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平山病
  • 2篇电图
  • 2篇正中神经
  • 2篇肌电
  • 2篇肌电图
  • 2篇肌肉
  • 2篇急性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研究
  • 1篇单侧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研究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胶囊
  • 1篇丁苯酞注射液
  • 1篇动作电位
  • 1篇毒素治疗
  • 1篇学者
  • 1篇血性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黄陂区...

作者

  • 10篇王文华
  • 8篇卢祖能
  • 6篇初红
  • 4篇董红娟
  • 3篇罗瑛
  • 2篇俞小梅
  • 2篇王喜丰
  • 2篇肖哲曼
  • 2篇解燕春
  • 2篇柯应兵
  • 2篇沈伟
  • 2篇陈军
  • 2篇彭彬
  • 2篇张静
  • 2篇李俊
  • 1篇谭世威
  • 1篇翁超
  • 1篇查云飞
  • 1篇李刚
  • 1篇胡楷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肉疾病的临床评估策略
肌肉疾病是骨骼肌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病变。许多肌肉疾病具有特征性,以至于在床边就能得到相对肯定的诊断。实  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肌酸激酶、电诊断检测、肌活检和(或)分子遗传检查]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证实诊断。本文给出了6个可能...
卢祖能罗瑛王文华
关键词:肌肉疾病临床病理
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和磁共振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磁共振(MRI)特点。方法收集2009-05-2012-02收治的H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电生理和颈椎MRI表现,并进行分析。另设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1)HD患者共25例,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年龄(17.64±2.20)岁。临床表现局限于单侧者22例,其中右侧15例、左侧7例;双侧者3例。手或/和前臂肌肉萎缩25例,冷麻痹13例,手指震颤5例。(2)有临床表现侧小指展肌和拇短展肌肌肉电位波幅均减低,且二者波幅比值减小。(3)异常自发活动出现率在第一骨间肌和小指展肌100%、拇短伸肌89.3%、拇短展肌85.7%;在单侧有临床表现的22例中,11例(50%)患者的无症状侧显示异常自发活动。(4)完成MRI扫描的14例中,自然位均显示第2~7颈椎体后方下缘连线与椎体相交、下段颈髓萎缩变扁平;屈曲位时硬膜腔后壁前移7例。结论 HD多见于男性,以右侧多发。结合临床、肌电图以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更全面认识HD。
王文华胡楷初红关景霞肖哲曼卢祖能陈军
关键词:平山病肌电描记术磁共振波谱学
腕管综合征夜间夹板治疗的临床和电生理评估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夜间夹板治疗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并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对其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以及常规NCS,记录腕-拇短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腕-食指/环指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嘱患者以远侧腕皱褶为中心,掌面和背面各一块夹板,入睡前将腕部固定于中立位制动.夹板治疗前、(3.03±1.16)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和NCS.共20例(31只腕)完成随访.结果 (1)DML、腕-食指SCV、腕-环指SCV和△DSL异常率分别为85.9%、78.1%、81.3%和96.9%.(2)与夹板治疗前比较,夹板后SSS和FSS减少、DML缩短、△DSL减小,治疗前、后SSS分别为1.77±0.38、1.55±0.38,FSS为1.53±0.31、1.40±0.27;DML为(4.53±1.25)ms、(4.14±0.76)ms;△DSL为1.24±0.61、0.97±0.60;9例(14只腕)夹板后临床评分无改善.(3)SSS与DML(r=0.420,P=0.019)、腕-食指SCV(r=-0.425,P=0.017)、腕-环指SCV(r=-0.519,P=0.003)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与△DSL无相关(r=0.189,P=0.309);FSS与NCS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一半以上CTS患者夹板治疗短期内有效;临床评分与NCS相关性不大,两者共同评估夹板疗效更有意义;△DSL诊断CTS最敏感.
翁超初红彭彬柯应兵王文华董红娟卢祖能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
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和磁共振研究
王文华初红卢祖能陈军查云飞
简化院内救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简化院内救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2例患者,其中2014年收治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收治的3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院内救治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简化的院内救治流程。比较两组溶栓7 d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DNT、发病至溶栓时间、就诊至CT判读时间、就诊至生化报告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溶栓7 d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简化院内救治流程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效果。
王喜丰李刚付群芳俞小梅张静王文华李俊肖瑶沈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比值在运动神经元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比值在运动神经元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因无力、不灵活、肉跳、肌萎缩就诊于我科的患者,均进行四肢常规神经传导检测(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和针电极肌电图检测,检测者固定。对连续入组且符合诊断标准的确诊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和平山病患者,主要分析在其腕部刺激尺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于小指展肌(ADM)、拇短展肌(APB)记录的CMAP,并计算二者的波幅比值,即ADM/APB;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BS)、其他多发性神经病(PN)患者作为病例对照,3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结果(1)ALS78例、平山病25例、GBS51例、其他PN140例,年龄(岁)分别为54.7±11.6、17.6±2.2、41.3±18.4、57.1±14.3;健康对照组为45.7±16.3。(2)ADM/APB在ALS为2.28±2.87(0.12~22.38),平山病0.66±0.36(0.05~1.34),GBS1.42.4-1.33(0.25~9.85),其他PN1.36±1.48(0.08~14.44),健康对照1.07±0.28(0.61~1.64,F=6.872,P=0.000)。(3)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ALS为0.830(标准误=0.039),在平山病为0.691(标准误=0.039,P=0.000);ADM/APB为2.0时,诊断AL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7%和93.3%;ADM/APB为0.7时,诊断平山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6%和89.0%。结论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的CMAP波幅比值在ALS增大、平山病减小,可能为相对特异的电生理指标;建议以比值大于2.0、小于0.7分别作为ALS、平山病的电生理诊断参数。
王文华罗瑛解燕春初红董红娟肖哲曼卢祖能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动作电位尺神经正中神经
平山病临床诊疗最新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是发生于青少年单侧或双侧手及前臂缓慢进展性无力和萎缩性疾病。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Hirayama)1959年首先报道。除日本外,多数报道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及澳洲各地均有报道。2000年全世界共报道约1400例。2010年有学者回顾性分析了我国192例HD患者的临床特点;
王文华卢祖能
关键词:平山病临床诊疗缓慢进展性青少年学者
尺/正中神经CAMP波幅比值在运动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王文华罗瑛谭世威初红解燕春董红娟卢祖能
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伴耳部症状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偏侧面肌痉挛(HFS)伴耳部症状患者耳后肌受累以及A型肉毒毒素耳后肌注射的作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就诊我科临床诊断为特发性HFS,同时伴有耳鸣或杂音、耳中"滴答声"或弹响、耳部不适等耳部症状的63例患者,其中33例于额肌、眼轮匝肌、颧肌及颊肌等常规位点注射(常规组),30例除常规位点外另予以耳后肌注射(耳后组).注射前后记录口轮匝肌和耳后肌的异常肌反应(AMR)、测量峰-峰波幅值;注射后至少4周,平均(29.5±2.5)d时随访.结果 (1)注射后两组患者均有耳部症状缓解,耳后组[76.7%(23/30)]的缓解率比常规组[45.5%(15/33)]更高(x2=6.40,P=0.011).(2)注射后痉挛侧AMR波幅均显著降低.注射前后常规组口轮匝肌波幅(μV)分别为304.0±30.3、129.3±9.6(t=5.820,P=0.000),耳后肌波幅(μV)分别为298.0±33.3、184.7±20.2(t=2.818,P=0.014);注射前后耳后组口轮匝肌波幅(μV)分别为405.3±66.7、116.0±10.0(t=4.214,P=0.001),耳后肌波幅(μV)分别为390.0±53.6、72.0±9.7(t=6.011,P=0.000).(3)在耳后组,注射后耳后肌AMR波幅降低比常规组更明显(t=4.237,P=0.001).结论 在HFS伴耳部症状患者中电生理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除常规位点外,耳后肌注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耳部症状.
彭彬初红柯应兵王文华董红娟卢祖能
关键词:面部单侧痉挛
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100
2016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到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区就诊的发病72h内NIHSS评分为0~21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00例,丁苯酞注射液组及丁苯酞胶囊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相应药物,观察疗程为14d。对3组患者第15天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丁苯酞胶囊组不良反应事件少.3组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丁苯酞注射液较丁苯酞胶囊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良好。
俞小梅王喜丰张静王文华李俊沈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胶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