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璠
- 作品数:19 被引量:42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上甸子本底站不同天气条件下微量反应性气体的变化规律研究
- 2005-01-01~2005-12-31,在上甸子本底站利用TEC系列仪器连续观测了SO2、CO、NO-NO2-NOx、O3的浓度。本文深入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沙尘天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 文献传递
- 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四氯化碳(CCl_4)在线观测被引量:3
- 2010年
- 利用自组装GC-ECD系统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大气四氯化碳(CCl4)摩尔分数在线观测.2007年4月~2008年3月期间,该站CCl4本底摩尔分数(89.4±0.7)×10-12,与北半球同纬度带Mace Head和Trinidad Head本底站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非本底摩尔分数(94.7±5.1)×10-12,出现频率63.6%,表明该站也能捕捉到高摩尔分数CCl4空气团输送信息;CCl4本底摩尔分数变化较小,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非本底摩尔分数呈现夏高冬低的特点,平均非本底摩尔分数最高月份(6月)比最低月份(1月)高7.6×10-12.应用CO比值相关法初步估算2007年4月~2008年3月我国CCl4排放量约4.7kt·a-1,与文献报道Bottom-up方法估算我国同期CCl4排放量接近;CO比值相关法估算CCl4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同源假设及观测站代表性.
- 姚波周凌晞张芳许林臧昆鹏张晓春张小玲周怀刚董璠周礼岩
-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对区域本底大气成分的影响评估
- 张小玲赵秀娟赵普生马志强徐敬蒲维维孟伟韩素芹张文宗姚青赵春雷王耀庭何迪董璠
- 研究目的:综合利用京津冀区域大气成分的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数据、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城市化信息,采用统计学和数值模拟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获得京津冀区域大气本底站和代表城市主要大气成分的现状水平及长期变化趋势;确定影响区...
- 关键词:
- 关键词:空气质量预报
- 2015年华北地区上甸子大气本底站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 2023年
- 根据2015年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PM_(2.5)样品采集数据,分析PM_(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变化特征,应用质量闭合、后向轨迹、潜在源等方法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2015年上甸子站PM_(2.5)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44.9μg·m^(-3),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值分别为58.1、30.9、39.7、51.3μg·m^(-3),与2009—2010年相比分别降低了33%、56%、46%、9%。SO_(4)^(2-)、NO-3和NH+4质量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8.5±9.2、6.4±8.3、3.9±4.7μg·m^(-3),有机碳、元素碳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8.9±6.3μg·m^(-3)、1.6±1.2μg·m^(-3)。NO_(3)^(-)与SO_(4)^(2-)浓度日均值的比值为0.82,大于2004年、2012年和2013年的观测结果。PM_(2.5)的主要组分为土壤、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占比分别为34%、23%、22%、15%。与2004年相比,上甸子站PM_(2.5)中硫酸盐占比有所下降,土壤组分占比提高。上甸子站PM_(2.5)主要源自站点南部及西北部、北部等,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区域传输对上甸子站高浓度PM_(2.5)存在较大影响。
- 贾小芳李杨孙晓晴董璠
-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组分后向轨迹
- 生物质燃烧对清洁地区地面臭氧含量的影响研究
- 使用美国热电子公司的TEModel49C型O3监测仪、TEModel48C型CO监测仪和TEModel42C型NOx监测仪对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2005年9月地面O3、CO、NOx的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时获...
- 徐敬张小玲刘洁马建中董璠
-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O3
- 文献传递
- 北京地区大气消光特征及参数化研究被引量:23
- 2015年
- 为了研究大气消光系数的特征及规律,从2013~2014年在北京地区对大气能见度、气溶胶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黑碳质量浓度、反应性气体以及气象要素开展了系统加强观测,并对已发表的气溶胶光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拟合方案进行了对比,系统分析了大气消光特征和影响大气消光能力的关键因子,最终建立了大气消光系数参数化模型,探讨不同季节、不同污染条件下参数化方案的特征.结果表明,气溶胶散射作用占环境总消光作用的94%以上,在夏秋季,相对湿度可以使气溶胶的散射能力提升70%~80%.包含气溶胶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两个因子的参数化模型,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气溶胶和相对湿度对大气消光系数的影响机制,以及消光能力的季节差异.
- 陈一娜赵普生何迪董璠董璠张小玲
- 关键词:消光系数散射系数气溶胶参数化
- 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HCFC-22在线观测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2007年4月~2008年3月,利用GC-ECD在线观测系统,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了HCFC-22在线观测,讨论了北京上甸子站HCFC-22浓度水平并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该站大气HCFC-22浓度(摩尔分数,下同)为(278.1±113.6)×10-12.利用逐步逼近回归法进行本底值筛分,本底浓度为(199.5±5.1)×10-12,与北半球同纬度带Mace Head和TrinidadHead本底站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非本底浓度为(312.1±121.0)×10-12,出现频率69.8%,表明该站受到较强HCFC-22排放源及输送的影响.上甸子站HCFC-22本底浓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非本底浓度呈现夏高冬低的特点,平均非本底浓度最高月(7月)比最低月(1月)高100.9×10-12,与HCFC-22排放的季节性有关.结合风向分析,该站西南扇区平均浓度(327.3×10-12)比东北扇区(236.2×10-12)高91.1×10-12.HCFC-22高浓度水平主要由W-WSW-SW方向贡献引起,NNE-N-NE方向则使得全年HCFC-22浓度水平明显降低.
- 姚波周凌晞张芳张晓春许林张小玲周怀刚董璠周礼岩
- 关键词:HCFC-22
-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4
- 2007年
-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浓度及日变化特征,晴天和雨天日变化最小,而霾天日变化最大;(2)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上甸子气体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夏季降水对SO2和NOx的去除作用较为明显;(3)上甸子O3白天最大值与夜间最小值的比值低于4,远低于城区,不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 刘洁张小玲谢璞董璠欧阳俊王振发
- 北京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CFC-11浓度在线观测被引量:3
- 2010年
- 利用自组装的气相色谱系统(GC-ECD),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观测网(GAW)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CFC-11浓度在线观测.2007年4月~2008年3月期间,CFC-11浓度波动较大,非本底浓度值出现频率62%.其本底浓度中值为245.4ppt(1ppt=10-12mol/mol),10%和90%的CFC-11浓度数据百分位值分别为244.6和246.1ppt;非本底浓度中值为254.7ppt,10%和90%的CFC-11浓度数据百分位值分别为246.6和272.1ppt.夏秋季CFC-11本底浓度与非本底浓度差值较大、冬春季差值较小,主要由于夏秋季节环境温度高,储存在聚氨酯硬泡中的CFC-11更易挥发而逃逸到大气中,使CFC-11浓度水平有较明显抬升.上甸子站CFC-11各月本底浓度与北半球中高纬度爱尔兰MHD站、美国THD站和巴巴多斯RPB站接近,高于南半球澳大利亚CGO站和美属萨摩亚SMO站.四个季节CFC-11浓度高值主要在W-WSW-SW扇区,表明来自该方向气流对CFC-11浓度抬升产生正的贡献;冬春季CFC-11浓度低于夏秋季,尤其NNE-NE-ENE-E风向观测浓度与本底值接近,表明冬春季该方向气流相对清洁.
- 张芳周凌晞姚波张晓春许林张小玲周怀刚董璠周礼岩
- 关键词:CFC-11本底浓度地面风
- 2013-2016年北京朝阳站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8年
- 利用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北京朝阳环境气象站PM_(2.5)质量浓度和同步地面风数据,重点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受地面风的影响情况。观测期间测点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80. 6±4.0μg·m^(-3),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年均浓度限值(35μg·m^(-3))的约2. 3倍,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最高(115.1μg·m^(-3))、夏季最低(58.5μg·m^(-3))。测点主导风向为ENE—E—ESE,风速主要集中在0.2~2.0m·s^(-1)。当地面风来自ENE—E—ESE方向时PM_(2.5)质量浓度最高(109.1μg·m^(-3)),来自WNW—NW—NNW方向时最低(39. 5μg·m^(-3))。PM_(2.5)质量浓度随风速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0. 4 m·s^(-1)时达最高,为139. 2μg·m^(-3)。风速在0. 2~2. 0 m·s^(-1)时主要受ENE—E—ESE方向影响,而2~6 m·s^(-1)时主要受ESE方向影响较大。通过与其他站点的比较发现,不同站点各方向污染源和地面风的差异导致了PM_(2.5)质量浓度在各方向分布的差异。
- 贾小芳颜鹏董璠张晓春李杨郭伟
- 关键词:PM2.5地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