.48%±8%,P<0.05)。试验组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7%±10.14%vs.42.13%±11.76%,P<0.05)。试验组即刻TIMI血流3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45/51)vs.85.1%(40/47),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均未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优于经静脉内注射途径,且安全性好,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
王丽丽刘强李忠红翁建新魏熠
关键词: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静脉
冠状动脉瘤92例冠脉造影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瘤(CA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成人冠状动脉瘤冠脉造影、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的特点。结果成人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1.43%(92/6452)。全部病例均有临床症状,有心绞痛病史63例(68.5%),合并心肌梗死21例(22.8%);单纯CAA患者20例(21.7%),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狭窄≥50%者72例(78.3%);瘤体内发现血栓51例(55.4%)。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61例(66.3%),多发生于血管远段。右冠状动脉(57/121,47.1%)是最易发生瘤体的血管。伴有心电图ST-T改变67例(72.8%),运动试验检查55例,阳性38例,可疑阳性5例。单纯冠状动脉瘤患者和伴有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冠状动脉瘤无论是否伴有冠状动脉狭窄,均可能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金光临刘幼文左辉华员凤英刘强曾繁芳师姗姗
关键词: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肌缺血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对6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下心肌梗塞占13.6%,其中有吸烟史者占88%,有饮酒史者占77%,极少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家族史,冠状动脉造影多为单支病变.40岁以上患者占86.3%,有吸烟史者占40%,有饮酒史者占39%,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史,冠脉造影多为多支病变或单支多处病变.
池素娟方卫华胡雪松刘幼文刘强
关键词: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塞冠脉造影
伊伐布雷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血管医院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酒石酸美托洛尔总用量、心绞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或缩短(P <0. 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显著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 <0. 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伊伐布雷定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
张雁李东刘强罗新林左辉华翁建新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伊伐布雷定左心室功能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