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俊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骨髓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骨髓瘤
  • 3篇单克隆
  • 3篇蛋白
  • 3篇细胞
  • 3篇克隆
  • 2篇遗传学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凝血
  • 2篇综合征
  • 2篇抗体
  • 2篇骨髓增生
  • 2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分子

机构

  • 1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1篇杨俊杰
  • 7篇张广森
  • 6篇申建凯
  • 5篇裴敏飞
  • 4篇徐运孝
  • 4篇戴崇文
  • 3篇骆云雅
  • 2篇肖乐
  • 2篇龚凡杰
  • 2篇赵娜
  • 2篇郑文莉
  • 1篇朱筱
  • 1篇彭宏凌
  • 1篇陈新瑞
  • 1篇易彦
  • 1篇李睿娟
  • 1篇赵云
  • 1篇韩照平
  • 1篇钟海莹
  • 1篇陈孟君

传媒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切片的意义及与涂片比较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活检切片的变化 ,评价骨髓切片在MM中的意义。方法 :运用塑料包埋切片技术观察了 43例MM患者的骨髓切片 ,并与涂片进行比较。结果 :MM骨髓切片中浆细胞以结节状及大片状浸润为主 ,这种浸润方式对MM诊断的敏感性达 88.4% ,明显高于涂片中浆细胞 >15 %作为指标的敏感性 (6 5 .1% ) ;浸润方式能较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肿瘤量分级与临床分期 ;切片中骨髓增生程度也显著高于涂片。结论 :与涂片比较 ,MM的骨髓切片有一定优越性 ,对MM的诊断、化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杨俊杰张广森赵云陈孟君阳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活检
原位肝移植后发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肝移植后发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提高对肝移植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1)通过临床观察和常规实验室检查,观察了1例(男,46岁)患者肝移植后发生白血病的演变、诊断和治疗过程;(2)用RT-PCR技术,分析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基因突变,Pim-1基因和Hsp70基因表达;通过核苷酸测序技术,确定了FLT3-ITD的突变类型;(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患者骨髓细胞C-kit和PDGFRα蛋白的表达。结果(1)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后3个月,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的血象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外周血出现增高的原粒细胞/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幼单核细胞增多;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示8号染色体三体,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诊断。肝移植后5个月,患者发生典型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及“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化疗5个疗程获血液学完全缓解和骨髓部分缓解;后因出现白血病细胞高度耐药,野生型FLT3基因消失而死亡。(2)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存在FLT3-ITD突变;突变类型为“插入”缺陷;存在Pim-1基因弱表达和Hsp70基因过表达;(3)患者骨髓细胞C-kit和PDGFRα蛋白表达上调。结论肝移植后可并发急性白血病,其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具有一定程度异质性;可存在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改变。
张广森彭宏凌戴崇文龚凡杰徐运孝肖乐裴敏飞申建凯杨俊杰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位肝移植分子遗传学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机制被引量:5
2011年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生物体内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参与了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克服了传统药物的化疗耐药性。就硼替佐米治疗MM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赵娜杨俊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
图示法讲授凝血功能障碍检查的体会
2017年
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查是实验诊断学讲授中的难点。要真正弄懂、记住这些检查的临床意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凝血过程与每项检查的原理。学生在接受传统方法授课时很难理解与记忆上述内容,且容易混淆概念,更不能融会贯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图示法讲授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查,并通过学生的网上投票反馈。结果表明,图示法讲授凝血功能障碍检查能形象地表述凝血过程、凝血功能障碍各项检查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各个项目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这些检查的临床意义并用于临床实践。并期望为这节课程的编写提供些许启示。
杨俊杰
关键词:凝血功能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教学效果
抗EphA4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制备抗EphA4羧基端多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体外合成EphA4羧基端多肽免疫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建立抗EphA4多肽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通过免疫化学方法分析单抗的免疫学特性。结果:获得1株抗EphA4单克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具有EphA4特异性,能识别人类、鸡与小鼠EphA4;可用于EphA4的ELISA、免疫沉淀、免疫印迹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抗EphA4多肽单抗具备优良的免疫学特性,适用于多种免疫化学技术,是EphA4及其配体研究的重要工具。
杨俊杰Weimin Qi
关键词:合成多肽单克隆抗体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临床诊断体会。结果:10例患者临床特点包括:发病以青年女性为主,以淋巴结肿大和发热最常见;少数病例与结缔组织病伴发;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被膜及皮质浅层多灶性坏死,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较典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临床上易与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相混淆,并有与其他疾病伴存现象,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裴敏飞朱筱张广森徐运孝申建凯戴崇文郑文莉杨俊杰
关键词:淋巴结炎坏死组织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GDF15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GDF15在MM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MM患者24例,同期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MM组和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MM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7±0.64)ng/mL vs(0.14±0.06)ng/mL,P<0.01]。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III期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ISS(I+II)期[(1.57±0.48)ng/mL vs(0.77±0.34)ng/mL,P<0.05]。MM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钙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4例MM患者经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下降程度也明显;而M蛋白水平下降程度不明显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升高。结论:GDF15在初治MM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与ISS分期有关,并与血清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提示其在反映MM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GDF15水平变化和M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
赵娜杨俊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疑难病例析评 第102例 反复皮下肌肉血肿—皮肤瘀斑—关节疼痛—腹腔出血—凝血因子Ⅷ缺乏被引量:2
2006年
病历摘要 患者女,31岁,因反复皮下肌肉血肿、全身广泛皮肤瘀斑1年余于2005年11月29日入院。
张广森骆云雅戴崇文申建凯杨俊杰裴敏飞
关键词:皮肤瘀斑腹腔出血关节疼痛皮下
凝血因子自身抗体致获得性FXIII缺乏症的临床特点、IgG亚型确定及抗体作用表位研究
目的:分析我科诊断的两例 FXIII 抑制物致 FXIII 缺乏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证明患者血浆 FXIII 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 FXIII 活性的影响程度及对纤维蛋白交联的抑制作用;鉴定...
骆云雅张广森郑文莉戴崇文徐运孝裴敏飞杨俊杰申建凯
文献传递
8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及预后评估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中国人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特点,探讨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我国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84例MDS确诊病例的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将患者的骨髓细胞遗传学结合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4例MDS患者中,存在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者38例,占45.2%,其中+8、-7/7q-和20q-最常见,无单纯5q-者。具有预后良好染色体者55例,具有预后中等染色体者14例,具有预后不良染色体者15例。16例三系病态造血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10例(62.5%),其余68例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28例(41.2%),三系病态造血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比例似乎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6~24个月,84例患者中已死亡29例。预后良好染色体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高于预后不良染色体组(P<0.01)。结论:中国人种MDS患者中,+8、-7/7q-和20q-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单纯5q-罕见。细胞遗传学分析不仅应作为中国人种MDS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预后评估指标。
易彦张广森肖乐龚凡杰钟海莹骆云雅裴敏飞徐运孝杨俊杰李睿娟白丽红申建凯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细胞遗传学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