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雄南

作品数:54 被引量:50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震
  • 12篇断层
  • 10篇豆荚状铬铁矿
  • 10篇太古代
  • 10篇铁矿
  • 10篇铬铁矿
  • 9篇新太古代
  • 8篇第四纪
  • 8篇晚第四纪
  • 7篇断裂带
  • 7篇裂带
  • 6篇地质
  • 6篇杂岩
  • 4篇地震带
  • 4篇岩带
  • 4篇中段
  • 4篇蛇绿混杂岩
  • 4篇绿岩
  • 4篇麻粒
  • 4篇麻粒岩

机构

  • 31篇中国地震局
  • 27篇北京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4篇黄雄南
  • 21篇李江海
  • 13篇杨晓平
  • 11篇张家声
  • 10篇牛向龙
  • 9篇陈征
  • 8篇杨海波
  • 7篇冯军
  • 5篇钱祥麟
  • 4篇刘树文
  • 4篇刘瑞珣
  • 4篇张志强
  • 4篇向宏发
  • 4篇张秉良
  • 4篇刘峰
  • 3篇陈桂华
  • 3篇黄伟亮
  • 3篇程素华
  • 3篇万景林
  • 2篇周本刚

传媒

  • 12篇地震地质
  • 6篇岩石学报
  • 5篇地学前缘
  • 3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古陆块构...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矿床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第七届全国矿...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遵化蛇绿混杂岩带中豆荚状铬铁矿的构造特征
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内的铬铁矿具有诸如纯橄岩包壳、瘤状(豆状)结构、环状结构等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的结构和构造,而且还发育有反映高温塑性流动的韧性变形构造,例如拉分构造、褶皱、条带状构造和糜棱构造等.在已知的可能的太古...
黄雄南李江海牛向龙冯军陈征
关键词: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豆荚状铬铁矿
文献传递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抬升过程中伸展拆离和岩浆底辟联合作用的证据被引量:29
2007年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剪切带中所有的岩脉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较老的岩脉形成紧闭的圆柱状褶皱,枢纽与剪切带的线理和面理接近平行。岩脉与剪切带中L-S组构的平行化作用主要是由于这种转动的结果。岩脉的成分和长英指数随它们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说明持续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是同时发生的。云蒙山剪切带由岩浆底辟引起的上盘岩石重力所驱动,并不断得到同构造侵位岩脉的补充,起到存储和不断改造侵位岩脉的作用。早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四合堂剪切带局部遭受云蒙山剪切带的改造或复合。该地区的岩石、构造和同构造岩脉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证据表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抬升是下部岩浆底辟与上部地壳伸展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家声C.W.PasschierJ.Konopasek牛向龙黄雄南
关键词:岩脉韧性剪切带拆离
華北早期典型的古大洋岩石圈地质記錄:豆莢狀鉻鐵礦
<正>引言古大陸早期的生長與演化是地質學的重要問題,北美、南非、西澳、格陵蘭等地的研究普遍證實,在新太古代已出現板塊構造形式,其運動學方式與顯生宙類似(Kusky et al.,1999)。對華北大陸克拉通的研究不斷揭示...
李江海黄雄南牛向龙陈征冯军
文献传递
移动摄影测量数据与差分G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祁连山北麓洪水坝河东岸断层陡坎为例被引量:15
2016年
随着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技术的成熟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球科学研究中。一种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的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新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出现,将使得活动构造研究中高分辨率数据的使用更加广泛。文中首先介绍了SfM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选取祁连山北缘洪水坝河东岸进行数据采集,生成DEM数据的点云平均密度为220.667点/m^2,像素分辨率达6.73cm,覆盖面积达0.286km^2。其次,详细对比了SfM数据与差分GPS数据之间的精度。结果表明,SfM数据经过高程误差垂向校正和倾斜校正以后,与DGPS数据之间的高程差值基本上集中在约20cm左右,倾斜校正将高程差降低了约50%。90%置信区间内2种数据之间的高程差为10~15cm,局部误差在30cm左右,但所占比例不足10%,若采用更加精确的校正方法,可能误差还会更低。基于SfM数据提取的断层陡坎高度沿断裂走向分布显示,洪水坝河东岸最新一次构造活动垂直位移量在1m左右。因此,具有较高垂直精度的SfM数据,在植被稀少地区能够替代DGPS进行高精度地形测量。2种数据之间仍然存在的高程误差可能与生成DEM的方式以及SfM数据精度有关,SfM数据精度还受控于地面控制点数量、相机分辨率、照片密度、拍摄高度等条件,同时也与地表形态等内在因素有关。
杨海波杨晓平黄雄南黄伟亮罗佳宏
关键词:SFMDEM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构造岩特征及FT测年
2008年
位于印支和扬子地块间的红河断裂带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内外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该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古近纪)大型左旋走滑和后期(新近纪以来)的右旋走滑运动。断裂西南侧糜棱岩面理走向一般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由糜棱岩折叠层组成的鞘褶曲线理走向和倾伏方向都与拉伸线理平行。糜棱岩中擦痕及错动面极为发育,并兼有小型平卧褶皱及断面。
张秉良刘瑞珣向宏发万景林楚全芝黄雄南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构造岩测年断层糜棱岩扬子地块
白龙江断裂西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研究
2023年
白龙江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昆仑断裂的北侧。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对研究东昆仑断裂速率向东衰减的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根据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地质剖面研究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几何展布和断层活动性。白龙江断裂西段分为3支,包括郎木寺断裂、阿米塘断裂和热尔-旺藏断裂组成的中支、崩巴村断裂构成的南支和下山-迭部断裂构成的北支。这些断裂皆为左旋走滑断层,其中下山-迭部断裂、郎木寺断裂和热尔-旺藏断裂为全新世断层,崩巴村断裂为晚更新世断层。白龙江断裂西段沿袭了前第四纪断裂展布,其分支的几何形态上属于一种典型的尾端构造样式:同向分支断层。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江断裂地表上未与东昆仑断裂直接相接,而在深部与之相接,可能分解吸收了东昆仑断裂的部分滑动速率,使得塔藏断裂的滑动速率低于其西侧的玛曲断裂。
黄雄南杨晓平胡宗凯杨海波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
恒山地区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绿岩地层的解体被引量:16
2001年
构造填图及剖面研究揭示了恒山中南部“绿岩带”实为变基性岩墙群强烈剪切、构造置换的产物,它们明显侵入于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内及高压麻粒岩区.恒山高压麻粒岩区产状平缓,向南逐渐被产状陡立变基性岩墙群侵位.变基性岩墙的侵位明显晚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并经历后期走滑剪切变形.锆石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恒山中南部的变基性岩墙侵位于(2499±4)~(2512±3)Ma之间,并经历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恒山南部-五台山区新太古代末期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华北中北部经历伸展构造热事件,提供了划分太古宙/元古宙界限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标志,及华北与其他大陆早期构造演化对比的基本线索.
李江海黄雄南刘树文张志强A.Krner
关键词:同位素年龄构造样式变质岩绿岩带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大型陆缘逆冲推覆体系被引量:41
2008年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是一个自中生代末以来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盖层同时卷入的巨型陆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根据区域地层发育、变形岩石属性、冲断层几何学以及它们与联冲断层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不同形成阶段的3个冲断层构造组合,包括9个次级构造单元(B1-B7,BN,BS)。受冲断层运动自西向东的一致推进,整体呈现一个局部被近东西走向联冲断层切错、向东凸出的弧形:前端为陆缘褶皱冲断带;中部表现为一系列“原地”或“异地”推覆体和冲断席,发育低角度滑脱层和双冲构造;后部又被最晚期的冲断体叠置。侏罗-白垩纪为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发展阶段,经历了3期主要的冲断层作用。第Ⅰ期发生在侏罗纪末,沿阿拉善-华北两类不同性质结晶基底之间的主滑脱面发生大规模冲断层作用,形成桌子山-岗德尔山褶皱冲断带。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的持续位移,形成了具有上、下两个构造层的石嘴山-尖山大型异地推覆体,主滑脱面为石炭纪煤系地层,其中发育典型的双冲构造。新生代(距今65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和青藏高原早期向北推挤,加剧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的进一步发育,第Ⅲ期冲断层作用在东部陆缘褶皱冲断带形成了苏海图反冲构造的同时,在西部将异地推覆体下部的奥陶系再次推至地表。第Ⅰ期和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累计位移幅度可能达到60~80km,第Ⅲ期冲断层作用的位移幅度为8km。相邻冲断席之间位移矢量的差异,通过近东西走向的联冲断层得到了调整。
张家声何自新费安琪李天斌黄雄南
关键词:逆冲推覆不整合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岩FT测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以下同),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一次构造热事件;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3个时段(9.9~12.7,6.8~8.4,2~4.6MaBP),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3次断层位错事件。
张秉良刘瑞珣向宏发万景林黄雄南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断层岩显微结构
恒山中段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区的构造特征被引量:3
2003年
恒山中段高压麻粒岩区是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最好的露头区之一,北部为强烈重熔的灰色片麻岩区,构造样式以穹窿、近水平韧性剪切带为主,中部以近东西向的右旋走滑剪切带与南部变形变质程度相对较低的岩石单元相接,后者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均匀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变质辉绿岩墙。高压麻粒岩以透镜体形式出现在北部。本文通过对恒山高压麻粒岩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样式的分析,认为高压麻粒岩区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①高压麻粒岩透镜体里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变形和走滑剪切变形;②向南或南西的伸展变形;③右行走滑剪切;④向东或南东伸展变形。对恒山地区的高压麻粒岩的出露起决定作用的是两次伸展构造运动。
黄雄南李江海A KRONER
关键词: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韧性剪切作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