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锋
- 作品数:72 被引量:25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我国极地海底观测系统的发展与展望被引量:5
- 2013年
- 极地海洋特殊环境对观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海底观测技术的日趋成熟,极地海底观测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后勤保障的高要求制约了系统的发展,目前广泛使用的仍是潜标系统。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等支持,我国发展了极地在线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极地潜标和极地大型海—气耦合浮标等海床基观测系统,对我国的极地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极地海底观测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体系。未来有望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南大洋普里兹湾率先建立海床基观测体系,系统观测并揭示该海域的环境变化特性。
- 何剑锋张芳林凌
- 南大洋和南极考察航线海表超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
- 2023年
- 南极考察航线跨越全球多个大洋,对认识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全球尺度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航线海表水样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量可占总叶绿素a浓度的60%以上,在南大洋则集中在15%~40%;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40°S以北海域,聚球藻主要分布在50°S以北海域,而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则在沿线各海域均有明显分布。在纬向上,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50±9.09)×10^(3) cells/mL、(13.56±20.33)×10^(3) cells/mL、(3.87±3.08)×10^(3) cells/mL和(6.39±4.78)×10^(5) cells/mL;南大洋海域,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1±1.46)×10^(3) cells/mL和(4.68±4.39)×10^(5) cells/mL,在少数站位检测到较低丰度的聚球藻,平均值为(0.38±0.39)×10^(3) cells/mL。纬向上,超微型真核藻类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原绿球藻与温度呈正相关,盐度与营养盐对其影响较弱;南大洋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与营养盐显著相关,在南极半岛海域大量消耗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而在罗斯海则主要利用硝酸盐与磷酸盐。
- 罗光富何剑锋邵和宾曹叔楠蓝木盛张迪
- 关键词:原绿球藻聚球藻南大洋
- 南极海冰区冰藻类群及兴衰过程被引量:14
- 2003年
- 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对南极冰藻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多年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科学家在南极长城站以及在戴维斯和中山站的越冬研究 ,阐述了南极海冰区的冰藻类群及其形成机理 ,对冰藻的形成、存活、旺发和消亡过程进行讨论 ,并对大洋浮冰区和近岸固定冰区冰藻类群的生态特性进行对比 。
- 何剑锋王桂忠李少菁蔡明红
- 关键词:冰藻
- 一种多层采水方法和采水装置
- 本发明属于深层采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层采水方法和采水装置,该多层采水方法首先将多个采水瓶的顶盖和底盖分别连接于多个释放模块并处于敞开状态,多个释放模块与多个声学接收端电连接;然后绞车缆绳连接多个采水瓶并向深水投放;通...
- 陈清满赵炎平何剑锋袁东方廖周鑫沈悦
- 一种水气同步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气同步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所述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进水口处设置有平衡膜组件,壳体内部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所述的平衡膜组件和激光传感器循环连接用于对待测水体进行气液分离并检测气体中各气...
- 何剑锋陈清满袁东方王硕仁蓝木盛罗光富
- 极地冰海“传送门”——雪龙2号月池系统
- 2021年
- 欲探究极地冰海奥秘,一艘可以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就尤为重要。月池系统成功地让极地考察船免受浮冰影响,完美解决了在极地密集冰区无法开展科考作业的难题。月池系统的诞生即便在夏季,南北极海域也存在大量海冰。海冰会阻碍舷侧下放科考设备。如2014年3月,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在普里兹湾遭遇严重冰情,导致大部分站位无法按计划开展科考作业。所以,雪龙2号在设计阶段,科研人员决心要给新船配备一套月池系统,以确保在资料最为匮乏的极地密集冰区开展科考作业。
- 何剑锋陈清满
- 关键词:南极考察海冰设计阶段极地考察船
- 10种极地微藻叶绿素荧光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海洋浮游植物是水体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光合能力与浮游植物生产力密切相关,而这些均能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上得以体现。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对实验室培养的10种极地微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o,F_v/F_m,NPQ)和快速光曲线拟合参数(P_m、α和I_k)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除CCMP2084外,其余9种微藻均处于正常生长状态。PSⅡ潜在活性值(F_v/F_o)大于1.0的藻共有8种,大小顺序分别为CCMP1056>CCMP1204>CCMP165>CCMP2095>CCMP1309>CCMP445>CCMP213>CCMP2087。其中短孢角毛藻CCMP165、四棘藻CCMP213和海链藻CCMP1056三种藻的光保护能力较强(NPQ值分别大于2.0)。这三种藻对光照的耐受能力强弱顺序为CCMP213>CCMP1056>CCMP165(比较三种藻的I_k值)。因此,四棘藻CCMP213和海链藻CCMP1056比短孢角毛藻CCMP165更适合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培养。
- 光应芝张芳张前前蔡明红何剑锋
-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快速光曲线
- 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被引量:12
- 2005年
-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所取代、总初级生产力有望增加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渔获量、而北极熊和海象等以海冰作为栖息和捕食场所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前景堪忧。今后人类将更为重视对北冰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加以运用、关注北冰洋特有物种的命运并加以力所能及的保护、评估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数据积累是目前制约北极研究的最大障碍,但随着 SEARCH 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将更为系统和全面。
- 王桂忠何剑锋蔡明红李少菁戴聪杰
- 关键词:海冰生态系统
- 2012年夏季北极浮冰生物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海冰生物群落是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冰洋初级生产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对2012年度夏季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浮冰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总生物量平均为(105.85±53.41)mg C·m^(-2),其中细菌占生物量的47.2%,而后依次是硅藻(26.7%)、鞭毛虫(18.2%)、鞭毛藻(6.9%)和纤毛虫(1.0%)。最高纬站位(123°43.454'E,87°39.598'N)出现冰底鞭毛藻藻华现象,生物量可达329.6μg C·L^(-1),该站位生物群落处于硅藻藻华后期,海冰上层存在较大程度的融冰作用,底部冰芯营养盐N/P比较高,可能形成有利于鞭毛藻生长的小生境。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近年来夏季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对浮冰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异养类群生物量升高,细菌取代硅藻成为优势类群。
- 贾书磊张芳林凌贾睿何培民何剑锋
- 关键词:浮冰
- 2007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西宁召开
- 2007年
- 何剑锋曾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