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杰
-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解脲脲原体生物被膜形成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标准株及临床分离株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及游离状态与形成生物被膜后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对Uu标准株3、8血清型(Uu3、Uu8)及从女性患者宫颈中分离鉴定的21株Uu临床株进行体外培养后,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生物被膜形成,并在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进行约敏测定(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配对秩和检验及x2检验分别比较Uu游离状态及形成生物被膜后最低抑菌浓度间及耐药率间的差异.结果 Uu3、Uu8及21株Uu临床株均具有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Uu形成牛物被膜后对四环素、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较游离状态明显增高(P〈0.001).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及0.035),但对四环素的耐药率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293).结论 Uu标准株及临床株均具有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素的抵抗力增加,出现了多重耐药现象.
- 叶晓敏陆春朱国兴冯佩英赖维陈传杰林飞燕陈荣章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生物被膜多重耐药
- 解脲脲原体Parvo和T960生物群msr基因的检测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检测解脲脲原体(Uu)是否携带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msr基因,并分析其在Uu两生物群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2株洮临床株对红霉素的体外耐性,PCR检测msrA、msrB、marC、msrD基因,并对Uu进行PCR分群。结果72株Uu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125μg/ml~≥128μg/ml,MIC50为32μg/ml,MIC90≥128μg/ml。分群结果示Parvo生物群51株,占70.83%,1、960生物群21株,占29.17%。共检测到msrD基因的Uu24株,msrB基因12株,msrA基因1株,没有发现Uu菌株携带msrC基因。5株Uu同时检测到msrB和msrD基因,1株池同时检测到msrA、msrB和msrD基因。以MIC≥8μg/ml为耐药判定值时,两生物群对红霉素耐药性无显著差异,msrB基因主要分布在T960生物群。结论池临床菌株携带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msr基因(包括msrA、msrB、msrD),msrB基因主要分布在T960生物群。
- 叶庭路陆春陈传杰朱国兴马寒卢荣标赖维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红霉素抗生素敏感试验
- 解脲脲原体感染雌性BALB/c小鼠下生殖道模型的建立和致病性研究
- 目的在建立雌性BALB/c小鼠下生殖道Uu感染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小鼠下生殖道TNF-α水平进行检测,对解脲脲原体1、3、4、6、8五个基因型代表菌株致病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雌性BALB/c小鼠35只,随机分7组,分...
- 陈传杰朱国兴陆春
- 坏疽性脓皮病治疗现状与进展被引量:33
- 2010年
- 坏疽性脓皮病(PG)治疗方法众多,一般以系统治疗为主,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其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目前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可单独也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是新近研究发现可治疗PG的方法,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良好疗效。局部治疗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在症状较轻时也可单独使用。
- 陈传杰陆春
-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
- 女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生物群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初步探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不同生物群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性病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Uu临床标本,并登记就诊者的相关症状,以多条带抗原(MB-Ag)基因为靶位设计分群引物进行Uu生物分群检测。结果共收集132株Uu,其中Parvo生物群占74.24%,T960生物群占25.76%。未检测到Uu混合感染的标本。86例就诊者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Parvo生物群59例,T960生物群27例,T960生物群感染者更偏向于具有临床症状或体征者(P<0.05)。结论Parvo生物群是女性下生殖道感染Uu中的优势菌群,T960生物群更容易引起临床相关症状或体征。
- 陆春叶庭路马寒赖维朱国兴陈传杰陈荣章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生物群临床症状
- 解脲脲原体ermB基因与转座子遗传标记int-Tn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临床株ermB耐药基因与接合转座子遗传标记int-Tn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测定76株Uu对红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设计引物扩增ermB和int-Tn基因。【结果】Uu对红霉素MIC范围为≤0.125~≥128μg/mL,MIC50为32μg/mL,MIC90≥128μg/mL,耐药率为78.95%。共21株Uu菌株检测到ermB基因,其中19株的MIC≥8μg/mL,2株的MIC=4μg/mL。21株Uu携带int-Tn基因,ermB基因与int-Tn基因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ermB基因可能是介导Uu对红霉素耐药的一种重要的基因,ermB与转座子遗传标记int-Tn基因密切相关。
- 陆春叶庭路朱国兴陈传杰卢荣标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红霉素ERMB基因转座子
- 解脲脲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2010年
- 解脲脲原体(Uu)是女性泌尿生殖道黏膜中常见的微生物,其致病性仍存在争议。Uu感染下生殖道可表现为尿道炎或宫颈炎,而定植于新生儿下呼吸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部疾病等。研究Uu感染的发病机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Uu感染的防治,动物模型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建立多种Uu感染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下生殖道感染模型及呼吸道感染模型。在Uu生殖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中,雌二醇的预处理必不可少,实验动物首选BALB/c小鼠;而呼吸道感染模型不需雌二醇预处理,多位学者成功使用C3H/HeN小鼠建立了该模型。
- 陈传杰朱国兴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动物模型
- 解脲脲原体对红霉素体外耐药性与ermB基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临床株对红霉素体外耐药性与ermB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测定143株临床分离的池对红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MIC≥8μg/ml为耐药判读标准;设计引物扩增ermB基因,并以多条带抗原基因为靶位设计引物对批进行生物学分群。结果跳对红霉素MIC范围为≤0.125μg/ml至≥128μg/ml,MIC50为16μg/ml,MIC90≥128μg/ml,耐药率为64.38%。ermB基因总的阳性率为27.97%,主要分布在MIC≥8μg/ml的菌株。两生物群之间不存在红霉素耐药性及ermB基因阳性率的差异。结论ermB基因可能是介导沈对红霉素耐药的基因,两生物群在对红霉素耐药性机制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 叶庭路陆春卢荣标马寒陈传杰赖维朱国兴陈剑
-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红霉素药物敏感试验ERMB基因
- 抗白细胞介素-12抗体在银屑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010年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12(IL-12)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使用抗IL-12抗体对银屑病分别开展了Ⅰ、Ⅱ、Ⅲ期临床实验,发现抗IL-12抗体可明显缓解银屑病症状,目前研究认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现就抗IL-12抗体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陈传杰陆春
- 关键词:银屑病
- 英夫利西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2009年
- 英夫利西系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人鼠嵌合IgG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新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剂,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发挥治疗作用,被较多地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后来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但近年来发现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有诱发银屑病现象,本文就英夫利西治疗及致银屑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 陈传杰陆春
-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银屑病英夫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